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科學 (上)

楊森


【正見網2001年01月09日】

小的時候,我常坐在院子裡,看著夜空中閃爍的群星,浮想聯篇。那邊有人嗎?他們在干什麼呢?無邊的宇宙,還有沒有更大的物體呀?我們太陽系會不會是一個更大生命身上的一個小分子啊?時間在一刻不停地從遙遠的過去走來,向著神秘的未來走去。我們的一生,在歷史的長河中只不過是一瞬間,是否真的象火花一樣,一閃即逝,永遠消失在宇宙中了呢?幾百年後人類科學會發展成什麼樣?真想看看。

後來我上了中學、大學。書雖然越看越多,可想像力卻在讀書過程中逐漸減弱,而被書本上的知識所替代。從課本上,我們接觸到了進化論,學到了人類是從猿進化過來的。萬物都起源於一個物種,即由單細胞微生物演變為複雜的生命形式,逐漸發展過來的。可人和猿之間、物種與物種之間的過渡形式至今為止尚未被發現。我有時也反過來想一想,生命的起源果真象達爾文描述的那樣嗎?

從物理學的角度看,物質都是從有序向著無序方向運動的。而宇宙的運動是那麼協調,世界上的一切生物,花草樹木又都造就得那麼精妙絕倫,令現代的科學家都為之讚嘆不已。我們知道,人的身體是極其複雜而又科學的,而生命物質則是由各種蛋白質和核酸構成。令人驚奇的是,蛋白質是由二十幾種簡單的胺基酸所組成、核酸則由四種核苷酸編碼所組成。如果生命真的是隨機地一步一步發展過來的,本來可能有許多種演化狀態的。可他卻選擇了最合理的途徑。在這表面現象的背後,會不會有一種人類尚未了解的,而又極其重要的客觀因素呢?

人類從古到今發現了許多奇異的現象。就像生命之謎一樣,史前文明之謎、飛碟之謎、百慕達三角之迷等早已超出實證科學所能解釋的範疇。現代科學家也在試圖用已有的知識和對我們這個空間的認識去解釋這些不明現象,但都顯得比較片面、牽強。比如用球形閃電來解釋飛碟現象、用海底湧出大量氣泡來解釋船隻的失蹤與再現。可我們經常看到有關幾十年前失蹤的人重歸的報導,這些人的年齡往往與失蹤時相仿,而且並未覺得過了很長時間。只覺得世界一瞬間變了樣子。一些人認為這太不可思議,就隨便找一個自己可以理解的緣由,比如這些人精神不正常等。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這些事例中有一些是真實的,它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人類能否揭開這些未解之謎?宇宙究竟是可知的還是不可知的?

人在宇宙中是主宰者還是被主宰者?人類科學發展是否存在其它的路線甚至捷徑?

答案是肯定的,但卻是有條件的。

人類文明以來,科學思想大致可分為東方與西方兩個體系。其指導思想和認識事物的方法相差很多。古老的東方文化是站在很高的角度去認識生命與自然的。比如中國的五行學說,它把事物分為金、木、水、火、土五大類。它們之間既相互依賴又相互制約。這一學說表面上看很抽象,但它已被應用於中醫學、戰爭學等等中,一直發揮著奇效。所以東方科學思想是試圖抓住自然界的本質及規律,然後應用於具體實踐上。

西方科學的思想方法正好相反,它走了一條實證科學的道路。也就是試圖從具體的事例中找出宏觀的規律。考驗各種學說的基本方法就是實驗。也就是說,能被實驗證實的理論才能被承認。近代以來,西方科學思想體系在科學發展上占據了主導地位,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其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它只能在我們這個物質空間中發展。看得見、摸得著的,能被其他人重複的實驗現象才能被承認。

現代西方科學對時間、空間與能量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現代的實證科學,立足於人類生存的這個時空去解釋整個宇宙的運動規律,所得出的結論往往非常片面。本世紀提出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把人類認識事物的範圍擴展了一步,可它們之間卻有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而這鴻溝恰恰說明人對自然界的認識是很膚淺的。

舉例來說,在一七二六年就有人精確地預測出火星的兩顆衛星的具體位置和運行軌道。一百五十年後才被人們用科學方法所證實。他是怎麼知道的呢?科學界對此一直大惑不解。

兩千多年前東方的一個覺者曾提出三千大千世界學說。也就是說在我們銀河系當中,有三千個人類居住的星球。他還提出一粒小小的沙子裡還有三千大千世界。那時的科學遠沒有現在發達,如果他的說法是對的,他又是如何了解到這些事情的呢?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