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評議:網上通訊



【正見網2009年03月10日】

*正見網2009年3月9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小重山・征

舊勢愚狂逞獸行。
警司興迫害,國人驚。
除魔正念聚燕京,
滅敗物,民意讚揚聲。

只為救蒼生。
寰中生死劫,法心誠。
走出魔難正神征,
再精進,喜看宇明清。
 
修改與評註:首行「獸行」改為「惡行」,注意談的是「舊勢」,而非這一層次中的壞人。而且詞在用字上與曲相反:詞不可太俗,曲不可太雅。第二行「警司」改為「無端」。因為我們首先要告訴讀者的是這場迫害是沒有道理的、非法的,至於誰主謀、誰執行這場迫害還是其次的問題。其實「警司」只是執行者,說它「興迫害」也微欠公允。下片第二行「寰中」改「歷經」,一方面「生死劫」不只在人這一層;另一方面,下片中每一句的主語都是(省略了的)「大法弟子」,對大法弟子來講,「生死劫」發生在哪一層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樣對待它、怎樣從中走出來。詩歌中廣泛運用無主語句,因此動詞的正確運用就不單有形像生動的效果,而且起到不斷提醒讀者「是誰在做」的作用。第三行「走出」改為「踏平」。一方面「出」字是入聲,元代派入上聲,現在南方話還讀仄聲,因此處理為仄聲為宜;另一方面,「踏平」顯得更有氣勢、更徹底,使後面的「征」字顯得豐滿有力,而且形像遠較「走出」為佳。末句「喜看宇明清」,突出的是「清」字,在明朗(亮度)和氣勢方面均嫌不足。如果改「明清」為「清明」就好一些,不但在上述兩方面都稍有改進,而且「清明」是一個固定的雙音詞,有字面意思以外的正面內涵。但從此詞全篇內容、特別是標題來看,末句當以明朗和氣勢為主要考慮,對「清」的強調可以從略:根據本詞的內容和人們對大法的一貫看法,沒人能把大法和「污、濁」聯繫得起來,包括舊勢力和人間的壞人。同時注意,此處的「宇」字一般讀者還是只能理解為「宇內」,也就是人類這個世界。因此,將「宇明清」改為了「大穹明」:更明朗、更有氣勢。上述詞語的解釋超出了詞義辨析的範圍,涉及到了字詞讀音與字詞內涵、風格以至對人感官的作用問題,如果作者或讀者沒有這些感覺,就當是個人談自己的感受吧。文字這個東西,其微妙之處實非文字本身所能描述。

原稿:詩三首

復甦:
二月春風暖 嚴寒去不見 大地已復甦 勃勃生機現
神韻忙循演 五千文明宣 世人漸醒悟 善良本性返

主角:(此首未加修改,從略)

人民幣上寫真相:
人民幣上有毛頭 經常接觸事很孬
因為毛頭是惡鬼 邪黨本意跟它走

人民幣上寫真相 事情完全變了樣
善念一出神知曉 善待大法福祿長

修改與評註:第一首中「五千文明宣」尾字是全詩唯一的平聲韻腳,如能改為仄聲韻就更好。而前一句尾字「演」剛好合用,因此將兩句改換次序(這裡不影響內涵和相互關係),使全詩押仄聲韻。同時,「五千文明」的說法雖然讀者可能猜得到是「五千年文明」,但畢竟是不規範的用法,因此改為「文化五千年」,並將下句改為「神韻正巡演」,在語氣上更吻合。建議:作者務必讀一下「詩詞常識」中的「平仄」部分,即使不學格律詩和詞、曲的寫法,韻腳的平仄是一定要弄懂的。第三首第二句「經常接觸事很孬」,這個「孬」字雖然是俗字,也容易懂(就是「不好」),但許多讀者不一定知道其讀音,而這裡是作韻腳,讀者可能誤以為和「走」是押韻的,其實不押韻。詩歌中使用不太常用的字,多數與押韻和平仄的選擇有關係,或者是內涵更豐富。這裡不存在這些問題。將第四句「跟它走」改為「跟它跑」,「跑」和「孬」同韻母但一仄一平,因此就將「孬」改為「不好」。(其實「孬」字原來也不讀nao,而是讀「壞」,「不好就壞」)。除了上述三首外,作者還有一首「勸善」,是對早先登載的一首詩的第二次修改稿,這次沒有登,但並非因為改得不好。詩歌登載後一般是不能再改了。但考慮大法弟子時間緊,有時匆忙中寫就的東西可以改進得比較好,就允許作者修改好後再投一次,但也不能對同一首作品一再修改。作者可以把自己不滿意而又能修改得比較好的作品,抽時間改好,放在手邊偶爾讀一下,直到自己覺得滿意或認為沒什麼再改的必要了,再投稿。其實很多古代詩人寫詩都是要放一段時間,反覆讀和改,不會輕易拿出來的。現在環境改變了,也不能要求作者都這樣做。

