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傳統-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教我們做的是講道德的善良人

道生


【正見網2025年07月18日】

常言道:人心不古。就是說現在的人已經沒有古人那樣簡單、純粹、樸實、遵道重德了。當我們身處一個唯利是圖、好壞不分、道德淪喪的時代,讀讀古人的經典,有助於蕩滌我們思想中的污垢,不至於墮落到禽獸不如的地步。這時,您可能會發現: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教我們做的是講道德的善良人。

下面我們通過古代的經典來看看是不是這樣:

例如,宋朝的兒童啟蒙經典《三字經》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這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人最初是善良的,人也應該一直保持他的本性「善良」。然而,在善惡是非扭曲的時代,就連教科書裡都存在著弱肉強食、人性本惡的論調,嚴重的混淆著人們的視聽。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這個時候就需要人自己的智慧來進行理性的判斷。如果我們善於觀察就會發現人性本善符合客觀事實。就像初生的嬰兒,嬰兒的善良直接體現在嬰兒的純真、柔弱,由此可見,人的本質是不對他人造成危害。也就是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又如,清代的啟蒙經典《弟子規》,它的「總敘」的原文是這樣寫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其中的泛愛眾就是在教育人們要一視同仁的愛每一個人。《弟子規》的「泛愛眾」章節開篇也闡述了這層涵義:「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只要是人,都要相互愛護,大家都在同一片藍天下,都在同一塊土地上生活。

我們知道,中華文明的核心是儒釋道的思想。接下來,我們繼續了解我們祖先的經典:

當我們翻開儒家的經典《大學》,他的開篇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很明顯,這就是在告訴人們:至大為學的悟道方法,在於明白:日月合明(陰陽相生、相合)承載萬物的「德」,在於象親愛自己一樣愛待人民,在於一切行為舉止所依據的原則都是達至「善」的境界。

如果讀的是《中庸》,裡面的有這樣的章句:「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其中「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就是在告訴人們:真誠守道的人,就是選擇善良而固守執行的人啊。

當我們來到《論語》,您會發現與善有關的內容更多。

例如,《為政篇》中說:「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這裡的「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就是孔子提出的為政的一種原則和方法:推舉善良而以善良來教育,不能則用勸的方法。

《述而篇》中說:「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其中「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子的意思就是說:「當人們有了不善良的狀態卻不能改正,是我很擔憂的問題。」

《述而篇》中還說:「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裡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在告訴人們要選擇善良,而改正不善。

《泰伯篇》中說:「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在這裡我們甚至會體會到孔子用「守死善道」來表明人們應該堅守善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違背「善道」這一原則的信念。

當我們翻開被尊為「群經之首」的《易經》。《易傳.文言傳.乾文言》中說:「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其中的「元者,善之長也」,就是在告訴人們:元(元始)的狀態,就是善的成長啊。《坤文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更是指明了「積善行善」的重要。

《繫辭傳》中說:「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者也。」其中的「無咎者,善補過者也。」就是說:用「善」來彌補過失,可以讓人達到無咎的狀態。 《繫辭傳》中又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裡其實在告訴人們:承繼道的陰陽相生相合生生不息,符合道的行為就是「善」。

我們再來看看中華傳統文化中更為核心的道家。

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道德經》中,第八章是這樣寫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此時,我們可感悟到道家提倡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善」。

因為《道德經》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樣,所以,給出我對第八章的理解作為參考:象形而上的道那樣的善若同水,水是利於萬物而不爭的。處於(利己的)眾人所厭惡的(利他不爭的)狀態,故而幾乎和道一樣。安居 ,用「善」來對待養育之地;心靈,用善來像淵源流長的水那樣利於萬物而不爭;與萬物相處,用善來維護仁的關係;言談,用善來確保正確誠信;為政,用善來進行治理;做事,用善來運用能力;行動,用善來切合時機。因為這樣的人唯獨不爭,故而達到了「無」一樣的恰到好處而不尤。

