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韋叡攻占合肥(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8月20日】

【原文】
先是,右軍司馬胡景略等攻合肥,久未下,叡(1)按山川,夜,帥眾堰肥水,頃之(2),堰成水通,舟艦繼至。魏築東、西小城夾合肥,叡先攻二城,魏將楊靈胤帥眾五萬奄至(3)。眾懼不敵,請奏益兵(4),叡笑曰:“賊至城下,方求益兵,將何所及!且吾求益兵,彼亦益兵。兵貴用奇,豈在眾也?”遂擊靈胤,破之。叡使軍主王懷靜築城於岸以守堰,魏攻拔之,城中千餘人皆沒。魏人乘勝至堤下,兵勢甚盛,諸將欲退還漅湖,或欲保三叉(5),叡怒曰:“寧有此邪!”命取傘扇麾幢(6),樹之堤下,示無動志。魏人來鑿堤,叡親與之爭,魏兵卻,因築壘於堤以自固。叡起鬬艦,高與合肥城等,四面臨之,城中人皆哭,守將杜元倫登城督戰,中弩死。辛巳,城潰(7),俘斬萬餘級,獲牛馬以萬數。”
(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十六·梁紀二》)

【注釋】

(1)叡:韋叡字懷文,京兆杜陵人也。世為三輔著姓。祖玄,避吏隱長安南山。宋武帝入關,以太尉掾征,不至。伯父祖征,宋末為光祿勛。父祖歸,寧遠長史。
(2)頃之:不久。
(3)奄至:忽然而至。
(4)益兵:增添兵力。
(5)三叉:地名,在今安徽合肥東南,因漅湖水至此分岔為三而得名。
(6)傘(音傘)扇麾(音灰)幢(音床):傘為“傘”的本字。麾,古時用來指揮軍隊的旗幟。幢,旗幟。
(7)潰:洪水將堤岸沖壞湧入平地;四處散逸。

【語譯參考】

早先,右軍司馬胡景略等攻打合肥,很久未能攻下,韋叡巡視合肥城的山川地形,夜裡,率領部眾築堤堵住肥水,不久,堤堰築成,水路開通,舟只船艦相繼到達。北魏軍修築了東、西兩座小城以便夾護合肥,韋叡先攻打這兩座小城,北魏大將楊靈胤統帥五萬大軍忽然趕到。眾人害怕不能抵擋,請求上奏朝廷派兵增援,韋叡笑說:“敵人到了城下,方才請求增加兵力,怎麼來得及呢?況且我們請求增兵,對方也會增兵。用兵之法貴在出奇制勝,哪裡在於人數眾多呢?”於是進攻楊靈胤,打敗了他。

韋叡命令軍主王懷靜在岸邊築城守衛堤堰,北魏攻占了此城,城裡一千多名守兵都覆滅。北魏軍隊乘勝來到堤下,兵勢很強大,諸將想要退回漅湖,有的則想要固保三叉,韋叡發怒說:“豈有此理!”命令取來傘扇和旗幟,將它們樹立在偃堤的下面,以示自己沒有移動的決心。北魏人來鑿毀偃堤,韋叡親自與他們搏鬥,北魏兵退撤了,又趁機在堤上修築城壘來鞏固自己的陣地。韋叡造戰艦,高度與合肥城相等,從四面包圍合肥城,城中人都哭起來,守將杜元倫登上城牆督戰,被弩射中而身亡。十七日,合肥城陷落,俘虜斬殺一萬多人,抓獲的牛馬數以萬計。

【研析】

韋叡身體向來瘦弱,從來沒騎過馬,每次戰鬥,總是乘坐在板輿上監督激勵將士們,可說以儒將之姿於陣前指揮,但他所表現出來的卻是極具智謀與勇氣。我們單看攻占合肥之役,胡景略久攻不下,他一到戰地馬上巡視合肥城的山川地形,再決定作戰方式。兩軍對峙時,他站在最前線,指揮若定,穩定軍心,當然,部眾受其精神感召,全力以赴;再說,他對部下及民眾也愛護備至,所以投奔他的人爭相前來。如此英勇作戰,所以得到敵手的敬重,只要去到前線,敵軍連攻擊都不敢想,“韋虎”的名聲震動敵國。不只合肥之戰,在往後多次戰役,他都有出色的表現,真是名符其實南朝梁武帝時的名將。

一個儒將在戰場卻勝於武將,說明作戰成敗關鍵在於主帥。主帥能冷靜沉穩,因地擬定適宜作戰策略,再加上其人格精神感召,使部屬願意為其效力,作戰即已成功一大半。畢竟民心的向背及用兵之法是否出奇制勝,於戰爭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延伸思考】

1、韋叡雖是儒將,卻贏得“韋虎”的名號,請你分析他能得此封號的原因。
2、意志力越堅強,相對地挫折容忍力也較強。而此點也正是時下的人,所最缺乏的,那麼我們該如何去培養人的挫折容忍力呢?
3、戰爭中不論是贏的一方或被打敗的一方,總是會波及到無辜的百姓。請你談一談你對這些無辜百姓的看法。

【參考資料】

1、《資治通鑑》(34)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資治通鑑今注》(八)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
3、《白話資治通鑑》(第十冊) 沈志華 張宏儒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