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隨筆:從信息爆炸到「朝聞道,夕可死」(新加入錄音)

周正


【正見網2010年09月15日】

早在一二十年前,人們就把這個社會稱為信息爆炸的時代;這幾年來,情況愈演愈烈,隨著網絡的普及,尤其智慧型手機的流行,人們似乎整天浸泡在信息交流裡。這一點在青少年中表現更為明顯。伴隨著的許多問題也就變得突出了。

一天與同事聊起此事,他也深有同感,並講了一個故事。一天他去朋友家做客,那裡老少幾代歡聚一堂很熱鬧。其間,主人十來歲的孩子一直忙著用手機給他的朋友們發簡訊,誰叫他也不聽。三番五次之後,朋友一怒之下,抓起手機,把它扔進了滾燙的為做飯準備的開水裡。

雖然這種處理方式有些極端,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這種現象的不滿與無可奈何。按照這樣下去,再過十幾年、或幾十年,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越來越多的人逐漸注意到這個問題,科學家們也開始研究這種現象對人們的影響會有多大。《紐約時報》2010年6月7日的一篇文章中說,當同時使用幾個電子設備、通訊設備時,這種一心多用造成的後果常常造成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變得不專心。很多人說同時做幾件事情(multitasking)讓他們變得效率更高,但研究人員的試驗結果發現並不是這樣。史丹福大學的神經學家Melina Uncapher說,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當一個人要處理很多事情的時候,就會造成分心。當人們一心多用嚴重時,做事的專心程度、以及判斷力(比如何為主何為次)都受影響。這樣下去會給工作與生活帶來許多不良後果。科學家們同時也發現,即使這種一心多用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它造成的思路零亂、缺乏專心的現象還會存在。文章中寫道:手機與電腦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對大腦的思考及處理信息的方式有所影響。

這種現象對孩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比如說,當孩子的大腦忙於幾個電子設備時,他們在做作業時往往不能夠集中精力。此外,父母的這種一心多用會造成無暇顧及孩子,或者即使人在陪伴著孩子、但眼睛與腦子卻用在了別的地方,從而對孩子的教育與成長帶來負面影響。史丹福大學的教授Clifford Nass說,這些高科技最終會降低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紐帶。他說,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我們在意他人,而且彼此關心。

《紐約時報》在2010年8月25日的一篇文章中,則對此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文章中說,經常有人邊做事,邊聽音樂,同時又查看手機簡訊或電子郵件。這種一心多用會使大腦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可事實上,大腦需要一些休息時間才能更好的學習、記憶或產生新思路。密西根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相比之下,人們在自然的環境下散步後,要比在繁華的市區散步後學習效果好。經常有人在健身房一心多用、或者在等車的短暫時間裡看錄像短片,感覺上好像是輕鬆,實際是在增加大腦的負擔。密西根大學的神經學專家Marc Berman說,「人們覺得這樣做是在放鬆自己,實際上是讓自己更疲勞。」

回顧過去,不禁令人深思。不用說古代,就說幾十年前沒有電腦、沒有電視的時代裡,人們照樣有家庭的歡樂、與精神的富足,孩子們也有他們接觸大自然的情趣。其實一個人對處世待人的理解、對人生意義的認識,並不需要這種信息爆炸式的知識量。有時過多枝枝節節的信息,反而可能會沖淡對人生本質的思考。「採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的田園生活令人陶醉,古人觀天象而知天下事的情形令人神往,陰陽五行與經脈這些現代科學尚未搞清楚的領域在古代名醫手裡卻能運用自如,這些千百年來人類文明的精華,可能是更值得我們珍惜的。

從天人合一的理念,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道理,這些傳統文化看似平凡,卻蘊含了豐富的內涵,讓人能夠處世、立命。孔子講:「朝聞道,夕死可矣。」人生中苦苦追求著的,可能離自己並不遠。

參考資料:
Hooked on Gadgets, and Paying a Mental Price:www.nytimes.com/2010/06/07/technology/07brain.html
The Risks of Parenting While Plugged In:www.nytimes.com/2010/06/10/garden/10childtech.html
Digital Devices Deprive Brain of Needed Downtime:www.nytimes.com/2010/08/25/technology/25brain.html

MP3錄音

下載方法:按滑鼠器右鍵,在彈出菜單中選擇「目標文件保存為…」(Save Target As...)。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