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3年08月13日】
揚揚得意
【釋義】“揚揚得意”這一成語,用來形容十分得意的樣子。
【造句】有個知情人透露消息,講:“周永康以前揚揚得意,如今卻顯得垂頭喪氣。”
【出處】《太平御覽》卷106
隋文帝楊堅,坐上龍庭以後,冊立東宮大兒子楊勇為太子,封二兒子楊廣為晉王。不料獨孤皇后不喜歡楊勇,經常在文帝面前數落楊勇的不是。文帝是極怕老婆的,這樣,文帝與太子楊勇便逐漸疏遠了。晉王楊廣生來聰明乖巧,儀表堂堂,10歲時就偏愛詩書,至於天文、地理、百家技藝,都懂得一點,只是心懷叵測,陰險狡詐,一心妄想奪取哥哥的太子之位。楊廣很會迎合父王、母后的歡心,禮儀周全,即使是他們派來的婢僕等,也一定站在門口迎接,設美酒佳肴款待,臨走還送上一份厚禮。所以大家都稱讚楊廣孝順仁愛。
楊廣用金銀珠寶,勾結太師楊素,叫楊素在隋文帝面前誹謗太子楊勇。
楊素是隋文帝手下第一個有功之臣,向來言聽計從。一日,文帝派楊素去仁壽宮觀察太子楊勇的動靜。楊素回來後,向文帝奏道:“太子舉止不穩,眉宇之間有一股怨恨之氣,看來他心思有變,陛下要防止他生出反叛之心。”
就這樣,獨孤皇后在內宮挑唆,楊素在外面誹謗,隋文帝對楊勇的成見一天比一天深,終於在開皇二十年,廢太子楊勇為庶人,囚禁於東宮,立晉王楊廣為太子。其夜,烈風大雪,地震山崩,民房不少被震壞,壓死老百姓百餘人。
隋文帝去世,楊廣即位,歷史上稱隋煬帝。
楊素自以為有功於煬帝,出入朝堂揚揚得意,甚至呼煬帝為“郎君”(猶公子);威權愈盛,文武百官多畏而避之。誰要是違忤他,輕則罷官,重則殺頭;一朝天子,半朝均歸楊素了。
老生常談
【釋義】 “老生常談”這一成語,用來指老書生常講的話,沒什麼新意思。比喻聽慣聽厭的話。
【造句】學生要虛心受教,不可把老師的話,當作老生常談,而不記於心。
【出處】《三國志•魏志•管輅傳》
三國時代,有個名叫管輅的人,從小勤奮好學,才思敏捷,尤其喜愛天文。15歲時,已熟讀《周易》,通曉占卜術,漸漸便有了名氣。
日子一久,傳到吏部尚書何晏、侍中尚書鄧飈耳裡。這天,正好是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這兩個大官吃飽喝足後,閒著無聊,便派人把管輅召來,替他們占卜。
管輅早就聽說這兩人,是曹操侄孫曹爽的心腹,倚仗權勢,胡作非為,名聲很不好。他考慮了一會兒,想趁這個機會,好好教訓他們一頓,滅滅他們的威風。
何晏一見管輅,就大聲嚷道:“聽說你的占卜很靈驗,快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機會升官發財。另外,這幾天晚上我還夢見蒼蠅總是叮在鼻子上,這是什麼預兆?”
管輅想了一想,說:“從前周公忠厚正直,輔助周成王建國立業,國泰民安;現在你的職位比周公還高,可感恩你的人很少,懼怕你的人卻很多,這恐怕不是好預兆。你的夢按照卜術來測,也是個兇相啊!”
管輅接著又說:“要想逢凶化吉,消災避難,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大聖賢們,發善心,行善事。”
鄧飈一旁聽了,很不以為然,連連搖頭說:“這都是些老生常談,沒甚麼意思。” 何晏臉上鐵青,一語不發。
管輅見了,哈哈一笑:“雖說是老生常談的話,卻不能加以輕視啊!”
不久,新年到了,傳來消息說何晏、鄧飈與曹爽一起,因謀反而遭誅殺。管輅知道後,連聲說:“老生常談的話,他們卻置之不理,難怪有如此下場啊!”
