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新時代:從遠古走來,向未來奔去(三)

清華大學部分青年學者


【正見網2002年01月18日】

3、修煉與人體科學

《轉法輪》中介紹了人體修煉中的問題、人體特異功能現象等。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修煉是超常的科學。而現在有些人本身缺乏科學的態度,卻指責它是偽科學,甚至給它扣上了迷信的大帽子。

3.1 六種公認的特異功能

國外對人體特異功能的研究起步較早。成立於1882年英國倫敦的Society of Psychical Research是研究人體特異功能的最早的學術團體。目前公認的人體特異功能有:特異致動(Psycho-Kinesis)、人體非眼圖像識別、遙視、透視、預測、心靈傳感等(後五種都叫特異感知Extra-Sensory Perception)。

特異致動(Psycho-Kinesis):自從19世紀末義大利婦女Eusapia Pallandino被發現並實驗證明有意念致動功能以來,人們進行了大量的意念致動實驗,獲得了很可信的實驗資料。對意念致動突破空間障礙的實驗研究發現,特異功能者的意念作用可以使被密封在玻璃瓶中的目標突破空間障礙移動到玻璃瓶外來。400張/秒的高速攝影機清晰地拍攝下了目標物突破空間障礙的全過程[33]。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物理學家赫爾斯特・施密特用放射性元素的衰變作為隨機源,隨機控制環形燈路中某個燈的亮滅。特異致動者可以用自己的意念使燈的閃爍沿一個方向移動,而不是隨機亮滅 。

人體非眼圖像識別:不通過人體的肉眼,而通過人體的其它部位,如耳朵、手指等,識別顏色、圖像、文字等。

心靈傳感:無需感官器官,兩人之間單向或雙向傳遞心靈思想信息。日本學者本山博士的實驗證明意志力可以通過電磁波無法通過的房間,成功傳遞給被實驗者。奎內斯的心靈感應實驗顯示志趣相投者之間的心靈感應更明顯。

透視:無需通常的感覺器官(如肉眼)透過障礙物獲知物體內部的狀態。1920年美國學者J・B・萊茵在Duke大學Parapsychology 實驗室用25張瑞納卡(不同形狀圖樣的卡片)進行實驗,把卡片隨機抽出來,他自己預先也不知道卡片內容,然後要求被試驗者用透視功能確定卡片上的圖案。共進行了8萬5千餘次的觀測,發現被測試者的成功機率遠遠大於隨機機率,結果證明透視是存在的。

遙視:無需肉眼或心靈感應,遠處目標物的圖像直接被大腦獲取。格尼、邁爾斯和波德爾報導了很多遙視的典型案例。最有說服力的還是定量化的實驗研究。研究者用隨機數字儀表隨機確定被遙視物體(以排除研究者的心靈信息對被測者的干擾),結果表明被實驗者成功的機率遠大於隨機機率[34]。

預測:能預知未來事件發生什麼或是否發生。最著名的實驗是卡林頓的繪畫實驗。每個實驗過程持續10天,每天卡林頓隨機地翻到字典的某一頁,選擇出第一個可以用圖畫表示的單詞畫出來,把畫掛起來,被試驗者離開卡林頓有幾百乃至幾千英裡,並不知道卡林頓畫的是什麼。卡林頓要求被試者在24小時內儘量去猜著畫他繪的畫。結果被試驗者有時畫出來的是前一天的畫,有時畫的是第二天要畫的畫。這就表明被試驗者具有感知過去和未來的能力。成立於1967年的英國預感中心,在剛成立的一年內收到500份預測案例。法國醫學家E・奧斯蒂做了「椅子實驗」。被實驗者可以在幾小時前成功地說出經抽籤隨機決定的位子上的人。成功機率遠遠大於正常機率。

事實上人體的特異功能、特異現象還遠不止這些。比如肉身不腐現象,近六年來,先後有中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人體科學、醫學、生物學等領域的許多專家對這一生命奇觀進行考察研究。1993年9月,中國人體科學研究院專家在對老人情況進行全面考察後發表報告稱,這「確實是罕見的事實」。科學界至今仍沒有對這一現象作出可信的科學解釋。

寺院中修煉的有道高僧在圓寂火化後有時會發現「舍利子」,中國陝西法門寺珍藏有釋迦牟尼佛指骨的捨利,有人說舍利是結石,但是結石含有大量的鈣,會和酸反應,而捨利不會與酸反應,可見不是結石。以上實例說明,人體的特異超常現象是客觀存在的,對這些生命特異現象的研究可能會引起我們對人體科學、現代醫學等領域的突破。

