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話臘八

翔龍


【正見網2011年12月03日】

臘是指古時在陰曆十二月舉行的一種祭祀,所以又稱陰曆十二月為臘月。

《郊特牲》之中記載說:「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祭萬物而索鄉之也。」蠟(音讀zha)祭儀式結束以後,古人要進行宴鄉活動,用新產的黍糜作粥,大伙兒聚餐歡度佳節。 最初的蜡祭,也包括祭祀祖宗在內,後來發展成以祭祀祖宗為主,稱為臘祭。

後佛教傳入我國,而陰曆十二月初八日則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成道日。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原來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子,他見天下生靈均受到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折磨,便決定捨棄王位尋找能夠助人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折磨的修煉方法,然而經過很多困難、尋找了很多地方和修練團體,釋迦牟尼發現這些都不是能真正使人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的修煉正法。於是,決定自己修煉參悟,這時他正好來到印度河畔的,於是在這裡苦修六年,在臘月八日哪天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開悟成佛。在這六年的苦修中,釋迦牟尼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人們每年在臘月初八這天便以米加果物煮粥屆時供佛,稱為臘八粥。

於是,「臘八」就成了我國佛教的盛大節日。

古時,在每年臘月初八以前佛教各大寺院便會清掃佛殿、擦洗貢器,有些的寺院還會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故事,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然後將收集來的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等材料煮粥,煮粥要用銅鍋溫火整整熬一個晚上,第二天,要先用熬好的臘八粥供佛,每尊佛、菩薩、羅漢像前都要獻供,同時要舉行誦經活動,八音鼓樂,香菸、蠟光,很是莊嚴隆重。然後才是僧眾自食和對外施捨。

後來,臘八喝粥在民間相沿成俗,民間傳統臘八粥,講究選用八種主料,八種佐料,以與臘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南宋陸游詩中說:「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在這寒冷的冬季,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確實也屬於美食。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