老當益壯
【釋義】“老當益壯”這個成語形容人老乾勁大。
【造句】人老了,應該老當益壯,繼續莊敬自強,發揮餘熱。
【出處】《後漢書•馬援傳》
東漢名將馬援,12歲就死了父親。他從小就胸懷大志,他的大哥馬況讓他讀《詩經》,他卻不願老是與古人的章句糾纏,就向大哥提出:到邊境去放牧。
馬況認為弟弟干什麼都會有出息,就同意了他的要求。不料,大哥不久就去世了,馬援非常悲痛,為大哥守喪一年。之後,馬援擔任郡中的一個小差役。一次,他奉命押送一名犯人,半路上,馬援覺得犯人很可憐,就私自把他放了,自己也逃亡到了北方。
不久遇著大赦,馬援便留在那裡放牧。當地的一些人,認為馬援是個義士,大都去歸附。他一面經營畜牧,一面發展耕作,很快就有牛羊幾千頭,糧食幾萬石。
馬援常對朋友說:“作為大丈夫,就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這句話就是說,愈窮困,志向愈堅定;愈年老,志氣愈壯盛。
馬援還說:“增加財富,貴在能夠施捨,不然就成為金錢的奴隸了!”
於是,他把賺來的錢財,都送給他的親戚和朋友,自己只穿羊裘皮褲。
老萊娛親
【釋義】“老萊娛親”這個成語形容子女想盡辦法,孝敬奉養父母。【造句】老萊娛親,展示了古人的美德。至今讀來,仍感人至深。
【出處】《列女傳》
老萊子是春秋時楚國的隱士。他非常孝順父母,想盡辦法討取父母的歡心。因為他對父母照料得無微不至,所以他自己已是一個70歲的老人,父母都還健在。
老萊子特地養了幾隻美麗善叫的鳥,讓父母弄鳥兒玩耍。他自己也經常引逗鳥兒,使鳥兒發出動聽的鳴聲。他的父母聽到高興的時候,總是笑著說:“這鳥聲真動聽!”老萊子看到父母臉上的笑容,自己也高興極了。
有一次,老萊子的父親,望著兒子的花白頭髮,不禁嘆著氣說:“兒子也這樣老了,我們在世的日子,也不會長了。”
老萊子不願父母有這樣的想法。於是,他就做了一套五彩斑斕的衣服,常常穿在身上,連走路也裝成小兒跳舞的樣子,使父母看了高興。
一天,他為父母取漿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恐怕父母傷心,索性就賴在地上打個滾,口中還裝出嬰兒啼哭的聲音。
他的父母以為老萊子是故意跌下去的,見他在地上打著滾,不肯起來,忍不住笑著說:“老萊子真會玩!”
死不旋踵
【釋義】“死不旋踵”這個成語比喻不避艱險,即使死也不後退。
【造句】那位太守,秉公執法,即使皇上要處死他,他也死不旋踵。
【出處】《後漢書•李膺傳》
東漢桓帝的時候,宦官專權。他們橫行霸道,無惡不作,他們的親朋好友,也仗著他們的勢力,胡作非為。
野王縣(今河南沁陽)縣令張朔,是宦官張讓的兄弟,他依仗權勢,公開貪污勒索,魚肉百姓,甚至殺害懷孕婦女,當地百姓敢怒不敢言。
紀元165年,被稱為“天下模範”的李膺,做了司隸校尉。上任沒幾天,就有人向他告發罪大惡極的張朔,李膺當即下令將張朔逮捕。不料,張朔聽到風聲,連夜逃往哥哥張讓家中。
李膺知道後,親自帶領一批公人,前去搜查,竟然一無所獲。李膺毫不泄氣,命人仔細再搜一遍,終於在有夾道的牆壁中,抓獲了張朔。平時趾高氣揚的張讓,這時也不敢吭聲。
李膺擔心張讓會耍花樣,就抓緊時間審訊張朔,然後將其處決。張讓得知弟弟被殺,氣急敗壞地跑到漢桓帝那兒哭訴,漢桓帝立即召李膺進宮,責備他為何不請示就殺了張朔。李膺理直氣壯地回答:“我到任已有十天,只是擔心案件積壓,來不及處理。想不到辦案快了,反而有罪。”
李膺又說:“我得罪了宦官,凶多吉少。即使陛下把我處死,我也決不後退。(原文是:誠自知畔責,死不旋踵)。只是請求陛下寬限五天,讓我把那些罪不可赦的人法辦了,到時候,即使把我下油鍋,也萬死不辭。”
接著,李膺又列舉了張朔的種種罪行,連漢桓帝也無話可說,只得對張讓說:“你弟弟罪有應得,怎麼能怪李校尉呢?”
從此,李膺聲威大震,那些宦官再也不敢為所欲為了。桓帝很奇怪,問他們:是何緣故?他們一邊叩頭一邊說:“我們是害怕李校尉!”
