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14):拓拔 夾谷 宰父 穀梁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9月25日】

拓拔(ㄊㄨㄛ? ㄅㄚ?)。(Tuò bá)

【歷史來源】

1、出自於鮮卑族拓拔(又稱托拔)部,為黃帝後裔有拓拔氏。黃帝娶妻子嫘祖,生了兒子,名叫昌意。昌意娶蜀山之女昌仆,生高陽氏顓頊。昌意的小兒子悃被封在北土(今中國北部地方)。黃帝以土德之瑞稱王。在鮮卑族中,所謂的土為拓,所謂的後為拔,所以又以拓跋為姓,意思指黃帝德後代。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改革時,率王族改為元姓,王族之外德拓拔氏便成為庶姓,仍為拓拔氏,不與皇室同族。

2、出自於李姓所改。西漢時,有李姓者改為拓拔氏。

【郡望】

1、潁川郡:秦滅韓,以所得韓地置潁川郡,在今河南省中部,治陽翟(今禹縣)。東魏遷治潁陰(後為長社,即今許昌)。隋唐為許州潁川郡。

2、雁門郡:戰國時趙國置郡,相當於現在山西省代縣一帶。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歷史人物】

拓拔弘

魏顯祖拓拔弘從小就聰明睿智,剛毅果斷,而且喜愛黃帝、老子、佛教的學問,常與朝廷官員及僧人談論玄妙義理,內心淡薄,一心一意放在修身養性上,常有放棄世事的想法。一直想把帝位禪讓給叔父拓拔子推,因為群臣們認為如此會擾亂帝系的次序,才接受建議傳位給五歲的皇太子拓拔宏,因皇帝年幼群臣又上奏請求他擔任太上皇帝。

乙卯(十六日),魏國下詔說:「卑下賤民兇惡暴戾,從不顧親戚的死活,一人做壞事,災殃波及全門。朕為人民的父母,深深感到憐憫哀痛。從今以後,如果不是謀反、大逆、外叛的罪,罪只追究其本人。」於是開始廢除滿門抄斬和一房全殺的法律。

魏國君主拓拔弘,勤勞治國,賞罰嚴明,謹慎選擇州郡長官,提拔廉潔官員,貶退貪官污吏。各部門有疑難困惑,不能解決事務,以前都要上奏給皇帝裁決,然後口傳詔令,因此有時就會歪曲誤解詔令之事。太上皇拓拔弘命令事情不管大小,都依據法律進行裁決,不要動不動就上報猶豫不決的奏章;上奏的事合乎法律,則太上皇批示同意,不合法律就彈劾盤問,全部使用親筆墨寫詔書,因此事務都辦得認真周密。特別重視刑事判決,凡是死罪,很多都下令反覆審問,因此有時囚禁時間長達好幾年。

大臣們對此有意見,太上皇拓拔弘說:「刑事案件積久不決實在不是良好政治,但不是比倉促判刑導致濫用刑罰更好嗎?人受到幽禁之苦,就會思考改過,去做善事,所以聰明的人把監獄當作磨練的場所。朕特意使犯人受苦,不過是要他們改正悔過而加以寬恕罷了。」從此以後,魏國的刑獄雖然囚禁時間較長,但判刑大多合宜。太上皇又認為大赦會助長奸邪,所以從延興年間以後,就不再實行大赦。

我們從他對法律的修訂,罪刑僅追究犯罪者本人,不再波及全家族,就知道他是一個具有人道的君主。至於可能被判死刑的,要反覆仔細地審問,怕誤判造成濫殺無辜;延宕判決時間,則是希望能教化犯罪者,讓他們真正改過向善,給予自新的機會;不再進行大赦,以免鼓勵犯罪,再度危害社會。他這些做法,更合乎情理,不但具有慈悲心腸,對於奸邪也一絲不苟的處罰,起到嚇阻作用。其實拓拔弘最想做的還是當個出世的修煉人,只是生長在帝王世家,身不由己,不得不負起責任,只好勉為其難的當太上皇帝。

夾谷(ㄐㄧㄚ? ㄍㄨˇ)。(Jā gǔ)

【歷史來源】

1、以國為姓,春秋有夾谷國,亡國後以國為姓。

2、出自於女真族,以部落名命姓。宋朝時,北方的女真族人,建立金國,其中就有許多姓夾谷的人。金代女真人姓氏夾谷,漢字為仝(音ㄊㄨㄥ?),即童或佟。金代夾谷姓中,有金世宗時名將夾谷清臣,胡裡改路(大體上包括黑龍江省中下游及松花江下游廣大地區)人,清臣的女兒是金朝宮中的昭儀。由於夾谷清臣是金朝胡裡改路的貴戚,當地的一些部眾也襲用夾谷姓。明代建州女其的努爾哈赤及其先人曾以佟為姓,並自稱愛新氏,在漢朝翻譯為金。所以當時的名家大族姓氏,也是姓氏的淵源之一。