3.2 法輪功修煉淨化身心

中國人民武警總醫院主任醫師汪琪、北京醫科大學口腔醫院主任醫師李乃雲、北京核工業醫院主任醫師田秀蘭等於1998年10月上旬以法輪功煉功者為對像,對氣功的祛病健身效果作了抽樣調查。共發出調查問卷700份,收回584份,經分類、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法輪功修煉者在修煉前後身體變化十分明顯。在被調查的1449例次多種疾病中,總的病症完全消失率為63.9%,顯著好轉率為32.6%,兩者合計總的病情改善率達96.5%。其中呼吸系統病症完全消失率最高,達75.7%,心血管疾病的完全消失率達58%。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還包括心理上的完好、安寧狀態。這次調查還發現絕大部分修煉者能按照法輪功對修煉者的心性要求來嚴格要求自己,促使了修煉者的道德的回升、人格的昇華、心靈的淨化和心理的健康。可見修煉法輪功對身心的同時淨化、促進身心全面健康是很有利的。

3.3 中醫五行學說、經絡理論的現代認識

氣功、中醫、人體科學本質上是密切相關的。人們用現代科學的方法、手段研究五行學說、經絡理論,證明了這些理論的科學性,探測到了經絡的實際存在,取得了很多有意義的研究成果。

五行的生克變化反映了人體的自動反饋調節原理,其因果轉化規律含有控制論中程序控制的概念,五行歸類的「比象取類」方法與控制論的同構系統概念相似。控制論專家艾什比在《大腦設計》中所畫的「內穩定器模型」,是由A、B、C、D、E五個字母所組成,其形狀與五行生剋圖形一模一樣。加拿大學者Ling Y Wei博士在《中醫基礎理論的現代解釋》一文中指出:「不應把五行當作靜止的模型,而是真正的動力模型,……是宏觀宇宙和微觀宇宙界動力模型的最簡單形式……在科學和醫學上具有巨大價值」 。

除了對五行學說的研究外,人們還利用現代科學的方法手段對經絡進行了探測。

20世紀30年代,日本清水芳太郎用測定皮膚電阻的方法發現了經絡的電學特性。經絡腴穴周圍具有與其它部位皮膚不同的電學特性,主要表現為大電容、高電位,導電量較高。1950年中谷義雄發現了良導絡。50年代中期前蘇聯巴特許別金髮現了「皮膚活動點」。良導絡、皮膚活動點和古典經絡、腧穴的線路位置十分相近。另外用紅外熱像圖攝影法記錄的皮溫圖所確定的位置、路線,也和經絡間在著極大的相似性。日本東京教育大學芹澤勝助教授在1971~1974年間,對50名健康男子拍攝了包括胸、腹、背及頭等部位在內的2萬餘張全身紅外線熱像圖照片,發現穴位處的溫度明顯偏高,呈現白斑點狀 。激發的聲信息有沿著經絡線路傳導的特性,其軌跡和十二經脈線路基本一致。這表明中醫所提出的人體經絡是確確實實客觀存在的[13]。

輻射場發光現象最初由N. Tesla(1856~1943年)發現,將被攝物體置於一個由高頻高壓發生器產生高頻電場中,被攝物體周圍會出現可見光。但這一現象當時並未引起重視。1939年前蘇聯工程師基利安夫婦(S. V. Kirlian)再次研究此現象,他們發現活的人體周圍會以一定的節奏發出彩色的光環和光點;而當一個人死亡一段時間後,光環即行消失。這種光環的大小,隨著人體的生理、精神狀態變化而變化。更令人奇怪的是人體某些部位比其周圍地區發出光要強,而這些點正好與中國古代經絡理論中的741個針灸穴位相吻合。基利安夫婦的發現在世界上引起轟動。他們發現的這種人體發光現象被稱為「基利安效應」。基於「基利安效應」發展起來的攝影術叫輻射場攝影術,又稱為「基利安攝影術」,被廣泛應用於各類生物發光的研究。39。 另外,據瑞典針灸學會會長G. Fish(1973年)報導,他與美國加州大學C. Ledergerber教授等合作,對中醫的「氣血」進行了初步研究,發現氣血的存在及變化情況也可以通過「基利安攝影術」表現出來。

國際醫學界目前已廣泛開展了對東方醫學,特別是針灸和經絡的研究與臨床應用,其療效和行醫的合法性已為日本、美國、歐洲等國衛生管理機構所確認並資助開展研究。近十年來,每年都有一至二次研討針灸與經絡的大型國際會議召開。