原稿:可嘆可喜

君王行德政,萬民皆有福。中共既無德,專門行曝政。
可憐老百姓,跟著倒大霉。可喜天有眼,中共惡報到,
九評明真相,三退國民好。

修改後的登載稿:
君王行德政,萬民皆有福。中共既無德,專走暴政路。
可憐老百姓,倒霉來吃苦。如今天有眼,中共惡報速。
九評明真相,三退得天助。

修改與評註:原作的主要問題是押韻的問題:只有「到」和「好」兩個字可算押韻。對韻腳的修改比其它部分的修改更難,而且往往要改變原句的內涵,因為韻腳的選擇只能在某一韻部內,選字範圍受到很大限制。象此詩這樣五個韻腳改了四個,而內涵的改動這樣小,也不是每次都能做得到的。學詩的第一關就是押韻。過去的孩子從小背誦「聲律啟蒙」,對押韻和句讀的感覺培養得比較早、比較紮實。成年人,特別是大法弟子,不可能再回頭走那條路,可以一邊做一邊學,而且大法弟子可以學得比常人快得多。但學習還是須要的。作者可以把「詞林正韻」(或叫「詞韻簡編」)列印一份放在手邊。當做大法事情的間隙或休息一會兒時,就把其中的常用韻部(比如「東冬」「江陽」「寒山」「真文」「庚青」「尤侯」等所在韻部)選一個出來,朗讀一遍。每次只選一個,幾分鐘時間就夠了,多讀反而不一定好。這樣不會耽誤做大法事情的時間,但能很快建立起對韻的感覺。希望作者儘快走過押韻這一關。

*正見網2009年3月8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浪淘沙・心念(如磐)

春意滿人間,
(秀美)田園。
朝霞輝映水清潺。
細雨和風春作伴,
心(賞)梅蓮。

獨自望西山,
欲辨忘言,
塵中輾轉(不知)年。
萬種風情飄落盡,
正念如磐。

修改與評註:標題中的「如磐」二字刪掉了,這樣既擴大標題的內涵,使之更能概括全詞的內容,又避免標題與作品中句子的重複。原詞的全部內容顯然不能都概括到「心念如磐」中,但卻能容易的概括到「心念」中。標題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如能善用標題,就能讓標題和作品正文互相補充、互相發明,相得益彰。而善用標題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不要隨便用作品中的一句話來做標題。那是非常特殊或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那樣做的。第二句「秀美田園」改「秀美」為「嫩綠」,因為後者具體、形像、有美的色調。詩歌是唯一最強調形像思維,並把它當作評判詩歌等級的標準的文體,這也是它高於其它文體表現力的根本原因:於文字之外,它多了一個圖畫語言,而圖畫所能攜帶的信息比文字要多不知多少倍。因此詩人在選詞彙時,總是具體的優先於抽象的、有形像的優先於沒有形像的、形像美好的優先於形像醜陋的。上片末句「心賞梅蓮」改為「心有梅蓮」,下面的分析中會說理由。下片中「塵中輾轉不知年」改為「塵中輾轉誤華年」。「不知年」多見於修練人的詩中,特別是遁跡山林、遠離塵俗的修道人,表示自己塵心不起、俗念無存,已經到了時空觀念都改變了的程度。這與全詞的內涵和作者現在的環境不太吻合。而「誤華年」不僅與原作內涵相合,而且與作者投稿附言中所講的境況密切關聯。類似的表達方式還考慮過「失韶年」「惜流年」「換華年」,但都沒有「誤華年」那樣易懂而貼切。

此詞最大的特點是以景代議、以景抒懷。這是典型的傳統詩詞的寫法。這種寫法的根據就是我們上面說過的:圖畫所能攜帶的信息遠遠超過文字。現代詩評家也明白「一切景語皆情語」,就是說,寫景是表達作者情緒、觀點、心身體驗的一種方法,最好的方法。

