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輔佐國 歷史名相】大義滅親――王導

楊紀代 整理


【正見網2010年09月22日】

將相之器也

王導,字茂弘,光祿大夫王覽之孫。父名裁,官任鎮軍司馬。王導少年時即有風度氣質,見識膽量清正高遠。十四歲時,陳留的高士張公見而驚奇之,告訴他的從兄王敦曰:「觀此兒之容貌志氣,以後肯定是將相之才也。」起初世襲祖爵即丘子。司空劉實不久引薦他為東閣祭酒,遷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郎,可他並不接受。後參知東海王越的軍事顧問一職。

當時元帝為琅邪王,與王導倆素來相親善待。王導知天下已亂,於是竭力傾心推奉元帝,隱隱有振興起弊之志。元帝也十分器重他,心性契合友情深摯。帝在洛陽時,王導每每勸他號令治國。剛巧元帝出鎮下邳,請王導為安東司馬,參予一切軍謀密策,只要是他知道的,沒有做不到的。及至遷徙、坐鎮建康,吳地之人心卻不歸附,住了月余,士卒庶民沒有來理睬的,王導憂慮不已。正巧王敦來朝見,王導告訴他說:「琅邪王雖然仁德深厚,而他的聲名、言論尚輕,不被人認識。而兄您的威望、風範已四處聞名,應該有匡正、扶濟他的更好方法才是。」

『仲父』輔佐 廣結人心

恰臨三月上巳,元帝親自參加觀禊典禮,乘坐肩輿,頗具威儀,王敦、王導及諸多名士,都騎馬隨從。吳人紀瞻、顧榮等,都是江南有名望之士,利用此機會偷偷觀察,見其如此陣仗與風采,全驚懼不已,於是吳地精英相率拜於道旁,誠心歸附。王導趁機獻計曰:「古之王者,沒有不以上賓之禮對待故舊耆老的,存心探問風俗,謙虛自己、傾心結納,如此才能招來賢俊之才。何況如今天下喪亂,九州分裂,朝廷大業才在草創,急於得到相關人才,才是關鍵!顧榮、賀循,是此地之望族,還不如利用此二人,引見其餘之人,以結納此地人心。這二人既然至此走動,則其餘有名、有才之俊秀,無不來此集結的。」帝於是派王導親身造訪循、榮,二人一受禮遇,都應命而至,由是吳會地區全都風靡於元帝之能,全體百姓歸心。自此之後,兩造漸漸相互尊崇,君臣之禮開始抵定。

不久,洛京陷落傾覆,中州士女,離京避亂江左者,十有六七。王導勸元帝收納其中的賢人君子,與他們共圖大事。當時荊揚的晏安府,戶口穩定殷實,王導覺得為政施治首重環境清靜,每次總勸帝要勤勉克己、抵勵氣節,匡正主位、安寧邦土。於是王導自此逐漸被委以重任,君臣交情日漸濃厚,朝野一致傾心,號為「仲父」。

帝曾從容自若的對王導說:「愛卿,你是我的蕭何呢。」王導對曰:「昔日贏秦無道,百姓厭煩連年戰亂,人人雖變得狡猾殘暴,可內心深處仍懷念漢族擁有的高尚道德,只要萬眾一心改革反正,就很容易成功的。自曹魏以來,以至太康之際,所有公卿世族,群體崇尚豪侈、相互比高,施政教化延誤拖遲,不遵法度,全體公卿學士,都貪饜於安逸享福,於是給賊人乘機挑釁的機會,實在有虧上天的至道。然而否極泰來,乃天道之常理。大王方才立下濟世之勳業,如齊桓公一樣,一匡天下,九合諸侯,那樣一來,管仲、樂毅之輩,自然齊集在此,豈是我區區一個國臣所可比擬與參議的!願大王深謀遠慮,拓廣選擇良能才俊的面積。顧榮、賀循、紀贍、周某等都是南方地區之優秀人物,願您能儘量以優禮相待,那麼天下即能安定哪。」於是元帝虛心採納之。永嘉末,遷丹陽太守,加輔國將軍。