1999年5月新加坡一家報紙,以「揭開經絡物質基礎之謎,中國專家發現人體可能存在生物光子系統」為題報導,上海復旦大學、第二軍醫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等單位聯合組成的多學科課題組,在許多相關成果的基礎上,經過近三年的研究,取得了三項有關經絡物質基礎和功能的重大發現。首次以現代科學理論和實驗手段,證明了經絡穴位的形態位置是以結締組織為基礎,處於一個由連帶其中的血管、神經叢和淋巴管等交織而成的複雜體系之中,並形成某種具有綜合的複雜生理功能的生理結構。初步發現與穴位位置相對應的深層結締組織結構中,富集有鈣、磷、鉀、鐵、鋅、錳、鉻等元素,尤其是鈣的含量要比非穴位的其它組織(骨骼除外)高數十倍至上百倍,而鈣離子是重要的信使物質,在人體各種生理活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最後還初步發現結締組織中呈液晶態結構的膠原纖維具有一個高效率傳輸紅外光的特徵波段,這預示,人體內部可能存在著一個生物光子系統,在生命信息、能量的傳輸交換等生理活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可見,中醫理論並非虛無縹緲的,經絡是客觀存在的,並有其科學事實依據。氣功、中醫、人體科學是相通的。通過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它們進行研究表明,氣功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用現代科學知識解釋的,只是有些現象暫時還不能解釋,還需要深入研究。

4 精神物質一性論

4.1 精神與物質是一性的

《轉法輪》在第一講「煉功為什麼不長功」一節還指出:「在我們思想界歷來就存在著物質是第一性的,還是精神是第一性的問題,老在議論、爭論這個問題。其實我告訴大家,物質和精神是一性的。」

既然我們已經認識到宇宙根本上是由能量構成的,這就啟示我們要從宇宙的能量本質出發,去認識物質和精神的關係問題。我們知道整個宇宙由有形的宇宙及無形宇宙共同組成,無形宇宙包括黑洞、隱型伴星、暗物質等。事實上無形宇宙就是一種隱型能量場,整個宇宙是由場組成的。場是基本的物理實際存在。愛因斯坦對宇宙中無形場學說是肯定的。他認為場才是遍及宇宙的基本物理存在,而粒子只是場在局部地區的凝結和在我們這時空的物質外殼,是無形場的一種能量的聚合體。

其實精神也是一種場,也是一種物質存在,只是它不以有形的方式顯現出來,而是以一種能量場的方式存在。例如現代醫學發現人腦的思維是一種電磁波,表現為腦電波。美國生理學家厄蘭格和加塞因為發現腦神經細胞的電特性而獲得1944年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他們認為,人腦的思維活動是一種能量存在形式,表現在我們這個空間就是一種電磁波。可見,精神在我們這個空間是一種能量場,現代物理學認為場就是能量的存在形式,而能量就是物質,所以精神也是物質的。精神和物質最後都歸於物質存在,都歸結於、統一於能量這個宇宙的本質,也就是說精神與物質是一性的。

精神物質一性論為我們認識自然界、認識宇宙提供了正確的理論指導。傳統宇宙觀認為現在的宇宙是由許多無生命的物質組成的集合,所有物質都是由更小的、分散的、不具備記憶、意識和目的性的無生命的東西構成的,這些物質之間是純粹的機械關係,好像機械的各個零件一樣。一切事物的運動完全是由目前所發現的物理化學規律所控制的,被嚴格限定在一定的時空範圍之內。可事實果真如此嗎?

讓我們把目光轉向周圍神奇的自然界。

1966年美國測謊儀專家克裡夫・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 )把測謊儀的兩個電極連接到一株牛舌蘭的葉子上,在他往牛舌蘭的根部澆水後,他奇怪地發現測謊儀電流計的波形記錄儀的記錄筆畫出了類似人在高興時的感情衝動的曲線。當他心想用火燒一下牛舌蘭的葉子是什麼反應,還沒等他行動,記錄筆瞬間畫出了類似人在恐懼時的曲線。後來巴克斯特和他的同事們對25種不同的植物,包括萵苣、蔥、橘子、香蕉等,進行了類似試驗,所得的結果相同 。過去我們一向認為植物沒有意識,它們怎麼會有思維、有感情呢?

