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1年09月24日】
上篇我們談到從甲骨文中的「飲食」兩個字,可以看出人的慾望其實是無止境的,甚至可以達到亡國毀家的地步,讓我們領悟到,中華文化中對飲食深沉的看法。
然而讓人更震驚的就是,「做飯」和「治國」的道理竟然是一樣的。這就是《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章》所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 的故事。主角就是商朝湯王的御廚「伊尹」,伊尹以「調和五味」作比喻,向湯王說了許多「治國」的道理,深得湯王的賞識,後來被任命為宰相,這就是」鼎烹說湯」 這個典故的由來 。
就是說即使是家常烹調一道美味的魚湯,也是要用像治國一樣的心境的。你看這個能容得下魚湯的鍋,就好比在上者所需具備的,那種海納百川的胸襟。治國就像做菜,要了解文武百官的優點缺點,加以調和,凡事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懈怠慢。就算是烹煮一條小魚,也是要很精細的花心思,去琢磨這活兒,不能污七八糟、粗錘亂棒的瞎折騰。調好一鍋小小的湯不容易,但是要把它熬壞,卻是輕而易舉的。比如說選料不精,心思不到,技藝不高,照看不周啊等等,都會使這湯難以下咽的。
後來伊尹看出夏朝的氣數已盡,就向湯王建議,要「討伐夏桀、拯救人民」,並幫助湯王推翻暴虐無道的夏桀,成為商朝第一賢相。他又向湯王進諫說:「天子不可強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就是說:要做天下的君王,這不是靠武力能得到的。必定先敬業修德,知曉仁義之道,才能贏得天下人的擁護。
伊尹在朝五十餘年,歷經五位君主,功勳彪炳。死後沃丁以「天子」之禮,將他葬在商湯的陵寢旁邊,來表彰他對商朝的貢獻。原來治國與做飯,只是工作不同而已,它的道理其實是相通的,所以只要能通曉宇宙之「道」 ,就能掌握好世間的萬事萬物啊!這裡所說的「道」,體現在各方面是不同的。你比如說下棋有棋道,插花有花道,喝茶有茶道,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那麼我們的「食道」,就是「五味調和」了!而其中的這個「和」字,一向就是我中華民族最推崇的傳統道德。
像是「天人合一」, 就是指人和天的和諧統一,人應該懷有感恩之心,敬畏天地,遵循宇宙的規律。能遵循這個「道」而行的,那就是有「德」之人了!所以「道德」呢,就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中心。所以中國人注重在個人修養上,是心平氣和的,與人交往時,能夠和而不同;治理國家時,明了「政通人和」,那麼就能夠達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了!
「五味調和」本就是我國古老的調味理論,在《呂氏春秋.本味》中對調和之事有非常深入的看法。書上說,調和之事需在烹飪的過程中,尋求甘、酸、苦、辛、咸五味的適中,就是將五味恰當的融和在菜餚中,以達到整體風味的最佳效果。我們中華烹飪所用到的調味料,現在大概是世界上最多的,從最普通的鹽、醬、醋、糖、辣椒等,一直到酒、糟、花椒,然後還有中草藥等等,有幾百種之多,但是,如果單一隻用某種調味料,或是比例失當、太多或太少,都很難形成美味;所以,好吃的菜呢,就是味道多樣,但是卻協調順口,這就是「和」 的境界了!
外國人所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中國菜的百菜百味,都是從一個圓底炒鍋裡炒出來的,而這正是中國菜的最大的特色。
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包容文化,講究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在中國歷史上,從未出現一教獨大的現象,反而是儒釋道信仰的交相輝映。盛唐文化的海納百川體現的就是包容與和諧的精神。這種精神映射到烹飪中,這種溶入可以說是「包容」精神的體現,而融合得又如此之自然、如此之完美,真是中國文化「和諧」精神的體現了。
《易經》中,是把「烹飪」兩個字解釋為變化和創新的學問的。孔穎達在《易.鼎.正義》中說:「烹飪成熟,能成新法」 ,請注意他這個「新」字,懂烹飪的人都知道,一個優秀的廚師,最厲害的就是能將許多不同的食材、調味品,用不同的烹調手法,料理成一個色、香、味、形俱佳的整體,創造出一個不一樣的全新美味。這決不是「亂摻」, 而是在「五味調和」中,創作出一種全新的作品,形成整體的提升。所以中華飲食經過了「和」 這種內涵的洗禮,做出來的好菜,形式和內容就更豐富而和諧,多樣又統一,具有濃厚的中國哲學意味了,而這正是中華文化的核心。
像這樣天人合一的和協,它體現在烹飪是這樣,那體現在萬事萬物上是什麼樣子呢?蘇東坡所注釋的《廣成子》裡就說:自然界發生的那些特殊現象,像是草木還沒發黃就凋落,雲氣還沒相聚就下雨了等等,與人類社會的好壞是習習相關的。而物理學中所發現的「場」,也同樣存在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中,兩者是相互影響的。所以像現在世界上的天災、人禍、戰亂那麼多,動盪不安,難道不值得我們深切的去反省嗎?只有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統一,人與人之間和諧,人與社會之間和諧,那才是真正「天人合一」的境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