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文 拾珠璣】緣起

幸紫


【正見網2011年01月18日】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在南北朝以前,無論詩歌散文,統名之為「文」。如有名的文學選集《昭明文選》、《古文苑》等,就全收有詩歌作品。南北朝時始有「文」「筆」之分,「文」指詩歌,「筆」指散文。後來到了唐代,由於韓(韓愈)、柳(柳宗元)等人提倡古文運動,於是有了「古文」這一名詞。這一名詞的涵義,在當時乃指三代(夏商周)、秦漢的散文而言,和由漢末到初唐盛行的駢體文是對立的。

此後韓、柳等並宋代歐(歐陽修)、蘇(三蘇)等的散文作品,也相沿著全稱為「古文」。明清兩代又時興一種專為應付科舉考試的八股文,當時稱為「時文」,但「時文」以外的散文作品仍稱為「古文」。不過清朝有些古文選集,所選卻又不限於唐宋明清所稱的「古文」,連楚辭、漢賦並六朝、初唐的駢體文也采編進去,等於已把「古文」的涵義擴大了。

如今我們可以說,凡是古人用文言所寫的在詩歌範疇以外的作品,包括著辭賦和駢體散文,全是「古文」!

照這一新的涵義來說,自先秦到清代的「古文」之發展演變情況,可以大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先秦的純散文時代,有闡發學理的諸子散文和記言敘事的史傳散文,作風古樸自然,為後世散文所宗;第二個階段是兩漢辭賦與散文並行的時代,除了先秦說理敘事兩種散文,有進一步的發展之外,由楚辭蛻變出來的漢賦,已侵入到散文的領域,這種辭賦的特點,是注重詞藻的華美和字句的整齊;第三個階段是三國經南北朝到初唐,駢體文逐漸形成而至極盛的時代。駢體文系由辭賦演變而成,特點在於音律的講求和字句的對偶,一時竟把散文排擠得衰落不振;第四個階段是唐宋散文復興,又壓倒駢體文的時代。這時的散文,作風不尚華辭麗句,專重行文的氣勢,正是一般所說「古文」的正宗。駢體文雖未完全消滅,卻已日就沒落,而過去的辭賦一體,也演變成散文化了;第五個階段是明清散文衰頹的時代,一是受到當時八股文的影響,二是駢散文都已發展到頂峰,盛極必衰,沒有再進一步發展的餘地了。

古文如果按照它的性質來區分它的體裁,除了辭賦可以單成一體之外,其餘可以分為以下十四種:論辨、詔令、奏疏、書牘、雜記、頌讚、記傳、序跋、贈序、墓銘、祭文、遊記、傳奇、寓言。先秦諸子的散文,全可看作論辨類中的學術論文,以後的史論、政論、論說等文字,也應屬於論辨類。詔令是君主時代皇帝對臣民頒布的命令。奏疏是臣民對皇帝呈奏的表章。書牘和遊記、祭文、序跋等,用不著解說,誰都懂。雜記相當於如今稱為雜感隨筆之類的作品。頌讚是對於某人某事的稱頌或論贊。先秦的史傳散文和後代敘史事及人物傳記等類文字,全可歸入記傳類。贈序是與朋友相別時的贈言,始創於唐代。墓銘即墓碑上刻石的文字,這類作品在古文中特別多。傳奇乃指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說,從前的古文選本大都不予選入,但它卻是很好的敘事散文。寓言在諸子散文中很多,但多數不能獨立成篇,自唐以後,古文中這類作品則有不少自成起訖的名篇。

從先秦到清末近三千年的「古文」作品,除了諸子和史傳等大部頭的專書以外,其餘短篇文字,仍是浩如煙海,不可計數。我們不可能把前人所編選的古文總集或選集(如《古文辭類纂》、《唐宋文醇》、《經史百家雜鈔》……等等),依次取來閱讀,因為人生有限,時間不允許,所以必須得靠一種包括先秦至清末的古文作品極為精簡的選本,閱讀起來費時不多,卻可以從中讀到歷代古文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並藉以明了歷代作品演變的情形和古文中整體的特色。

關於古文的選集,以前不是沒有,而且很多,只可惜都見仁見智,自有一套中心主旨或另有一種選稿標準,要嘛不選經史體裁,再不就是剔除學術治道……等等,總之,各有偏頗,不夠全面。

一直到清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會同編選的一部專供初學者閱讀的古文課本,扼要簡明,卷帙不多,對歷代古文尚能博採無遺的《古文觀止》出現,才使一向視為深奧難懂的古典文學作品,成為家喻戶曉的通俗讀物,三百多年來始終風行不輟。

雖然如此,它仍存在著幾個失誤之處,近幾年來,兩岸有識之士,對《古文觀止》加以改編,於是有了大陸御用文人的中共版本,以及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版本,都名之曰《古文觀止新編》,目的全為了滿足讀者願望並消除以往的缺點。

筆者因地利之便,就手頭所擁有的新編版本作參考,再加上有幸得法之後,在現有階段,有限的層次、境界與思想昇華下,決定用修煉後的心態、眼光與見解,從新再次研讀這膾炙人口已久的《古文觀止新編》,並不自量力的寫下自己的一得之愚、一管之窺、一孔之見;選出「自以為是」的雋永篇章與有心讀者分享。而其中「心得體會」這一欄,純屬個人論點和觀感,代表的只是一己的立場與看法而已。

註解儘量簡約,篇幅儘量擇取簡短而又能代表此一文人,或歷史上極富盛名的「文學著作」的筆調特色、行文氣勢及風格韻味,以迎合如今的網絡閱讀方式。避開舊版那些眾人耳熟能詳的著名文章,如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韓愈的「師說」、諸葛亮的「出師表」……等等,不讓人看來有種扳起臉孔說教的意味,使讀者能感受到陶性怡情的文學真趣,領略出古典散文的「魅力」與「珠璣」,並將「白話試譯」擺在最前,以防讀者,對首先映入眼帘詰屈聱牙的「古文」,產生反感而掉頭不顧。

雖然對於文學作品的欣賞愛好,人人殊途、個個迥異,如能拋開一己成見,純以客觀的態度,敞開心扉公允賞析,縱使無所裨益,可也能從中明白,自上古以至明清各朝,古人高尚的節操、高要求的修為、高道德的守則。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