巴克斯特還對人體的體細胞進行了實驗研究。發現人的體細胞不僅會隨人的感情變化做出反應,而且在離開主體之後仍然會有反應。在一次實驗中,他在聖地亞哥從同事Brian O'Leary身上取了一些白細胞,然後讓O'Leary從聖地亞哥飛到亞利桑那州的費尼克斯,O'Leary把所有惹他生氣的事都記下來了,還記下了每件事發生的時間。事實表明,盡避體細胞和主體有距離,但仍保持著呼應。來自費尼克斯的信號很強,距離並沒有影響體細胞對主體的情況做出反應。用鉛或其他材料阻擋那個信號,但根本擋不住。個體細胞是怎麼知道人體整體的信息的呢 ?

還有的科學家做了扁蟲實驗 。他們在小魚缸裡放了15條扁蟲,上面吊著一盞電燈,準備向裡面的蟲放電。燈亮了兩秒就放電,扁蟲很快產生反應。實驗者用剪刀把扁蟲剪成兩截,頭尾分開放在不同的魚缸裡。他們發現,不管是從頭還是從尾長出來的扁蟲,都記得放電過程。這個扁蟲實驗告訴我們,「創傷」是記錄在神經系統的細胞中,或者說不僅僅在大腦中(大腦只在頭部),而是在所有細胞的DNA分子中。DNA分子是如何獲取記憶的呢?

生活在森林地表的一種黏菌表現出一些很有意思的能力。這種生物是一種變形蟲,不怎麼會移動,非常小,通過細胞分裂幾個小時繁殖一次。當它們找到食物以後,大約50萬個這樣的單細胞就會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象蛞蝓(俗稱鼻涕蟲)一樣的有機體。細胞各自承擔起不同的肌肉和器官的工作。這個由個體分工合作的「混合物體」就爬出去覓食了。它(它們)可以幾個星期保持這個狀態,找到合適的地點後,這個蟲就像蘑菇一樣一端落地,噴出孢子來,發育成小變形蟲[42]。這些細胞是怎麼知道要結合在一起去尋找食物的呢?它們之間是通過什麼方式進行信息交流的呢?

此外,根據1989年美國科羅拉多州波爾德市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所做的鈹原子輻射實驗表明,人腦的活動會對亞原子微粒等量子系統的運動產生直接影響[10]。非生命體怎麼能與生命體的思想進行溝通呢?

在量子水平上或亞原子範圍內,粒子的特性是難以預測的。舉個最著名的例子,假定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一個小時。半衰期就是在這段時間內樣品中一半的原子會衰變,另一半不會。但是如果考慮單個原子呢?那麼在一個小時當中,它衰變的可能性是50%。那麼它倒底是衰變還是不衰變呢?但不管怎樣,粒子是否衰變是確定的,粒子是如何確定是否衰變的呢?

丹尼爾・科什蘭和他的同事們提供了細胞具有「記憶」和「決策」的萌芽狀態的憑證。更進一步,有理由相信DNA和RNA 大分子不是被動的存在,而是主動的有機體,可以主動地改變其組成部分。比如,人體內每一個細胞中的DNA分子,除了包含遺傳信息外,還知道自己該長成人體什麼部位的、具備什麼功能的細胞。那麼單個DNA分子是如何知道自己在人體中的位置的呢?

經典生物遺傳學破譯了生命遺傳信息的密碼。遺傳信息是以基本粒子為單位組成的非周期性晶體,遺傳顆粒類似於莫爾斯電碼中的符號「―」、「・」等,DNA分子的不同排列順序表達不同的信息。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指出,原子和分子的微觀世界裡存在著「波動」,即微觀粒子的行為是有多種可能性的。根據M. 德爾勃留克模型,基因是極小的,按理說也應該存在著「波動」,但是我們看到的卻是極小的基因在數百年乃至更長時間很少、甚至幾乎沒有「波動」,並能準確無誤地複製,從而傳給子孫。基因是如何選擇微觀粒子的行為,使之能準確無誤地傳遞信息的呢?要搞清這些問題,我們認為要建立一種新的自然、宇宙觀。

4.2 精神物質一性論的啟示――「生命宇宙觀」假說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人類對自然、對宇宙認識的過程。

中國在春秋戰國末期,初步形成了以道為核心,以太極、氣陰陽、五行、八卦等諸多學說為線索,以道家、儒家的自然哲學為支柱的獨具特色的自然哲學體系。東方自然觀的核心是有機論,其主要特徵是有機整體性、多元邏輯思維、滲透性的思維進程和內省的類比方法。它主張「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認為人只有順應自然、維護自然,才能達到與自然的和諧。經過對大量經驗事實的反覆觀察和分析比較,古人提出了「感應論」,認為自然界許多事物的運動變化都是由相互感應引起的,這種思想對中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人對時空也有相當精闢的論述,渾天說、天外天時空說等觀點。