上片前四句純粹寫景,「春意滿人間」是提起和總括。繼之便有田園、朝霞、清流、細雨、和風,一一涌進讀者的眼帘,配之以嫩綠的顏色、清脆的水聲,一幅有聲有色有豐富形像的春景圖就成功了。第五句「心有梅蓮」使讀者注意力從美景轉向作者的隱約身形,透過身形看到春天裡看不到的梅花和蓮花的高潔形像,使讀者的視覺享受得以擴大和昇華。此處用「有」代「賞」,即因「梅蓮」與現實中的春景不存在於同一層次中:一在感官、一在心。這樣就委婉的告訴讀者:作者追求的「美」不在現實的春景中而在超現實的時空中;不是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而是通過心來感受。修煉人一看就知道作者是在講修煉中的感受,而常人也決不會因為作者把「梅蓮」置於春景之上而感突兀甚至反感。下片的圖景則是作者的生活自拍照。前兩句是近景,作者獨坐沉思,欲言而無可言。這兩句是化用陶淵明的詩句,用得恰到好處。下面兩句是遙遠而隱約的背景式的畫面:作者在塵世中輾轉不定,似水漂萍,美好的青春年華在不知不覺中消失。昔日的英姿、豐彩、風度、情懷,包括美好的意願和希望,全似風吹枯葉一樣零落、散盡了!這是甚麼樣的心境?一般人怎麼去承受?全詞只有四個字了,作者怎樣去收束這看來就要一落到底的心潮?作者選擇了「正念如磐」!真如急流直轉、力挽狂瀾。每個字詞、每句話,它能具有的力量和效果都是和它所在的語言環境密切相關的。「正念如磐」四字在其它詩中也出現過,但這裡用起來特別使人感受到它的力度和豐富的內涵。坎坷的命運和遭遇,在常人中的失落感,而作者卻能心堅如磐,豪不動搖,則作者所追求的東西必然有其超常的力量,可以支撐住常人中的任何打擊,可以治癒心靈上的任何創傷。這是從另一種角度、用另一種方式對大法的讚揚。

此詞有幾個轉折:從純粹外在的春景轉向內心的梅蓮;從寫景轉到憶舊抒懷;從常人中的失落轉到心堅意定。最後一轉很突然、急促而最有力量,出人意料的把全詞引向高潮。轉折是詩歌創作中的重要手法。運用得好,會使讀者產生跌宕起伏的感覺,使作品更具可讀性;還能加強各個部分或者描寫對像間的對比,加強、加深讀者的印象。當然,運用不好,轉得太猛,成了野馬脫韁,回不來了,那就反而不好了。

作者在來稿附言中提到一些問題,其中多數在作品登載後就等於是回答了或者解決了。下面的一個沒有回答,而且對其他人也有幫助,所以就簡單的解釋一下。

問:我看到《欽定詞譜》中有◎⊙符號顯示,我問過周圍的人,告訴我的意思是代表「可平可仄」沒什麼區別,是這樣嗎?所以我在填這首詞的時候是這樣理解來填的。

答:初學填詞的人就把它當成「可平可仄」的「活字」就行了,反正有一個活字就多一分自由,至於活字間還有什麼區別,真的和自己的填詞過程沒什麼影響。但既然是兩個不同的符號,當然就是有區別的:圓圈中帶點的⊙表示「本平可仄 」;圓圈中帶小圓的◎表示「本仄可平」。這裡的「本」是指最初創、用這個詞譜的作者所採用的平仄安排,後來有些作者根據自己作品的需要改動了某些位置上的平仄,並得到後人的認可,這些字位就成了「可平可仄」的字位,即「活字」。在幾大詞譜中,其它譜都只標明「可平可仄」就行了,只有《欽定詞譜》才根據最初的平仄分別標為「本平可仄」和「本仄可平」。對於只學填詞的人來說,是沒有什麼區別,不然其它譜怎麼一樣可以作為填詞標準呢?但對於研究詞譜和詞牌歷史的人,就很不一樣了:這樣分別標註活字,就為研究者保存了詞譜歷史方面的寶貴信息。另外,對於要求很高、有能力的作者,他可以根據這些信息,有意向初創者或者改造者的方向靠近,使自己的詞更具某些方面的特色。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可能性,真有多少人能這樣細緻的填詞,還很難說。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