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悟謙虛

聞悟


【正見網2010年08月16日】

人們往往把竹子比喻成君子,有修養的人,因為竹子不僅有氣節且虛心。也往往認同「大德若水」,因為水容易居下位。更是好讚美寬厚無言的大地,因為它厚載萬物,無言從不居功。

中國有句古話「謙受益,滿招損」,品行高尚而虛懷若谷的人,他的道德就更顯的光明。

例如上古的賢君大禹從不驕傲自誇,他說:「別人的長處都值得我學習啊!」每聽到別人對他的善言相勸,常感激的下拜。他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成功的治理了黃河,功垂青史。周公才華蓋世,不但不驕傲不吝嗇,還非常謙恭的禮賢下士,唯恐天下的賢人沒有得到任用。他循天道制定了禮樂制度。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最善於納諫的君主,他說「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他不僅虛心納諫,而且勇於求諫,真正做到了聞過則喜,從而使貞觀時期形成了「直士盈朝,從善如流」的清明政治局面。

謙虛之德何其美,擁有謙虛態度的人,他的心也必定是寧靜祥和的,謙虛的面對修煉,更是符合法的正行。

不管我們明析多少法理,那不過是滄海中一粟。

不管我們在救人項目中發揮多大作用,也都該認識到我們的能力都是師尊久遠的安排與累世的造就,而成功也不過是法在人間得到證實的一種體現,絲毫不可顯示自我如何。

不管集體交流之時同修們誰發言,我們都會用心去傾聽,用心去琢磨,耐心聽完,而這種態度就是謙虛。

無論懂得再多,也須明白,這還只是才明白一點。

無論證實法的事做的再多,再大,也要明白這僅僅是剛剛開始,我們應該忘掉過去,抓緊現在,因為救人數量還沒達到師父要求。

無論在集體討論時,自己的主意再好,也不能自以為是,我們明白,做事的主要是心態的平和謙卑,因為這在法上。而不是誰的主意怎樣好,因為那只是人中的表現而已。

我們偉大師尊告訴我們:「一有了想抬高自己的念頭,學員就想你心性有問題,所以,謙虛才會把事做好。」(《精進要旨》<如何輔導>),我們偉大師尊為宇宙眾生操盡了心,救度了我們以及所有生命,但是師尊何時居過功呀?無論對任何生命都是那樣的慈悲。

我總好寫一些東西,因為我是想能在這方面圓容我們的網站和證實法。08年開始動筆後,斷斷續續一直到今天,在明慧網刊登我的第一篇法理切磋方面的文章後,我欣喜極了,那個心很不好,尤其同修們一夸,更是難以自制。美的背後:證實自己。自滿。這對於修煉來講是很糟糕的,但可笑的當時竟然說:「好不容易登上了週刊,顯示一下也無妨嗎?」 顯示正是滿足於現狀,也正是開始停滯不前的預兆。果然,09年我沒有發表一篇文章,也寫不出來。直到今年,我重新端正自己的態度,以謙恭之心對待此事,把寫作也當作是我修煉的一部分,文章發表,我也由開始的激動變為平靜,不發我找一找不發的原因,文章哪寫的不符合法,或者是否沒跟上正法進程。無論發表多少,我都把這視為師尊的安排,師尊的點悟和加持智慧。

在本地協調方面,我往往組織同修交流某些事情的做法。比如有一次,我們地區發三封信,一封是給老師,一封是給政府官員,一封是給父老鄉親。我整理完以後,找到各片協調同修看這些信寫的哪不合適,徵求大家的意見,因為我認為證實法是體現大法弟子集體的力量和智慧。我們不突出某個人,事做成了,就是整體的成就,並且不容易出錯。同修們很認真的看完信,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使這些信幾近乎完美。我們的信送出去之後,有的老師主動找上門來做三退,有的常人也都認真看過明白了真相,起到很好的效果。

以後做任何一個項目,我都是找到當地各個負責同修,或是我能接觸的同修,多聽取他們的意見,只要不偏離法的,我現在往往都是多數接納。所以許多事也辦的很圓滿。

在這其中我體會到,只有謙虛的對待別人,多接受別人的意見,才有可能擁有別人的支持和信賴,更會獲得和展現整體證實法的力量與智慧,只有謙虛的看淡自己的一些成功,重視整體,才能有更大的成就和心性的昇華。

一旦有自滿高傲的心,就會障礙自己心性的提升。自滿之後,便無法再增加;自誇之後,便無法再提高。

只有謙遜、努力的在德行上提升才是最有意義的,只有堅定對真理的追求和不斷昇華思想境界才能擔當起大任和重任,只有以寬廣的胸懷包容一切,才能善化他人,令一切不正的因素解體,更多的救度世人,更好與同修形成堅不可摧的整體。

一點點偶得,請同修慈悲指正。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