到了16、17世紀,隨著伽利略、牛頓等人創立的經典力學獲得巨大成功,機械論的自然宇宙觀統治人類思想達200年之久。這種自然觀具有以下特點:首先是靜止性。機械自然觀把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看作是一種靜止不變的「機械圖紙」,如果說有變化,也不過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化。它試圖用「力」去解釋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其次是孤立性。機械自然觀把自然界的事物與過程孤立起來,撇開廣泛的聯繫去孤立地考察事物。再次是片面性。由於受分門別類的實證研究方法的影響,科學家局限在非常狹窄的專業範圍,成為分工的奴隸。

人類的自然觀、宇宙觀是隨著人類對自然界探索的深入、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由於20世紀現代宇宙學、天文學的進展,人類對宇宙空間的觀測範圍已經深入到星系和星系團內部,可以觀測100億光年的宇宙時空區域。宇宙中發現除了各種普通的化學元素、基本粒子等實物形態存在的物質外,還有一種新的呈連續形態的、不以實物形態存在的「場」物質,如電磁場、引力場、核力場等。60年代觀測到的3K微波背景輻射就是充滿整個可觀測宇宙的一種場物質 。也就是說「場」也是一種特殊的物質。量子力學的發展使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更進了一步,海森堡於1927年提出了著名的「測不準原理」和「測不準關係式」,揭示了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和測量者對被測物的影響,事實上也揭示了意識對物質的影響、主觀對客觀的影響。巴克斯特發現植物具有思維活動特性,以及人們對氣功、特異功能及人體科學、超自然現象的研究,使我們認識到意識對物質作用方式的複雜性,我們對生命體意識的認識離客觀真理還相差很遠。

根據物質精神一性論,我們認為精神與物質是統一的,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有其精神層面的存在,精神是一種能量場,也是一種物質。物質、精神最後都歸結於宇宙的本質──能量,從能量本質看,精神、物質是一性的。能量場才是遍及宇宙的基本物理存在,而我們看到的物質空間中的物體只是場在局部地區的凝結,從而在我們這個空間體現出來的物質外殼。這和愛因斯坦的宇宙場學說也是吻合的。自牛頓時代以來,人們把自然界分為無生命的物理世界和生命世界,兩者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現在我們從精神物質一性的角度看,這種鴻溝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我們認為一切物質都具有精神的一面,都具有生命屬性,都是生命體。生命體就是能量體系的表現及存在形式。一個能量體系與其外界的能量體系存在著能量的轉化、轉移及交換,因此表現出此能量體系的產生、發展、消亡,對外界擾動及刺激的反應、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等生命現象。任何一個由不同能級的能量構成的體系都是一個生命,大的能量體系構成大的生命,而其中組成大體系的無數子能量體系也是無數的小生命體。小生命體具有其一定的獨立性,但同時又因為它是大生命體的組成部分,所以又都必須受到大生命體特性的制約。每一個生命體都處於一種動態的、縱向和橫向的廣泛聯繫之中。從縱向看,因為物質是由一層一層微觀物質構成,所以每一個生命體都具有對應於更微觀層面空間的存在形式。從橫向看,因為每一個生命體是更大的生命體系中的一份子,所以它又和同層次、同層面的生命體發生著相互之間廣泛的聯繫。

從本質上說,宇宙是一個由從高到低不同能級的能量構成的複雜的、有機的、龐大能量體系,能量體系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轉化構成了無邊宇宙生機勃勃的總體演化過程。宇宙既具有物質性又有精神性,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是活的、比人體更高級、更複雜的生命有機體。它由一層一層的、嵌套式的、無數子能量體系,即小生命體組成。這些小生命體處於縱向和橫向的、普遍的、動態的聯繫中。因為宇宙萬物在不同層面空間上發生著普遍聯繫,所以宇宙中的一切變化都會在一個成員的空間範圍內引起反映,每一成員都包含著一定宇宙範圍的全部信息。我們可以把宇宙的總體演化規律視為這個大生命的智慧、精神特性,它在不同的物質層次、能量體系中的不同體現。宇宙規律、特性貫穿到、帶動著宇宙中每一個生命體,這使不同層次的物質生命系統暗含著某種相似性。例如原子內部的秩序與行星體系的秩序十分相似,維妙維肖。生物細胞中的DNA是雙螺旋結構,我們在其它地方也發現了這種螺旋結構:如葉子在枝幹上的排列、向日葵的中心、羊的犄角、貝殼、甚至星系等。

