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無知與懶惰

大陸大法弟子


【正見網2013年05月16日】

個人的墮落、無精打采、無所事事,或人類的精神道德墮落的原因是什麼?概括而言,就是人遠離神佛、失德、缺德所致。而更具體的解釋呢?蘇格拉底說,知識即美德。現代新人文主義代表歐文 ·白璧德在剖析浪漫主義思潮時,提出懶惰會導致人類的墮落和各種破壞及暴力等。結合個人的一些體驗,筆者的理解是,無知和懶惰共同導致了人的精神萎靡和道德墮落,而無知是問題的根源。

筆者發現,最初各種詞彙的含義都比較單一,道德色彩都是單向的,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賦予各種詞彙各種含義,本來的一個正面的詞語會向中性詞和負面詞的方向演變,詞彙的含義趨於複雜和混亂。比如信仰最初僅指對神佛的信仰,而如今竟可以指對物質、技術、科學甚至政治理念的信仰,再如對悟性好的理解,最初指修煉者在修煉過程中對師父所講之法的理解,而現在竟然指人對上級領導指示的理解好甚至有老於世故、投機取巧之意。筆者認為這樣的發展就是對原初詞義的曲解和變異。

同樣,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知識和精進(努力)的理解也逐漸寬泛化,遠離其最純粹的內涵。在蘇格拉底說出“知識即美德”的時代背景下,知識是指非常純粹的真理,與人的內在生命有直接聯繫的道理,正因為如此,他才通過不斷追問和辯論來探求真正的知識,去除那些似是而非的偽知識。就像孔子當時所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孔子所言真正之學應該關注人的本真生命,而非外物如辯論、功名利祿等。這裡的知識就非常純正,直接關注人的終極命運,可以直接指導人的處世行為。《大學》指出大學之道在明德,提出了本末終始的命題,具體而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筆者認為,關於修身之理才是真知真理,相比而言,其他諸如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知識都是細枝末節。這便是筆者對知識或真知的理解,即直接關注於人的生命歸宿,回答關於人的命運的終極問題。

這樣看來,無論人類的科學或技術如何發達,它們所關注的終究都是外物,都不能解決人類的真正終極疑惑,各門學科的專家無論學識多麼淵博,其理論多麼高深,經驗多麼豐富,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依然是無知的。因為他們最多回答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問題,而有些學科甚至連這些問題都難以解決,只是提供一些非常使用的技術而已,供人享受。而對物質技術或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鑽研再深,也無法深入到修身的層面,因為修身才是本或本質的,想通過表面現象探求本質幾乎是不可能的,而認為透過現象看本質也不過是人的錯覺而已,只有通過本質理解或獲得本質才合乎因果關係,因為兩者是不同層次的東西。

而人類的道德墮落或個人精神萎靡本質上是人本身的問題,不是人之外的問題,不是物質技術層面的問題。在技術層面需要技術規律的指導,而在人命運或精神道德層面相應地就需要關於人本身的真理真知的引導。但現代科學無論發展的多麼龐雜,多麼豐富,多麼專業,永遠無法觸及到另一層面的問題。也就是說人在關於人本身的問題上的知識是非常匱乏的,這就導致了人的無知,導致人們不知道正確的行為是什麼,或怎樣的行為符合人的標準或更大環境如宇宙的規律。

其實傳統的宗教信仰也在為人類提供真知,但人能否接受還是另一個問題 ,要接受一種教導,因為他本身就是關於人的道德思想的問題,所以必須要求人有純潔的思想或開闊的思維。而如今的科學思潮,導致技術先進,直接迷惑了人類,人們幾乎為之狂歡,以至於人們的思維傾向於物質化、固執化、現實化、日漸狹隘。這便導致人們無法接受傳統信仰的教導。在這方面,除此之外,真理還有其他來源嗎?在無知的情況下,人們眼前所見只是物質世界,腦中所想的也是物質利益(即便是為人民服務也是外在的、物質的和感覺的),所以人們一直受著這種感覺的引導,至於引向何方,人是難以辨別的。但人在無善念的時候,他就會心懷惡念,而不會保持所謂的不善不惡。就像物質世界的物質,在人不用心保管保養的情況下,它就會逐漸腐朽腐爛,而不會保持原狀不變。

但白璧德在研究現代運動的過程中,他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知識即美德”是有疑問的,因為在人們擁有豐富的知識的情況下,他依然會行兇作惡,墮落散漫,因此他提出,人僅僅擁有知識還不夠,他借用佛教的一個詞彙──精進(中文譯本為“努力”,筆者認為翻譯為精進更符合佛教所指),認為人還要精進,或稱需要道德努力、需要克制。同時認為現代宗教所提出的“為人民服務”是對原始宗教的嚴重曲解,背離了原始宗教所提倡的向心、克制的要求,以至現代宗教信仰者走向向外求的偏路上,他們希望通過物質或世俗工作、或為人民的擴張式的服務來滿足上帝的要求。

其實白璧德所理解的知識已經偏離了它最原始的含義,把知識理解為包括形上學及一切形而下學的一切規則、規律、觀念、觀點等。如果按此觀點理解,“知識即美德”當然是有問題的,這樣說“無知即美德”也不一定就錯了(他顯然反對後者)。但他所提出的精進要素是非常重要的,並且精進是與知識有密切關係的,並且也只有在有知的前提才談得上精進,而無知便不知道如何精進,但不排除已經知道真理而不踐行真理的情況,這就是精進的問題,因為精進就意味著付出,需要努力,需要吃苦,需要忍辱負重,而人們通常偏愛享受。

不精進或懶惰的一個表現是,人們不願或不敢做出應該由自己做出的選擇,喜歡與比自己差的人比,喜歡看大眾傾向或大勢所趨,或以安於現狀為託辭。特別是如今,人們總慣於投機取巧,希望以最少的付出得到最多的收穫,儘量避免承擔責任,追求放縱性的幸福和快樂。其實這個時候人的精神狀態已經趨於無知了。那麼,人們最初的知識可能就不是真知。因為真知者必然要明白自己的懶惰或不精進意味著什麼,接著會有什麼後果等著自己,投機取巧意味著什麼,自己得到了什麼而又失去了什麼,哪個更有價值等等。而人在懶惰的時候已經不知道或不能清楚的感知到真實的後果了,已經遠離了真知真理了。所以懶惰的原因是無知,而懶惰也可能導致真知從自身消失。

可以說無知才是根源問題,真理才是解決墮落萎靡的根本途徑。那麼如何擺脫無知呢?再者,除了直接接近真理之外,還有其它擺脫無知的途徑嗎?我想是沒有的。但人們接觸或接近真理之後,並不能立刻獲得真理。因為自己根基、德性及緣分等的緣故,人們可能已經沒有資格直接感知或看到真理了,所以信才顯得如此之重要。人們依託對神佛或真理的信仰,接近真理,獲得真理,擺脫無知,保持精進,拒絕邪惡,遠離墮落,最終身心得到昇華。

以上是筆者再次閱讀《轉法輪》一些內容後的些許感想,希望與諸位分享,有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