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10月09日】
*關於用韻標準的問題:
雖然過去我們已經不止一次的提到過,我們網上的詩歌,是以「詞韻簡編」作為用韻標準的,但我們沒有解釋其原因。由於部份投稿的作者顯然是受到某些錯誤韻書的影響而押錯韻,我們就在下面簡單的解釋一下我們選擇用韻標準的理由。
在當今寫詩歌的人中,大概主要流行有三種用韻標準:平水韻,詞韻簡編(即「詞林正韻」刪去冷僻字),和普通話韻母為依據的簡化韻。「平水韻」為歷來寫詩的正韻,但隨著文字讀音的變遷,其中顯然有些韻部是可以合併或重組、簡化的,因此韻部的總數確實可以減少一些;「詞韻簡編」(或「詞林正韻」)大大縮減了「平水韻」的韻部數量(從106韻減至19韻),可作寫詞的用韻標準,併兼作寫詩的標準。對於寫(元)曲中北曲的作者,固然可用「中原音韻」為標準,但如果用「詞韻簡編」(或「詞林正韻」)也是可以接受的。至於用普通話的簡化韻,對於初學寫詩而又沒有時間正規學習的成年人,是一條簡便可行的學習用韻的捷徑。但因為普通話中沒有入聲字,而且普通話的拼音系統對於語音學的研究者來說還存在某些問題,因此不宜作為詩歌用韻的標準。特別是前兩年,有少數中國大陸的詩歌作者搞了個「中華新韻」,把詩韻數目縮減到十四個韻部。其中的「庚」韻(第十一部),居然把「東、冬」二韻的字也包括進去了。「東、冬」和「庚、青」,南方人一聽就相差天遠。就是北方人,真正不能區別這些字的音韻的,恐怕也只是來自少數方言特殊的地區。照這樣弄,「東」和「登」,「功」和「庚」,「轟」和「亨」,「空」和「坑」,「松」和「僧」,這些讀音明顯不同的字都成了同音字了!如果照此辦理,所有古今中外的中文字典(包括普通話為標準的)都得推倒重來了!這樣可笑的錯誤,實在令人不解。而且相當一部份作者顯然是受了這個錯誤的影響而在自己的詩歌中押錯了韻。基於這些事實,我們決定採用「詞韻簡編」作為用韻的標準。如果作者希望用「平水韻」寫詩或者以「中原音韻」寫元曲(北曲),我們當然歡迎。但無論如何,我們不能用「中華新韻」為標準。「詞韻簡編」一上網就能查到,只有十九個韻部,但卻是所有寫詩歌的人都可以接受的標準。建議詩歌作者都列印一份(只有十幾頁,稍加壓縮可能就十頁左右),放在手邊備用。如果有包含「詞韻簡編」在內的書籍(如龍榆生先生的《唐宋詞格律》)就更好,因為網上列印的東西,有時會有少許誤鍵引起的錯誤。
另外,我們用「詞韻簡編」為標準,不等於說我們登載的詩歌都是按此標準選韻的。對於初學寫詩的作者,為了給他們提供一個「一邊作、一邊學」的環境,或者對某些內涵特別好的作品,我們都可能保留其不合標準、但大致相近的韻腳。值得注意的是,這只是一種權宜之計。一到正式場合(比如要出正式的出版物),仍然要按標準行事。因此一時間不能達到標準用韻的作者,應該有一個緊迫感,儘快的提高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