人體是宇宙這個大能量體系中的子能量系統,是宇宙這個大生命體上的一個細胞。人作為一個生命體具有獨立性,同時必須受宇宙規律、特性的制約。人與外界生命體都是無邊宇宙的有機組成部分,不是對立的、分割開的關係,而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和諧共生的。

我們稱這種新的自然觀、宇宙觀為「生命宇宙觀」。這種「生命宇宙觀」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精神也是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繫的,動態變化的,宇宙是多層面時空構成的,其本質為能量,外在表現形式即生命。這種自然觀強調宇宙的複雜性、有機性、多樣性、整體性、系統性、生命性,在人與宇宙、思維與存在、物質與意識上反對把兩者割裂開來的、機械式的二元論。其實這一自然宇宙觀思想是東方宇宙觀的螺旋式復歸。中國古代「天人合一」觀、道家「人體是一個小宇宙」的學說、古希臘安培多克勒的「種子論」、西方的」「建設性的後現代主義 」都與這種「生命宇宙觀」有相通之處。因此萬事萬物的產生、發展和消亡顯得更加深奧、龐雜,它由整個宇宙所有層面的空間的因素決定。現代物理學也講,要探索可觀測宇宙的原因,必須設想在它背後有一個總宇宙。一顆微粒不亞於一個世界的複雜玄妙,反過來,透過一粒沙、一滴水,或許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宇宙。

4.3「生命宇宙觀」對自然界的解釋

「生命宇宙觀」可以用來回答上面提到的問題。宇宙萬物皆為物質,精神也是物質,物質精神是統一於能量的,而能量的表現形式就是生命。牛舌蘭、人體體細胞、扁蟲、黏菌、亞原子微粒、DNA分子都是物質,它們都有其精神屬性,都是生命,都是有意識存在的。生命是有智慧的,有思維的,都有維持其生命存在形式的傾向,但又都有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生命體處於縱向和橫向的普遍聯繫中,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又必須符合、反映更大的生命體系的特性。不同能量體系之間的不同層次的能量的轉化、轉移、交換,表現為生命體之間的信息傳遞、溝通。

用這種「生命宇宙觀」還可以解釋很多其它現象。比如:幾何中的圓周率p在描述亞原子粒子、光和其他物理量的方程中又出現了,而這些物理量與圓並無明顯關係。科學家們還發現如果自然界中的常數,那些不變的數,比如,引力強度、電子帶電量、質子的質量,這些數如果稍有不同,原子就不會聚在一起,恆星也不會燃燒,生命也就根本不會出現了 。另外,如果按照傳統科學的觀點,自然界的演化應該有多種演化方向的。可是科學家們卻發現自然界似乎總是以一種最優的方式、途徑演化。

又如人體的精妙結構常常令生物學家讚嘆不已,自然界各種生物雖豐富多采、各不相同,但在結構、功能上卻都能與自然界配合得天衣無縫。從種子和豆莢的奇妙設計上我們也可以知道一些情況。果實和種子設計成非常誘人的樣子,這樣鳥和其他動物就會去吃,既而將種子帶到各處。薊和蒲公英給種子做好降落傘,讓它飛到空中。槭樹的種子是旋轉的,象直升飛機。還有能夠漂浮的,如椰子。也有其他的,如紫藤,用驚人的力量把種子彈出去。蘭科植物中,有一種蘭花叫杓蘭。不僅花的形狀特別,而且讓昆蟲傳粉的方式也非常絕妙。杓蘭把蜜蜂困在花中,等受粉之後才從一個特殊的出口把它放走。還有一種蘭花,模仿雌性昆蟲的形態,同時它還散發出一種難以抵禦的氣味,吸引雄性昆蟲前來交配,實際上是來給它傳粉。時間算得非常準,開花期正好是雄性昆蟲孵化出來之後。

在熱物理學中有一種馬拉高尼效應 (Marangoni Effect)當一種液體的液膜當受外界擾動(如溫度、濃度)而使液膜局部變薄時,它會在表面張力梯度的作用下形成馬拉高尼流,使液體沿最佳路線流回薄液面,進行「修復」。