戮力王室 不作楚囚對泣

晉國建立後,以王導為丞相軍諮祭酒。此時桓彝剛剛過江來朝,見朝廷微弱不振,十分憂慮恐懼,悶悶不樂。接著往見王導,極力談論世局一事,還語帶諷刺的告訴周?,說他剛見了此地的管夷吾(指王導),不再發愁啦。過江來的人士,每至閒暇日子,均相互邀約出新亭飲宴。有回周?坐筵席中感嘆說:「如今風景不再殊勝,而舉目之間有江河變異之象。」其餘人等都相視流涕。惟有王導愀然變色曰:「如此更該共同齊心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於在此作楚囚相對泣之狀呢?」眾人聽了一起收淚而拜謝之。不久王導拜右將軍,都督中外諸軍。可王導以自己從兄王敦統帥六州,因此固辭中外都督。後因細故坐事而除節。

及至晉帝登基尊國號大典,百官陪列左右,帝命王導升階至御床共坐。王導堅決推辭,至三四日後依然堅持。可帝下詔不許。此時正值中興草創時期,尚未設置史官,王導發現了才開始啟用,於是一切朝廷典籍頗具規模。及至帝任用劉隗受寵,王導逐漸被疏遠,因其心胸澹泊自在,也不以為意。有識者都稱許王導,善於處理治國興廢之事,而不計較個人得失。

大義滅親 不徇私

及至王敦謀反,劉隗勸帝悉數誅殺王氏一族,談論者都為王導憂心忡忡。王導率領一群有關係的從昆弟、子侄等二十餘人,每日清晨,進詣朝廷台階俯首待罪。帝以王導向來忠君不二、素有氣節操守,特地歸還朝服,並召見之。導稽首叩謝曰:「逆臣賊子,何世沒有?豈料今日竟然出自臣之家族!」帝光著腳、執起他的手著急的說:「茂弘,我才剛託付你、任命你當秦穆公時的百裡奚輔佐我,如今你說這話是何意呢!」

於是帝下詔曰:「王導不徇私,能以大義滅親,朕認為可以升為安東時節假之。」起初,西都覆沒時,海內追思故主,群臣及四方異口同聲勸進,要帝承繼大統。當時王敦勢力強盛,有專擅天下之心,可他忌憚帝之賢明,想更換群臣商議所訂立的內容,導極力爭取維持原議,王敦無可奈何方才停止。及至此次謀反出事,王敦威脅導說:「你不聽從吾言,不肯附和,幾乎使本族覆滅殆盡。」可王導依然執掌正義,面無懼色,此氣節與志向,使王敦無法撼動、奪取。

及明帝即位,王導接受遺詔輔佐政局,遷司徒。王敦又舉兵內向作亂。當時王敦開始染疾,王導便率子弟發哀舉喪,眾人聽聞此事,都說王敦已死,鮮少有為他奮戰之志。及至明帝起兵討伐王敦,任王導假節,都督諸軍,領揚州刺史。王敦謀反平定之後,進封始興郡公,特准王導戎裝,劍履上殿,入朝不必趨前,贊拜不具名等特權。可他一再固辭謙讓。帝崩,王導又與庾亮等同受遺詔,共輔幼主,是為成帝。

善於因應 簡素寡慾

王導善長因應偶發事故,雖不涉及日用錢財,可歲末計算卻有餘資。當時國帑庫藏空虛,庫中惟有織練數千匹,想賣又價錢昂貴售不出去,而國家又用不著。王導覺得很傷腦筋,於是與朝中賢俊,全都製作練布單衣穿上,於是士人達貴,全數爭著仿效此種穿著服飾,織練就此飆漲、昂貴。接著命令主其事者出賣,曾經高達一練一金哪。其所作所為,被當時人欽羨與仰慕即在此。

王導簡樸澹素、清心寡欲,倉庫無儲存之谷糧,衣飾不重絲帛。帝聞知此事,給布萬匹,以供他私人花費。導有宿疾,不堪朝會跪拜,帝曾臨幸相府,與他縱酒作樂,到後來乾脆令他乘輿車直接入殿朝見,可見其受皇帝的敬重是如此深厚。石季龍反叛,進攻至歷陽,導請求出兵征討。不久賊退,王導解除大司馬,復轉中外大都督,進位太傅,又拜丞相,依漢制一併罷司徒官。

咸康五年王導薨,時年六十四。帝舉哀於朝堂三日,遣大鴻臚持節監護喪事的進行,及至發葬,給九游掬捭車、黃屋左纛、前後羽葆鼓吹、武賁班劍百人等等優厚的出殯儀仗隊伍,中興名臣的禮遇莫能與之相比。諡曰文獻。

(《晉書・列傳第三十五》)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