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19):岳帥緱亢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9月30日】

岳(ㄩㄝ?)。(Yuè)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姜姓,以官職稱謂為姓。根據《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史記》、《姓苑》等資料所記載,在古代,有一種官職叫四岳,是專管祭祀三山五嶽的官。因為古代的人們認為山是神靈,所以四岳官是很重要的官事,岳姓就是四岳官的後代。據傳帝顓頊之臣伯夷,為首任太岳,其四子掌四方諸侯,稱四岳。後世子孫便以官為姓,稱岳姓。

2、出自他族有岳姓或他姓改姓而來:元時畏兀兒(即維吾爾)人有岳姓,岳柱是也。清滿洲人有岳姓,世居瀋陽。景頗族恩昆氏、木孔氏、恩孔氏等漢姓均為岳姓。今滿、蒙古、土家、台灣土著、朝鮮等民族均有岳姓。

【郡望】

山陽郡:此郡的地點有兩個。一個是漢武帝建元年間設置的山陽郡,地點在今天的山東省境內,治所昌邑,相當於今天的山東金縣西北。還有一處是東晉年間從廣陵郡分置出來的山陽郡,治所在山陽,相當於今天的江蘇省淮安市。

【歷史人物】

岳飛

岳飛出生於河南湯陰一個貧苦農家。據說他降生時,剛巧一隻大鳥從屋頂上飛過。父親岳和便給他取名「飛」,字「鵬舉」。 岳飛從小刻苦學習,讀過《左傳》和《孫子兵法》,又酷愛武藝,練得一身好本領。800多年來,岳飛「精忠報國」慷慨悲壯的動人故事,一直在我國人民中間廣 為流傳。

公元1127年北宋朝滅亡,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建立了南宋政權。當時我國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發動對宋朝的戰爭,岳飛懷著滿腔的愛國熱忱,從20歲起參軍入伍,投身於激烈的抗金戰場。岳飛參軍不久,很快就顯示出他智勇雙全的軍事才能,在多次戰鬥中,屢立戰功。
  
岳飛曾以下級軍官身份越級上書,要求北伐。但這一建議卻觸怒了主和派,岳飛被扣上「越職言事」的罪名,革掉了軍職。於是岳飛又去投奔河北招討使張所,張所非常賞識他的才能,任命他為統制。

公元1129年,趙構在金兵的攻擊下南逃到臨安,金兵跟蹤進逼,時局異常混亂,岳飛不畏強敵,獨當一面與金兵作戰,先後六次交鋒,均得勝利,岳家軍聲威大震。為了表彰岳飛的抗金行動,南宋朝還特賜了一面軍旗,上繡「精忠報國」四個大字。

公元1133年冬,岳飛又主動率兵出擊,3個月內連續收復了被金兵侵占的襄陽、郢、隨、唐、鄧、信陽六州,打得敵人聞風喪膽。「岳家軍」的旗幟成了抗金力量的象徵,金兵統帥不得不驚呼「憾山易,撼岳家軍難!」此時,32歲的岳飛已成為一軍的統帥,被晉封為武昌開國侯。

公元1140年,岳飛又揮師向河南中心地區進軍,一連收復了好幾座城池。7月,岳飛率領一支輕騎進駐河南郾城。金兵將領兀朮糾集15000名精銳親兵撲向郾城,企圖一舉摧垮岳飛的軍隊。雙方在郾城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決鬥。經過一場浴血搏鬥,岳家軍大破金兵,這便是有名的郾城大捷。
 
郾城大捷之後,岳飛乘勝追擊到朱仙鎮,距離金兵的大本營開封僅45裡。可是正當岳飛奮勇前進,勝利在望的時候,趙構和宰相秦檜卻害怕岳家軍強大起來之後成為南京政權的威脅,以「孤軍不可久留」為藉口,在一天之內連下12道金牌,強令岳飛退兵。岳飛對此極為悲痛,淚流滿面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岳飛退兵時,中原人民攔住軍馬,哭聲盈野。

岳飛回到臨安後,趙構和秦檜為了和金兵求和賣國苟安,誣陷他唆使部下謀反,以「莫須有」也就是「也許是」的罪名把他和他兒子岳雲,部將張憲等一同殺害。年僅39歲的岳飛在臨終前,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岳飛被害後,南宋與金人訂立了「紹興和 議」,向金朝稱臣納貢,大片國土淪於金人之手。

岳飛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而趙構、秦檜集團殺害岳飛和向侵略者投降的卑鄙行為,卻永遠遭到人民的無情詛咒。明朝中葉,常熟人周木參見浙藩時,用鐵鑄造了秦檜夫婦的跪像,投放在杭州西湖畔的棲霞嶺下的岳飛墓前面。

相傳,清代有個叫秦澗泉的,來到杭州作撫台時,看見自己的祖宗秦檜的丑像,覺得面子很不光彩,便偷偷將鐵像沉入西湖。哪知到了第二天,西湖的水突然變得奇臭。杭州人民發現秦檜的鐵像不翼而飛,便料定這是鐵像在作怪。他們鬧到秦澗泉那兒,秦澗泉裝作不知道這件事,還假惺惺地到西湖邊上去察看。不料,秦澗泉一到湖邊,鐵像便浮了上來,湖水也變成了赤色。秦澗泉十分恐懼,只好把鐵像重新搬到岳飛墓前,並懊喪地作了一副對聯:「人從宋後少名檜,我到墳前愧性秦。」 直到今天,秦檜的鐵像上也滿是人們賞賜於他的唾沫、泥巴,儘管國家曾明令禁止這種行為,但收效不大,只是禁而不止。千秋功過,歷史自有公論。

帥(ㄕㄨㄞ?)。(shuài)