【郡望】

撫城:撫城(金元明時期已無「郡」制)。金代的撫城即為撫州,治所相當於現在河北省張北縣一帶地區(今張家口市以北)。

【歷史人物】

夾谷守中

夾谷守中,咸平人,本名阿土古。金國大定二十二年進士,歷任清池、聞喜兩地主簿,補尚書省令史,除刑部主事、監察御史、修起居注。後來轉仕禮部員外郎、大名治中,又歷任嵩琢、 北京、臨洮路按察副使。

金至寧末年,守中移任彰化軍,尚未成行,而大夏國領兵數萬攻入鞏州。夾谷守中乘機進城共同防禦守備,可城中兵少不能支持,於是城陷,滿城官吏盡數投降,唯獨守中一人不屈服。夏人都佩服他的氣節而壯之,所以一邊勸誘一邊威脅,守中卻益發堅定,於是夏兵載著他一同西去。至平涼一地,要脅夾谷守中合作以招降平涼府人,守中假裝應許,一到城下即刻大呼曰:「外面的夏兵弓矢盡失、無力戰鬥而且私自逃遁不少,千萬別投降。」夏人一看他這樣式兒,立刻兵刃齊下把他給殺了。

興定元年,監察御史郭著到秦中巡按視察,得知夾谷守中悲壯事跡,將之上報朝廷。於是金朝皇帝下詔贈資善大夫、東京留守,仍收其子夾谷兀母為筆硯承奉(官職名)。(事據《金史.列傳第五十九.忠義一》)


宰父(ㄗㄞˇㄈㄨˇ)。(Zǎi fǔ)

【歷史來源】

出自周朝宰父的後代,以官名作為姓氏,與宰姓的一支同源。宰父氏得姓於春秋戰國時期,宰父(音ㄈㄨˇ。河上公注,父,始也。宰父,指周朝太宰官之始)是周朝的一個官名,職責是管理王朝的內外事務。宰父官的後代,大多數用祖上的官職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宰父氏也有改成宰氏者,成為宰氏的一支。根據《孔子家語》記載,「孔子弟子有宰父黑」可知,宰父氏得姓於春秋戰國時期,宰父黑是當時的魯國人。單姓的宰氏,又根據《元和姓纂》的記載,是「周大夫宰孔,周公之後,以官為姓」。因此由此判斷,宰父和宰氏本是一家人,是由複姓改為單姓。其發源地在魯國,即今山東。望族居魯郡(今山東省滋陽縣西一帶)。

【郡望】

魯郡:西漢初年置魯國,三國魏及晉改為魯郡。相當於現在山東省曲阜、泗水一帶地區。

【歷史人物】

宰父黑:孔子弟子。姓宰父,名黑,字子索,春秋末年魯國東人。唐開元年間封「乘丘伯」,宋朝再封為「祁鄉侯」。

穀梁(ㄍㄨˇ ㄌㄧㄤ?)。(Gǔ liáng)

【歷史來源】

1、以糧食作物為姓。古代有些部落,農業相對比較發達,他們以能種出優質的穀子為驕傲,古代將谷(谷)子稱為粱,所以善於種植粱的氏族首領就用谷粱命姓,他的後代子孫便以谷粱為姓,後來谷字簡化為谷字、粱字直到演變改為梁字,稱為穀梁氏。

2、出自於古代穀梁城,居住的先民以地名為姓。古代有位叫古博陵的郡(今河北省安平、安國等縣),在郡中有個城市叫穀梁城,居住在那裡的人便以地名命姓。直至春秋後,穀梁複姓就慢慢演變成單姓谷或單姓梁。

【郡望】

1、下邳郡:(1)古縣名。秦在今江蘇省睢寧西北。金移睢寧西北古邳鎮。明廢。(2)古郡名。東漢置國,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2、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衛西境沿黃河,稱西河,即今濬縣、滑縣等地。戰國時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漢有西河郡,有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魏時,北部為羌胡所得,僅有晉西,治茲氏,即今山西省汾陽。唐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歷史人物】

穀梁赤

穀梁赤,戰國時期魯國人,子夏弟子,為《春秋穀梁傳》作者。其說最初只有口說流傳,至西漢時才寫成《春秋穀梁傳》。《春秋穀梁傳》亦稱《穀梁春秋》或《穀梁傳》,為今文經學派著作,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體裁與《公羊傳》相近,以問答形式解經,側重傳《春秋》之「義理」,持論比《公羊傳》平正,是研究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穀梁赤,字元始,舊時寫作「轂梁赤」。今山東定陶陳集谷莊人,《穀梁春秋》作者。該書作為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供世代儒生學習。與《公羊傳》和 《左傳》並稱為「春秋三傳」都對後世影響深遠。

穀梁赤精明能幹,思維敏捷,是一位專研史書的飽學之士。《穀梁傳》是研究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晉代范寧在《春秋穀梁傳序》中對《穀梁傳》、《左傳》和《公羊傳》進行了比較,做出了「《左氏》艷麗富,其失也巫;《穀梁》辯而裁,其失也俗」的評論。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