死有餘辜
【釋義】“死有餘辜”指:雖然處以死刑,仍抵償不了其罪過。後比喻罪大惡極。
【造句】江澤民、周永康等人,他們罪大惡極,死有餘辜。
【出處】《漢書•路溫舒傳》
路溫舒是西漢鉅鹿人。年輕時做過獄吏,是管理監獄的官吏。太守下來檢查工作,發現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向上級部門竭力推薦,受到朝廷器重,被任命為廷尉史,掌管刑獄。
路溫舒從小酷愛學習,他喜歡閱讀《詩》、《書》、《春秋》等典籍,通曉義理。從事獄史工作後,又鑽研法律,律令條文熟記於心,且能靈活運用,官吏們遇有疑難問題,都會來問他。
漢宣帝登帝位後,朝廷的大刑獄越來越多,受案件牽連而被審問的人不計其數。路溫舒為此十分憂慮,他上書宣帝,勸諫皇上要崇尚仁德,緩用刑罰。他說:
“我聽說秦朝有十條過失,其中有一條至今還存在,那就是看重治刑獄的官吏。秦時不注重文化,喜歡用武,輕視仁義之士,重視治理刑獄的官吏;符合正道的話,被稱為誹謗,阻止產生過失的言論,反而被稱作妖言。所以文質彬彬的儒士,不被任用;忠誠善良切於實際的言論,都積鬱在胸中;而奉承阿諛的聲音,天天灌滿耳朵。這就是秦亡的原因。如今,國家仰賴皇上的厚恩,沒有戰爭之災,也沒有饑饉之患,大家都致力於國富民強。然而國家,卻沒出現太平盛世的景象,這是由於亂用刑法的結果。刑法案件是有關人命的大事,人死了不可再生,《虞書》上說過:人命至關重要,審判案件要慎重,不可濫殺無罪的人。然而,當今治理刑獄的官吏,不是這樣。他們執行刑罰,過於嚴酷,刑獄越來越多,監獄人滿為患。
“人的情感本質上都是平安則快樂、痛苦則絕望,杖刑之下,什麼要求達不到?治獄者,往往利用犯人的畏懼心理,逼迫當事人服罪,否則就嚴刑拷打。根據這個來判處犯人的罪行,即使善於聽取訴訟的皋陶聽了,也會認為罪大惡極,死有餘辜。這就是國家的禍害啊!所以說天下的憂患,莫過於刑獄;敗壞綱紀,離經叛道的人,莫過於治理刑獄的官吏。陛下如果能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實行仁義,緩用刑罰。那麼,國家太平的日子,一定會與天共長久了。”
宣帝聽從了路溫舒的勸告,升他為廣陽私府長。
死中求生
【釋義】“死中求生”這一成語,用來形容在極危險的處境,求取生路。
【造句】貪官們被捕後,都想死裡求生,但未必能如願以償。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出處】《後漢書•公孫述傳》
東漢時,宦官與外戚交替專權,政治混亂,四方背叛,公孫述依仗地險人眾,自立為天子,建都成都。當時光武帝劉秀,正在山東打仗,無暇顧及,關中豪傑紛紛投靠公孫述。公孫述積聚數十萬兵力,大築營壘,儲存糧食。又修築宮室,設置公卿百官,自己出入乘皇帝車駕,儼然一國君主。
光武帝劉秀登帝位後,就致力於撥亂反正,重振昔日漢室輝煌,手下聚集了吳漢、耿弁等一批大將,如虎添翼。勢力強大的公孫述,是光武帝的心腹之患,光武帝決心消滅公孫述的力量。
建武十一年(紀元35年)春天,光武帝派吳漢討伐公孫述。吳漢率大將軍岑彭攻破荊門,長驅直入,公孫述的部下任滿戰敗,各城邑開門投降。光武帝寫信給公孫述,陳述利害,勸他投降,左右的人也勸他投降。公孫述說:“廢興是天命,難道有投降的天子嗎?”他派刺客殺死武帝大將岑彭,以示不降的決心。
第二年春天,吳漢率軍包圍了公孫述部將魏黨、公孫永,公孫述派女婿史興率5000人前去解救,又戰敗。從此將帥恐慌不安,日夜叛離。光武帝又下詔,要公孫述投降,公孫述始終沒有投降的意思。
這年九月,吳漢乘著勝利,帶兵進逼成都。公孫述派其部將謝豐、袁吉,率眾十餘萬,分二十餘營,同時進擊吳漢。吳漢全軍迎戰,自清晨戰至黃昏,斬謝豐、袁吉,獲五千首級。公孫述岌岌可危,他問部下延岑:“你看事情該怎麼辦?”延岑說:“好男兒應當死中求生,怎麼能坐以待斃?財物容易積聚,不應該吝惜。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公孫述於是散盡財物,招募敢死士兵500餘人,與延岑配合,假樹旗幟,擊鼓挑戰,而暗地裡派奇兵偷襲吳漢軍背後。吳漢慌忙之中,墜入水裡,拉住馬尾,得以上岸。公孫述求得一條生路,得以喘息,但最後仍以覆滅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