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2年09月17日】
顧名思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理大道是沒有遠近親疏之分的。他公平對待萬物,對所有的人都是一視同仁的。他常常把機遇、把美好、把天道的真諦作用,賜予那些重德行善、符合天理的好人。也永遠護佑著善良賢惠、道德高尚的好人。
千古以來天佑善人,善有善報的事例可以說是多如滿天繁星、數不勝數。人們從這些無數的事例中朦朧的感受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存在,但自古以來誰也沒有揭示出為甚麼會天佑善人的根本原因,所以人們相信的程度就參差不齊、眾說紛紜。
終於有一位空前絕後的大聖人降世,洪傳宇宙根本大法,揭示出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善有善報的天機:“做好事產生白色物質,白色物質就是吃了苦了,遭受了痛苦 了,做了好事得來的。”(《轉法輪》〈根基〉)“做了好事得到白色物質——德” (《轉法輪》〈業力的轉化〉)。“他德大,可能會做大官,發大財,要什麼有什麼,就是用這個德交換來的。”(《轉法輪》〈煉功為甚麼不長功〉)難怪老人們 常說積德、積德的,總是不知為甚麼要積德,所以認同的能動性不強。原來是這個緣故。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還存在著一些小人作惡得志耀武揚威,好人行善受難窮困潦倒的事例,這樣一來“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說法,有人就不願相信了。漢代的史學家司馬遷就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耶?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早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這段古文大意是說,古代的伯夷、叔齊還有顏回,他們都是善良的好人。但伯夷、叔齊卻被活活餓死,顏回也短命夭亡。善有善報的天理體現在哪裡呢?怎麼讓人信服呢?這樣看來司馬遷的疑問並非完全沒有道理。
針對好人受難這個問題,應當如何看待呢?眾生芸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綜合古人的見解,大意是說:天理對人的報應,不是報應他人間的禍福榮辱,而是報應他本人最內在、最本真的天性本性。總之,“善人”如果真善,那麼“善”本身就是上天對他最好的、最真實的報應了。行仁得仁,何復他求?至於現實生活中遭遇如何,那是時境所致,並非真報。反之,“惡人”若真的作惡多端,那麼,“惡”本身即是對他個人最內在、最本真的天性、品性的戕害和毀滅。他的心靈是污濁的,他的境界是卑劣的,毫無“天爵”可言。這就是上天對他最嚴厲的報應了。至於“人爵”再高,權極一時,或榮華富貴,顯赫一生,亦何足道哉!
上述這段話很有道理,但總覺得很生硬,說服力還不夠強,所以還令人有迷惑不解之處。還是大聖人高屋建瓴,李洪志大師明白確切地道出了其中的奧妙所在:“痛苦是償還業債,不順心的事會使心性提高,作為常 人來講其實也是這個理。都是在消業,消去業了有一個好下一生,只是人不明白。”(《二零零八年紐約法會講法》)看了這段發人深省的話,人們自然會茅塞頓開。
原來善報有早晚之分,有的當世現報,有的來世果報。這樣看來,人生在世,不要計較一時一事的榮辱得失,而要對自己永遠的生命前途著想,這才是做人的根本和大計。當此法輪大法洪傳之時,趕快做出最明智的抉擇,切莫錯過這萬古不遇的聖緣!因為這才是來世做人的本真。
真正領悟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實質所在後。當然也會願意接受 這個理念,重德行善不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