第二十七章這樣寫道:「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這裡的「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就是說,聖人總是用「善」的原則來救人、救物。同時,這裡的「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還指出了即便是面對不善的人,也要用慈愛、善的原則來對待,否則就是「雖智大迷」。

對於第二十七章我的理解是:用善來指導行動,可以達到無轍跡的狀態;用善來指導言談,可以達到無瑕謫的狀態;用善來進行數理推衍,可以達到不用籌策的境界;用善來完成閉合,可以達到無關楗而不可開的程度;用善來進行交結,可以做到無繩約而不可解的地步。是以聖人時常用善來救人,故而達到無棄人的境界,時常用善來救物,故而達到無棄物的程度。這就是所謂的「襲明」(註:襲,突然;明,明白。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開悟、頓悟)。故而用善來指導自己做好人的人,是不知道用善來指導自己做好人的人的明師;不知道用善來指導自己做好人的人,是善人希望用善來資助改正的生命對像。不貴重讓自己變好的明師,不愛護需要資助改正的生命對像,雖然好像機智,但實際已經陷入了 「大迷」之中。這就是所謂的「要妙」。(至關重要的悟道的奧妙)

第四十一章的「夫唯道,善始且善成。」指出了道的善始善成的特性,其實也解釋了人為甚麼要善良的原因,因為「善」符合聖人所指的宇宙根本規律——「道」的善始善成的特點。

第四十九章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再次呼應了第二十七章所指的要愛善人之資(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也就是愛不善人者、善待一切的原則。同時,也符合了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的「善」。並解釋了原因,因為「德」善。道善、德善,因此,人要善良才符合道、德的根本特性。

第七十三章的「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就是告訴我們:上天之道,不爭不鬥而是用「善」來取勝,不言不語而是用「善」來回應。

第七十九章說:「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一章進一步的告訴人們:和解大的冤讎,必定會有餘存的怨業,通過報怨以德,和平安祥的對待,這樣就可以同道、德那樣的為「善」。所以聖人遵循大道的由「左」向右、周而復始的運行,所體現的生生不息的狀態,不責備於人們的錯誤,(改好就行。當然,十惡不赦的例外)。故而,有德則司法契約原則,無德則司法透徹的原則(沒有德的、十惡不赦的人就徹底的追究它的責任!)。天道一視同仁,沒有所謂的親疏關係,(因為道善、德善,因此,天道)常與善人。

最後,第八十一章用「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作為《道德經》全文的點睛末句。再次點明了「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是重視道德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信仰的真誠、善良、無害、利他、包容、忍讓、不爭的道德真意。

我們現在來了解一下佛教中的經典。

或許有人說佛教是外來的,不是中國本土的宗教。然而,大愛無疆,佛教傳入中國兩千餘年,早已成為了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儒釋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公認的事實。這裡的「釋」就是佛教,釋迦牟尼佛傳出來的教法。

據說第一部流傳到東土的佛經是《四十二章經》,其中的第四章是這樣寫的:「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我個人的理解是這樣的:此經文中所說的十惡,其中殺指的是殺害生命,盜指的是盜取財物,淫指的是淫色、不忠誠,兩舌指的是搬弄是非、甚至吵架,惡口指的是出口傷人,妄言指的是亂說不該說的話,綺語指的是說華而不實的話,嫉就是妒嫉,恚指的是心生不滿、憤憤不平,痴指的是痴迷。「是惡若止」,讓自己不去犯這些毛病就是《四十二章經》裡說的「十善行」。

第五章說:「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這裡的「改惡行善」就清清楚楚的表明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就是告訴人們:人要善良。

又如第十四章:「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這裡的「行道守真者善」,就是表明:遵行大道、守真不假的是真正的善良。

