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06):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9月17日】

澹臺(ㄊㄢ? ㄊㄞ?)。(Tán tái)

【歷史來源】

以地名為姓。春秋時代有魯國孔子的弟子,字子羽,名滅明,南遊長江流域,居住於澹臺湖(今江蘇省吳縣);而另一說是居住於澹臺山(今山東省嘉祥縣南),於是以湖(山)名命姓,而因為是取名澹臺滅明,所以後代子孫便以澹臺命姓。

【郡望】

太原郡: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堂號】

斬蛟堂、毀璧堂:孔子有弟子澹臺滅明,道德高尚,走路不走小路,非因公事,不見官。子游很稱讚他。有一天,他帶了千金文璧渡河。船到河心時,突然起了大浪,兩條蛟夾著船不讓走。澹臺滅明說:「我這個人,只能夠用仁義的方法取走我的東西,決不能用勢力威脅我而搶劫我的東西!」說罷,就拔出劍來將兩蛟斬死。蛟死後,浪也平了。澹臺滅明把璧扔到河裡,誰知投了3次,璧又跳到船上3次,他最後把璧毀掉走了。澹臺氏因以「斬蛟」、「毀璧」為堂號。

【歷史人物】

○澹臺滅明:春秋末年魯國武城(今山東省平邑縣南)人。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其相貌醜陋,但為人公正,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受到孔子的推崇。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他「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後來遊學於江淮,弟子多達300人,名揚各諸侯國。因其貌丑,孔子開始曾以為才薄,當發現其優點後,則自稱「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江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金鄉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澹臺子」。

公冶(ㄍㄨㄥ ㄧㄝˇ)。(Gōng yě)

【歷史來源】

出自於姬姓,以祖字為姓。根據《國語注》上記載,春秋時代魯國有季孫氏,族子季冶,字公冶,季氏的始祖便是季冶,官拜大夫,他的子孫後來便以公冶為氏。公冶氏在古代是很古老的一個複姓,這個複姓迄今大約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由此可知,公冶氏發祥於當時的魯國,是出魯國大族季氏之子季冶,由於季冶字為公冶,於是子孫便以王父字為姓而姓了公冶。

【郡望】

魯國郡:西漢初改薛郡置魯國,晉改為郡。治所在魯縣(今山東省曲阜)。
 
【堂號】

博通堂:孔子有弟子公冶長,通鳥語。一天,他聽到鳥叫:「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個虎馱羊,你吃肉,我吃腸。」於是公冶長認為是老虎咬死了一隻羊,就趕到南山去看個究竟。誰知到了南山,竟是一個人在那裡被殺。這時,恰巧縣衙捕快趕到,把他當作殺人疑犯抓了起來。縣令訊問情況,公冶長說他受了鳥騙。縣令為了試探他,就命人把米用鹽煮了餵給籠中的鳥吃,然後把鳥提到公冶長面前。小鳥邊吃邊叫,縣令問:「這小鳥叫的是什麼?」公冶長說:「小鳥說米裡有鹽。」縣令知道他是被冤枉的,就釋放了他。

【歷史人物】

公冶長

公冶長(西元前519-前470年),孔子學生。公冶氏,名長,字子長、子芝。春秋時齊國人,亦說魯國人。孔子的女婿。

他是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賢之一,名列二十。自幼家貧,勤儉節約,聰穎好學,博通書禮,德才兼備,終生治學不仕祿。相傳公冶長通鳥語,並因此無辜獲罪。

孔子出於對諸侯施政的不滿,又因對公冶長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說:「公冶長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並將女兒許他為妻。

公冶長婚後,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子犁,早亡,一個 叫子耕。公冶長一生治學,魯君多次請他為大夫,但他一概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因德才兼備,深為孔子賞識。

以下是公冶長通鳥語,並因此獲罪後又得到澄清的始末:

春秋時代,有個窮苦的讀書人,叫做公冶長。他有一項別人沒有的才能,就是能聽懂鳥說話。因此每當他讀書讀累了,就坐在樹下,靜靜的聽黃鶯唱歌、麻雀說人閒話,還有見聞豐富的白頭翁說哪裡好玩,哪裡有好東西吃;有時也聽烏鴉咒罵別人,或是金絲雀夫妻倆鬥嘴吵架……真是有趣極了。他常常在樹下聽得入了神,一坐就是半天。別人都以為他在發獃呢!