【歷史來源】

出自於師姓,為春秋時師.m之後,為了避晉景帝司馬師的名諱而改姓帥。帥跟師字僅有一划之別,如果用來代表中國人的姓氏,雖然讀音不同,但從歷史文獻上發現,兩姓卻完全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因為帥氏正是師氏分支出來的。根據《廣韻》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記載,原來出自古代掌樂之官,因為古代掌樂之官曰師,所以以官為姓,而姓師,直到春秋時,有一位師.m在晉國擔任尚書的官職,為了避晉景公的名諱,就將自己的姓改少一橫,變成帥氏,開創了另一個姓氏家族。

【郡望】

1、南陽郡:秦置,以在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漢因之,治宛(即今河南南陽)。

2、河南郡:秦為三川郡,漢置河南郡,治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三十裡)。

3、范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為范陽郡,相當於今河北涿縣及北京昌平、房山一帶。

4、平原郡:西漢置,相當於今山東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堂號】

南陽堂、平原堂、范陽堂、河南堂。
自立堂號 本源堂等。 

【歷史人物】

○帥念祖,清畫家。字宗德,號蘭皋,江西奉新人,帥我子。雍正元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禮科給事中,陝西布政使。以事謫戍軍台,沒於塞外。工「指畫」花卉,兼寫山水。尤以時文鳴一時,務以幽渺之思,擺脫陳因。亦工詩,清刻不俗,與從子家相時有大小帥之稱。著有《樹人堂詩》七卷。

○帥承瀛 (1766-1840),清臣。字士登,號仙舟。湖北黃梅人。十七歲中鄉試。嘉慶元年 (1796)進士。任編修。歷遷吏、禮、工等部侍郎。典試於廣東、江南。督學於廣西、山東。道光元年(1821年),授浙江巡撫,奏請鹽政改歸巡撫兼理, 停加課銀五十萬兩;年減商捐、外款銀二十萬兩。杭、嘉、湖三郡發生水災,他截漕糧賑濟;並免除米稅,以招遠處商賈。曾捐資八萬,浚修西湖,修築海鹽石塘。浙人在西子湖邊建「帥公祠」,以示紀念。


緱(ㄍㄡ)。(Gōu)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以封邑為姓。根據《通志・氏族略》記載,西周時,有卿士大夫因功受封於緱邑(今河南省偃師市)。西元前520年,周景王死後,他的兒子朝曾集合一批喪失職位的舊官、百工起兵造反,爭奪王位。晉國就派籍談等率軍來幫助周朝平定叛亂,曾經在緱邑難駐兵。子朝兵敗後,他就帶領著周朝的一些舊的宗族逃到楚國。被封在緱邑的大夫也失去了封邑。於是他的子孫就用原來封邑的名稱緱作為自己的姓。

2、出自於北魏鮮卑族渴侯氏複姓所改。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渴侯氏,入中原後,在孝文帝改革時改為漢姓緱,因候與緱字在古代音很相似,且字形相似,渴候氏複姓就改為單姓緱,成為緱姓又一支。

【郡望】

1、中山郡:(1)中山國,戰國都城(今河北省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平山東省北)。西元前296年為趙所滅。(2)漢郡、國,治盧奴(今河北省定縣)。後燕以為都城。隋廢。(3)宋以定州為中山府,治安喜(今定縣)。(4)今中山縣,宋以來為香山縣。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改今名,中山故裡在縣南翠亨村。

2、太原郡: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歷史人物】

緱仙姑

緱仙姑是長沙人,修道後就住在衡山,八十多歲了,容顏卻像年輕人。她在魏夫人仙壇修行,十多年了,一直孑然無侶。仙壇附近有很多老虎,游山的人必須成群結隊、拿著兵器才敢進山,而仙姑在那裡隱居,卻毫無恐懼。

數年後,有一隻青鳥,像鳩鴿一樣,紅頂長尾巴,飛到仙姑的住處,自語說:「我是南嶽夫人的使者,因為仙姑修道精苦,獨自住在窮林,命我來給你作伴。」過了幾天,青鳥又說:「西王母姓緱,乃是你的祖先。她聽說你修道勤至,將派真官降臨向你授道,但時機未到,你應當勤勉修行。」每當有人游山時,青鳥一定先說出遊 山人的姓名。

過了一年多,青鳥告訴仙姑遷移到別處去居住,於是仙姑就移居湖南,鳥也隨她而往。一般人是不能聽懂鳥語的。鄭畋從承旨學士降職到梧州,拜仙姑為師。仙姑對鄭畋說:「此後天下多難,人間不可久居了,我將去九嶷山隱居。」一天早晨,仙姑就走了。

亢(ㄎㄤ?)。(kàng)

【歷史來源】

1、以封地為姓。山東省濟寧市南,有個軍事要地叫亢父,《國策齊策》記載,春秋時有個貴族受封於此,他的後代子孫便以封地名為氏,形成了亢姓。

2、源自於伉姓。後來去人字旁為亢姓,出自於姬姓,衛國大夫三伉之後。註:參考《風俗通》。

3、出自於子姓,宋國微子之後。註:參考《路史》。

4、為佐姓所改。註:參考《中國姓氏大全》。

【郡望】

1、武威郡:漢元狩二年(西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元鼎後相當今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 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移治姑臧。

2、太原郡:古縣名,今甘肅武威。

【歷史人物】

○亢倉子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之一,有《亢倉子》。亢倉子不僅倡導清靜無為的思想觀念,而且也提出了舉賢任能、施行教化、重農耕、舉義兵等一系治國利民的施政方針。

○亢青:元末明初人,祖籍河南宜陽張深,狀元及第,官刺史。他曾與亢恆(縣尹)一道赴東北,教「土人」種植五穀,造福一方,萬民感念。至今東北人還稱其為「五穀聖人」。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