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8年08月19日】
【原文】
丁亥,魏以彭城王勰(1)為司徒,錄尚書事,勰固辭(2),不免。勰雅好恬素,不樂勢利。高祖重其事干(3),故委以權任,雖有遺詔(4),復為世宗所留(5)。勰每乖情願,常悽然嘆息。為人美風儀,端嚴若神,折旋合度(6),出入言笑,觀者忘疲。敦尚文史,物務之暇,披覽不輟。小心謹慎,初無過失;雖閒居獨處,亦無惰容。愛敬儒雅,傾心禮待。清正儉素,門無私謁(7)。(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十三・齊紀九》)
【注釋】
(1)勰(音協):元勰(?―508年)本名拓拔勰,別名彥和,北魏詩人。獻文帝子,孝文帝元宏的弟弟,初封始平王,後改封彭城王,並得到孝文帝信任,官至尚書侍中。
(2)固辭:再三推辭。
(3)事干:臨事有幹略。
(4)雖有遺詔:魏孝文帝臨殂,遺詔許勰解職。
(5)復為世宗所留:世宗復以勰出總南伐之師,入為司徒,錄尚書事。世宗,魏宣武帝元恪,廟號世宗。
(6)折旋合度:禮記曰:「周旋中規,折旋中矩。」鄭注云:「折旋,曲行也。」
(7)謁(音業):拜見或請求的意思。
【語譯參考】
二十一日,北魏任命彭城王元勰為司徒,錄尚書事,元勰再三推辭,但沒有推辭掉。元勰向來喜歡恬淡素樸,不樂於追逐權勢利益。北魏孝文帝看重他處理事情的能力,所以委以重任,雖然在遺詔中同意他引退,但又被宣武帝元恪所挽留。元勰不得已而為政務,有違於自己的意願,常常內心感到悽然,嘆息不已。他一表人才,風度優雅,端莊肅穆,宛如神人,待人接物無不合度。進進出出談笑風生,使在場的人樂而忘疲。他愛好文史,公務之餘,披閱瀏覽,手不釋卷。他小心謹慎,從來不犯過失,即使閒居獨處,也沒有怠惰的姿態。他還喜愛、敬重儒雅之士,對他們傾心以禮相待。清廉公正,勤儉樸素,府上從沒有因私事而拜訪的人。
【研析】
元勰淡泊名利,向來不喜歡去追逐權勢利益,只因為他有才能,為哥哥孝文帝所倚重,每次要對他封官,元勰都推辭,不得已情況下,才勉強為之。文帝病危時,他住在宮中侍奉醫藥,日夜不離,吃喝都先嘗過再進奉。蓬頭垢面,衣不解帶,還察言觀色,挽救不少次人命。文帝想託孤於他,但他認為他有震撼人主的名聲,反而易取罪,文帝深思後認為他言之有理,親自詔令給太子說:「你叔父元勰,清逸高雅,不接受美好的賞賜,其節操如白雲一樣高潔,他厭棄榮華,將視為身外之物,其本心如松柏翠竹清高。我自小與他相處,交情深厚,不忍與他分離。我離開人世之後,你要聽由他辭去官職,脫身俗務,以順從他謙虛自抑的性格。」但他還是責任使然,被世宗所挽留,做著自己不願意做的事,難怪他常嘆息不已。畢竟不能自由意志的做符合自己個性意願的事,是件痛苦的事。因為他是一個潔身自愛、待人以禮、清正儉素、喜好文史,宛若神人的風雅之士,怎堪在官場上,渾濁於污泥呢?
他雖然得到好評,但也因此受到宣武帝及其舅舅高肇的懷疑,被迫在公元508年自殺。死後諡武宣王。後來他兒子元子攸當上皇帝,追尊他文穆帝,廟號肅祖。
【延伸思考】
1. 與志趣相投的人交往,才能感受人生的美好。如果迫不得已,必須去面對你不喜歡的事物,你會如何應對?
2. 有的人喜歡追逐名利或是創造一番大事業,有的則喜愛恬靜素雅的過日子。你喜歡前者或後者呢?為甚麼?
3. 能做到拋棄名利,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得有上乘的修為,方可為之。尤其元勰他身處宮中複雜的環境,卻能做到,請你分析他為何可以如此淡泊?
【參考資料】
1. 資治通鑑(34)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 白話資治通鑑(第十冊)沈志華 張宏儒 主編 建宏出版社
3. 資治通鑑今注(八)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
4. http://www.gushi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