有一天,公冶長在廚房準備做午飯,卻發現米缸裡一粒米也沒有了,正在苦惱的時候,一隻喜鵲飛到窗外,停在一棵樹上,對公冶長說:「公冶長,公冶長,後山有隻大肥羊,你吃肉來我吃腸!」

公冶長聽了,不怎麼相信頑皮的喜鵲,怕它是在捉弄人,所以根本不理會它。喜鵲等了一下,看公冶長一點動靜也沒有,又大聲的叫:「公冶長,公冶長,後山有隻大肥羊,你吃肉來我吃腸!」

公冶長心想反正也沒米做飯,不如先看看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便出門去了。喜鵲飛在前面帶路,一會兒就到了後山。

公冶長一看,果然有一隻大肥羊受了傷,死在那兒。他高興的對喜鵲說:「你真的沒騙我!我一定會把腸子留給你!」於是他費了好大的力氣,把大肥羊扛了回來。

公冶長在廚房用刀子把一塊塊羊肉割下來,喜鵲又在外面尖著嗓子叫:「你吃肉來我吃腸,你吃肉來我吃腸!」

公冶長不耐煩的說:「知道啦,知道啦,你先到別的地方去,等一下你回來就有腸子吃了!」

喜鵲聽了,就開心的飛走了。

公冶長用羊肉做了一頓香噴噴的午餐,吃得直打飽嗝。他嫌腸子髒,忘了應該留下來給喜鵲吃,就把腸子一股腦全丟到河裡去了。沒多久,喜鵲飛回來了,公冶長才想起應該把腸子留給喜鵲。他趕忙到河邊去看,但是那些腸子已經不知道流到哪裡去了。公冶長只好跟喜鵲說:「對不起啊,我已經把腸子丟了,實在對不起啊!」喜鵲氣呼呼的飛走了,公冶長也沒怎麼在意,慢慢就忘了這件事。

冬天到了,大雪接連下了好幾天,這一天,雪停了,公冶長忽然聽到廚房外面有聲音在叫:「公冶長,公冶長,後山有隻大肥羊,你吃肉來我吃腸!」他探頭一看,原來又是上次那隻喜鵲在樹上對他說話。

公冶長很高興又有羊肉可吃,就趕忙跟著喜鵲上山去。可是這一回,山上躺著的並不是大肥羊,而是一個凍死的人。公冶長知道他被喜鵲騙了,非常生氣,可是喜鵲老早就飛走了。他看那人已經沒氣了,沒辦法只好下山回家。

那天下午,忽然兩個衙門的人到公冶長家裡,把他抓走了。因為有人發現了後山那個死人,也有人看見公冶長一個人上山去,又下山來,所以縣官認為死在後山的那個人就是公冶長害死的。

公冶長分辨說:「我去的時候,那個人已經死了!」

縣官很生氣的說:「大雪天裡你沒事跑上山去做什麼?何況山上只有你的腳印,不是你害的,是誰害的?」

公冶長沒辦法,只好詳詳細細的把喜鵲的事告訴縣官,縣官根本就不相信,他拍著桌子說:「哪有人聽得懂鳥說話的?我活了這麼大年紀,都沒聽說過有這種事!」於是縣官就把公冶長關了起來。

公冶長知道這都是因為他忘了把大肥羊的腸子留給喜鵲吃,所以喜鵲故意陷害他。可是,他也想不出有什麼辦法可以讓縣官相信他的話。

監牢裡密不通風,只在很高的牆上開了一個小小的窗子。公冶長看見窗外常有麻雀飛來飛去,便常常站在窗下聽麻雀說話,因此日子也不難過。

有一天,公冶長聽見一隻麻雀吵著說:「大家快來啊!我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東門橋上有一輛裝滿穀子的牛車翻了,那穀子撒了一地呀!大家趕快去吃吧!」說著,一大群麻雀都劈劈啪啪的飛走了。

公冶長一聽,就趕忙對看守他的人說:「那一大群剛飛走的麻雀都是要去東門橋吃穀子的。你趕快去報告縣太爺,請他派個人去東門橋去看看,要是真有一輛裝滿穀子的牛車翻了,就可以證明我聽得懂鳥說話了。」

縣官雖然不相信公冶長的話,但還是派人去東門橋看看,果然,那兒有一輛牛車翻了,穀子撒了一地,一大群麻雀正在嘰嘰喳喳爭先恐後地在啄穀子吃呢。

縣官終於相信公冶長聽得懂鳥語,也相信了關於喜鵲的故事,知道後山上的死人並不是公冶長害的,於是就把他放了。

公冶長回家以後,很多鄰居和朋友都紛紛來看他。公冶長很感慨的對大家說:「我被關進牢獄以後,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不只是對人要守信用,連對鳥也一定要守信用啊!」

這個寓言流傳很廣。故事中的公冶長對鳥無信,招致無妄之災,由此可見,對鳥尚且要守信,何況待人呢?而在實際生活中,公冶長是一位賢人,不但是孔子的學生還是他的女婿呢!