我們再來看看佛教中廣為人知的《金剛經》。其中第二品,善現啟請分,是這樣寫的:「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其中的標題「善現啟請分」,就指明了修佛就是要通過「善」來開啟。接著「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則用如來的善護念、善囑咐諸菩薩,指明了修佛時非常重要的原則「善」。經中的佛弟子,無論男子、女人,都一致的冠以「善」的稱謂,以讓大家牢記修佛的根本。因此,稱為「善男子。善女人。」這也是很多佛經中的普遍稱謂。正信希有分,這個標題指明了此章的要點是正信。善良是正確的信仰,是人們希望擁有的品格本分,這是毫無疑義的。文中的「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可見,善是佛教修佛的根本,因此這裡稱為「種善根」。

第二十三品 淨心行善分,此處的標題就是在告訴我們內心要乾淨純潔,行為要善良。而文中的:「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所謂的「修一切善法」,我的理解是:事事處處都用善來要求自己、修正自己。

然而,「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卻是善護念不足的人理解時容易出現偏差的章句。

為甚麼這裡「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

我以為,釋迦牟尼是說:人們的善的做法,在特定層次中是善的,可是在另外的層次中看可能是不善的。但是,如來(釋迦牟尼)統一用善法來命名這些「善」的做法。隨著認識的提高,佛弟子認識到的「善」,以及「善」的做法也會發生變化,而根本的「善」不變。

什麼是根本的善?《道德經》裡的「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以及《四十二章經》的「行道守真者善」。給出了很好的詮釋。「水利萬物而不爭」、「行道守真」,這樣真誠、無私、忍讓的善可以作為至善的標準來參考。

通過對古代儒釋道經典的解讀回顧,您是否已經發現:只要是真正的中華傳統,都是在教育我們要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對他人、社會有益的、道德高尚的好人?答案想必是肯定的了!

以此觀之,您是否發現:動輒讓我們為了個人或所謂共享、共產他人的利益去爭、去搶、去鬥、去戰,這樣的道德水準是不是已經離祖先的教誨很遠了呢?

你還會相信那些由魔鬼編造的利誘謊言?那要通過屍山血海的暴力革命,以虛情假意、強取豪奪、霸占資財、殺人害命的假惡暴來實行的,假國有、官才有,而且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共產邪惡主義是正義的嗎?

您還會加入它的黨團隊?把自己寶貴的生命契約「獻身的誓言」交給它嗎?退出來,遠離它!不與邪惡為伍,做一個乾淨的人免遭天譴不是更好嗎?一定要三退,解除獻身誓言!這個魔鬼的烙印留在人的身上就是恥辱。

當您回歸傳統,守住善良,您會發現:如今已經傳遍世界,以真善忍為準則的法輪大法,竟然在中國大陸被最虛偽的謊言誣陷以及最殘酷無情的邪惡迫害!而且已經二十多年!

您會發現你被邪惡所欺騙,天安門自焚案等對法輪功的污衊都是假的。為甚麼這個邪黨用盡了一切邪惡手段,以名譽上搞臭、經濟上截斷、肉體上消滅,連坐、株連,甚至大量的活摘器官!如此遠超納粹,惡逾魔鬼的行為,都不能阻擋法輪大法弟子對真善忍的信仰?

誰能阻擋人對善良正義的嚮往?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老子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法輪大法用最真最直白的語言告訴了人宇宙真理:真善忍是衡量好壞人的唯一標準。以真善忍為根本,誰正誰邪?一目了然!

由此可見,真正被華夏聖賢認可的中國人一定是遵從祖訓、遵照傳統、遵守道德、真誠善良、謙和忍讓的好人,而不是象現在這樣利慾薰心、弱肉強食、好勇鬥狠、不擇手段的道德淪喪式的禽獸墮落。

為利所誘,迷信魔黨,錯失道德底線。這就是如今天譴新冠瘟疫反覆來襲,人們普遍染疫,痛苦不堪的真正原因。

真善忍是普世價值的根本,順應真善忍而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好人。

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這是每個善良的人想要遠離天譴瘟疫、平安吉祥應該牢記的真言。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