歷史故事:弭災之策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0年05月13日】

【原文】

帝(1)至自上都。壬申,以災變赦天下,詔問所以弭災者。禮部尚書曹元用(2),言:「應天以實不以文,修德明政,應天之實也。宜撙浮遇(3),節財用,選守令,恤貧民,嚴刁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紓(4)民力,慎賞罰以示勸懲。」皆切中時弊。又論科舉取士之法,當革冒濫(5),嚴考核,俾(6)得真才之用。

(出自《續資治通鑑.第二百零三卷》)

【注釋】

(1)帝:泰定帝,也孫鐵木兒(1276年―1328年),1323年―1328年在位,是元朝第六位皇帝。在位期間中國很多地方多次受災。
(2)曹元用:字子貞,世居阿城,後徙汶上。資稟俊爽,幼嗜書,一經目,輒成誦;每夜讀書,常達曙不寐。父憂其致疾,止之,輒以衣蔽窗默觀之 。
(3)撙浮遇:裁減不必要的費用。撙,裁減,節省。
(4)紓(音書):緩和,解除。
(5)冒濫:冒充和浮濫。濫,浮泛不合實際。
(6)俾(音必):使。

【語譯參考】

泰定帝從上都回到大都。壬申(初七),因為天災大赦天下,下詔詢問用什麼措施可以消除天災。禮部尚書曹元用說:「感動上天應以實際行動,而不是花言巧語,加強修養品德,使政治清明,是感動上天的實際行動。應該裁減不必要的費用,節省財政開支,選擇良好地方官吏,撫恤貧苦百姓,對祭祀要採取嚴肅的態度,精簡各種佛事,停止建築工程使百姓得到休息,對賞罰要謹慎處理,以發揮勸善懲惡的作用。」這些建議都針對當時的問題而發的。曹元用又對科舉取士的辦法提出意見,認為應當革除冒充和浮濫的現象,嚴格考核,才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為國家所用。

【研析】

泰定帝時因災害頻傳,苦於無計消除,遂下詔詢問消除天災的策略。其實這一切災害無非是上天對人們發出警訊,希望人們能知所節制,努力修德,回歸人類善良本性,同化宇宙特性。此時有正義良知、道德勇氣官員,即可適時暢言,針對弊端提出建言。其實說穿了,這些道理都是千古不變的箴言,只是往往時間一久,就被人們忽略了,遺忘祖先的智慧,是多麼讓後人受益無窮。可是人們卻不知它是個寶,反而認為是不合時代潮流,棄之不用。等到無計可施時,才又想起古風悠悠,回想祖先治國盛世時的策略。但也需要有人提醒,否則執政者一旦活在迷中,未跳出原先思維,仍然無法阻止天災的發生。曹元用此時即扮演了此一角色,再度把正確的治國方針提出來,希望皇帝能感動上天,讓百姓免受災害之苦。

【延伸思考】

1.你認為為何會天災頻傳,大家應如何去正視它?

2你曾經被別人感動嗎?那種經驗帶給你什麼感受?

3.為何自古不變的真理,卻常被時代忽略,往往要等到面臨危機時,才又想起該復古?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譯下》門歸 主編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話續資治通鑑》(第十一冊)沈志華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