宇宙為什麼是如此完美?假如宇宙是一個生命有機體,那麼所有這一切都可以解釋。我們這個物質空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宇宙這個生命有機體的組成部分,在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背後存在著生命推動力,都是宇宙智慧的物化表現。宇宙中的一切演化規律、精妙構造都是宇宙的智慧、精神特性在我們這個空間的體現。

舉個例子,旋風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氣旋,它是一種能量體系,也是生命。旋風形成的「倒錐」的形狀向前推移,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與外界發生物質及能量交換(物質也是能量的一種存在形式)。旋風在遇到一些小的阻攔時,可以分裂形成多個旋風倒錐,然後,由於與外界的物質、能量交換使之變大、變劇烈或衰弱、消失,這就體現出生命體的生長、發育的特點。由於倒錐經歷的地帶、環境不同,子倒錐與母倒錐有相同性,又存在差異,這類似於我們認識的遺傳、變異特徵。旋風對外界的刺激、擾動的反應也比較明顯,總能作出向最有利於其能量狀態維持的方向發展,其行進方向是用現代最先進的計算機都難以模擬出來,但都是最優的方向,即表現出盡力維持自己能量存在形式的傾向。

水下氣泡的生成、發展、到消失的過程也表現出生命體的特徵,例如,氣泡上升就是它的生長發育,氣泡分裂即它的自身繁殖、不同子氣泡在不同環境中的形狀特性相似,類似於遺傳;但不完全相同,類似於變異。外界應激則表現在對外界壓力、溫度擾動的反應上。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果在發育著的青蛙胚胎的早期切下其肢體的雛形,使其細胞排列次序改變,然後隨意把它放回原處,一條正常的青蛙腿還會發育出來。即位於某一位置的細胞並非註定要成為某一部分,任何細胞都可以依據其整體環境而成為相應器官的一部分。胚胎的各組成部分的形成似乎是由它們在胚胎髮育的關鍵時刻的空間關係所決定的45。

類似的,冬天把柳樹的樹枝枝叉全部鋸掉,只剩下根部,到春天時,原來的根部細胞未必註定只能成為根部細胞,它們會分化,生長成柳樹的各部分,如樹幹、樹冠、枝葉等。又如全息照相(Holography)利用光的干涉、衍射原理,將光的振幅、相位以光的干涉條紋的形式記錄下來,並在一定的條件下使其再現,從而形成逼真的立體圖像。全息照片的每一小部分都記錄著物體所有點的信息,所以每一個小片中都能顯示出整體畫面 。這些事實告訴我們,整體的信息包含於部分之中。

事實上,宇宙萬物在不同層面空間上存在著普遍聯繫,所以宇宙中的一切變化都會在一個子空間範圍內存在一「投影」,這一投影包含著一定宇宙範圍的全部信息。宇宙的整體信息以某種映射關係包含於它的每一部分之中,從某種程度上也就是說所有其它部分以某種方式包含於每一部分之中。這樣部分就可以展開為整體,可以獲得整體的信息。

5 科學發展史的啟示

5.1 西方實證科學的質疑與出路

科學(Science)一詞來源於拉丁文「Scientia」,原意是「學問」的意思。一般認為:科學是正確反映自然、社會與思維的本質和規律的系統知識。科學沒有終極真理,它隨時準備接受新的事實的檢驗,並伴隨著客觀事物和人們認識能力的發展而發展。

現代科學是西方實證式思維模式的產物。從牛頓時代起,實證科學就發出一個清楚的信息:世界是有規則的,基本上是數學規則,是人類能夠了解的規則。人們創造出抽象的數學基本上是通過想像。但數學神奇地變得確實可以描述這個世界。經典力學的奠基人伽利略有句名言:「自然這本書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一切事物似乎都可以被數位化或用數字來代替,然後將數字按特定的公式加以演示,結果誤差越小,就越正確。這事實上是一種「數學型思維」。

與此相適應的科學方法就是分析還原的方法(Analytical and Reductive Method)。其根本特徵就是要把複雜的事物、複雜的關係,還原為簡單的事物要素和簡單的關係,把物質的高級運動形式歸結為低級運動形式,然後對各個簡單要素分別加以考察和研究,抽象化為數字,然後利用公式推演得出結論,用簡單要素的規律代替複雜體系的規律,用低級運動形式的規律代替高級運動形式的規律17。比如18世紀法國哲學家拉美特利把一切運動都簡單歸為機械運動,得出「人是機器」的結論17。又如拉普拉斯曾斷言,只要知道構成宇宙的每個質點在某一瞬間的位置和速度,又知道了動力學方程,就可以決定宇宙過去和未來的精確情況。

