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之都江堰

若馨


【正見網2011年01月11日】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國古代建設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相傳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於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它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被稱作「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李冰主持創建的都江堰,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都江堰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在設計中正確處理以上工程的相關性,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統工程,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保證了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這三大部分,科學的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

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前提,變害為利,使天、地、人、水高度協合統一,歷經2300多年而不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水利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陝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有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都江堰的創建得益於中華神傳文化中的儒、釋、道文化,道家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龐大的宇宙,浩瀚的星際,和諧而安寧,是靠著自然的力量,宇宙的法則有規律的運轉,人間萬事萬物也應當遵循其運行規律。中國古人講:「君子施恩不圖報,知恩不報是小人」,「受人滴水之恩,他日當湧泉相報。」這種敬天感恩的文化理念是儒道文化的精髓。報恩體現在方方面面,對待自然環境,要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如果把天作父,把地作母,人類對待天地萬物要像對待父母一樣,按其本性來敬養它,這樣就能夠得到自然的恩惠。孟子說,不違農時,糧食就吃不完;不把細密的網撒向大湖深池,魚類水產就吃不完;伐木砍樹能遵守規定的季節,木材就用不完。相反,如果人類對天地萬物不敬養,不珍惜,不愛護,最後受到傷害的是人類自己,都江堰的創建正體現著自然之子人類對天,地,水的尊重。博大精深的儒、釋、道文化締造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璀璨文明,也開啟了先人的智慧,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可是如今的中國大陸在黨文化的統治下,戰天鬥地,無盡掠奪,只顧眼前,不管將來的發展方式帶給天地人,資源無盡的傷害,最終也必然會受到來自宇宙規則的制裁。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