宗政(ㄗㄨㄥ ㄓㄥ?)。(Zōng zhèng)

【歷史來源】

出自於劉姓,以官名為姓。根據《通志.氏族略》資料記載,「漢楚元王交之孫劉德為宗政。」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後代有位楚元王劉交,他的孫子叫劉德,官至宗正,為九卿之一,即為主持皇家宮室事務的官員。劉德的支庶子孫有些以祖上官職名命姓,但後來又加文而為宗政氏。宗政姓族人,今大多已併入宗姓。

【郡望】

1、京兆郡:即首都直轄區。漢武帝時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首。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北)。三國魏時置京兆郡名。

2、彭城郡:指今江蘇徐州。傳堯封彭祖於此,為大彭氏國。秦置彭城縣。西漢後期一度以楚國為彭城郡。東漢建彭城國。以後或為彭城郡,或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縣於元初撤銷,併入州治。

【堂號】

安西堂:後魏宗政珍的孫子,官安西將軍、光祿大夫。孝昌時為都督,討平樂汾州叛賊。

濮陽(ㄆㄨ? ㄧㄤ?)。(Pú yáng)

【歷史來源】

出自於姬姓,以地名為姓。遠古時期有一條河叫濮水,濮水南岸一塊豐饒的地方叫濮陽(今的河南濮陽市)。而這地方也叫帝丘,黃帝的孫子顓頊做部落首領時,曾在這裡建都。春秋時衛成公也曾在此定都,是一處文化寶地。顓頊的後代中有人居住在濮水南岸,後來就取地名-濮陽為姓。

【郡望】

1、博陵郡:東漢博陵在今河北蠡縣南,又置博陵郡,即治此縣。建安末度博陵郡,曹魏改博陵縣為博陸縣。西晉置博陵國,治安平(今屬河北省)。北魏為博陵郡。隋唐有定州博陵郡,並非晉博陵舊地(舊地在瀛州、深州境)。

2、平陵郡:漢代設置,今山西文水縣東一帶。

3、廣平郡:漢景帝中元六年(西曆前149年)分邯鄲郡分置廣平郡,治所在廣平(今河北省雞澤東南)。

【歷史人物】

濮陽興

濮陽興,字子元,陳留人,三國時代孫吳宰相。

興少時就有博學士子的美名,孫權時除上虞令,稍後升遷至尚書左曹,以武官中郎將出使蜀國,回來之後成為會稽太守。當時琅邪王休,居住在會稽,興與他時相往來結交。

孫休即位之後,徵召濮陽興為太常衛將軍、平軍國事,封外黃侯。

永安三年,都尉嚴密建丹陽湖田,作浦裡塘。詔百官會議,大眾都認為此事,在花費上和用人力上太多,而田不能保證弄成,唯有濮陽興以為可成。於是會合諸兵民就開工,所花的功、傭之費不可勝數,士卒死亡者不少,或自相爭鬥殘殺的也多,百姓的積怨可大了。

後來興遷為丞相,與休的寵臣左將軍張布,狼狽為奸、共相表裡,整個邦內失望透頂。

七年七月,琅邪王休死。左典軍萬?素與烏程侯孫皓友善,就勸興、布與己合作,於是興、布合力廢掉休的適子(相當於太子)而迎立皓,於是孫皓繼承嗣祚,加封興為侍郎,領青州牧。

不久,萬?譖言毀謗興、布二人,追悔以前所幹的不光彩事。十一(年)朔月入朝時,孫皓找了個莫須有的因由,將興、布二人,流放廣州,並囑人於途中追殺之,夷三族。

《三國志》陳壽評曰:濮陽興身居宰輔之位,不考慮如何治世經國,反而協助並參與張布之邪行,採納並聽從萬?之蠱惑,被誅夷三族是再恰當不過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