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典故: 先憂後樂

茹之


【正見網2007年12月22日】

「先憂後樂」出自漢朝劉向的《說苑•談叢》和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說苑•談叢》中說:「先憂事者後樂,先傲事者後憂。」意思是事先能勞心焦慮,事後就會得到安樂;事先就驕傲的人,事後就會憂慮。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道:我曾經探求過古代仁者的心情,他們或許有不同於上述兩種情況(極度傷感和無限喜悅)的心情。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他們不因環境的順利而欣喜,也不因個人的失意而悲傷。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憂慮,回歸民間又為君主憂慮。也就是說,他們無論在哪,都是擔憂的,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吧。唉,除了這樣的人,我還能與誰同道呢!

「先憂後樂」由此而來,意思是遇事憂慮在前,享樂在別人之後。後人用來讚揚那些品德高尚,為國家、百姓操勞之人。

當今社會,也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為不明真相者而憂,為人類即將面臨的災難而憂。當眾生都可以得度,他們才會真正發出舒心的微笑吧。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