規律或定律觀念是西方實證科學和哲學的基本信念。這種觀念的本質就是亨普爾概括的「演繹―規律論」解釋模型,根據這一模型,科學的本質就是發現現象背後不變的聯繫,並把它們建立成規律體系。如果要對一個事件的發生做出科學的解釋,就必須將這一事件歸併到已經發現的一條或幾條定律之下;否則,這一事件就是不可解釋的。「演繹―規律論」解釋模型把規律看作是科學最本質的東西。那麼什麼是規律呢?一般人們認為一個陳述如果滿足如下條件就是一個規律或定律:1) 普遍性標準,即該陳述必須包含普遍限定詞,不涉及任何具體的個體、時間和空間;2) 可檢驗性標準,即該陳述必須具有經驗內容,並已得到確證;3) 連貫性標準,即該陳述必須能夠整合到一個更大的理論體系之內,或者說,它必須從屬於一個更大的理論,因而有理論上的根據和保證。

實證科學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強大的社會力量,在很多領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別是近代工業產業革命,信息產業革命把西方科學技術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上天入地,騰空泛海,生光化電,無所不及。一直發展到核能開發、宇宙衛星、通信計算機等等,全世界人民無不蒙其所利。但是當我們陶醉在實證科學給人類帶來的物質享受的同時,我們有沒有反思一下,實證科學難道真的那麼完善、那麼成功、無所不能嗎?實證科學真的「科學」嗎?

首先,從實證科學的規律概念上看,必須滿足「連貫性」標準的才是規律,才是實證科學研究的對像。這個定義本身具有很大的封閉性。即只有這個理論、觀點符合舊理論的才是科學規律,不符合的就不是規律,不是科學。這種封閉性已經成為實證科學自身發展的枷鎖,容易使人固步自封,盲目排斥新的理論、新發現。

其次,從實證科學的科學方法上看,還原分析的方法很容易導致一個習慣,即把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看成是孤立的、靜止的、僵化的、片面化的對像,忽視事物的複雜性、有機性、整體性,忽視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普遍聯繫。比如,現在實證科學的分工越來越細,「隔行如隔山」,一個人的知識視野越來越狹隘,觀念也容易變得僵化,這些都是還原分析的方法的必然後果。

演繹法(Deductive Method)是實證科學的兩個重要方法之一,即從一般的知識出發,推演出特殊的個別性的知識。高斯算出穀神星軌道、麥克斯韋預言電磁波、狄拉克預言正電子都是演繹法的成功例子。但是演繹法具有很大的缺陷。首先它不能為自己準備好作為出發點的一般原則,不能保證演繹的基礎――一般知識是正確的,它無法判斷演繹前提的正確性。其次,即使演繹的前提是正確的,演繹本身只能揭示共性和個性的統一,不能進一步揭示共性與個性的對立,不能揭示個性的豐富多采的屬性。

實證科學的另一重要方法是歸納法(Inductive Method),是指從個別的、特殊的知識概括出一般性知識的方法。歸納法的本身也存在很大缺陷。首先,歸納是從觀察和實驗中搜集大量材料開始的,搜集材料不能盲目進行,必須有某種理論原則作指導,這種理論就成了歸納的前提之一,而此前提也不能保證是正確的。其次,用歸納法得到的結論並不是充分可靠的,因為單純的歸納不能完全避免片面性和表面性。而且歸納的結果是或然的,人們總是難以窮極所有的個體對像,一旦出現一個反例,歸納的結論就被否定。

實證科學還特別注重數學模型。然而現有的數學知識是極其有限的,數學工具本身也是很不完善的。比如,實際工程應用中涉及的種種問題,一般都是非線性問題居多,其邊界條件是極其複雜的。工程中如果全部考慮各種因素列出數學模型,則模型往往是幾乎不可能求解的。所以,必須作出很多假設,忽略很多因素。因此工程中求出的解,誤差達百分之十、甚至幾十,並不少見。可見實證科學只能大概其描述部分宇宙,是不完善的。

實證科學方法還有一個特點,即特別偏愛實驗室實驗。認為只有經過實驗室實驗反覆檢驗的才可能是正確的。這當然在一定範圍內是對的,但是問題是,本來宇宙中萬事萬物都是在不同空間普遍聯繫著的,把萬物從根本上與外界環境隔離放到實驗室中,能反映事物的本來聯繫嗎?任何事物都是動態的、關聯的,在不同的時空中具有不同的演化邊界條件。每一次實驗的重複都能保證在各個空間層面上都具有相同的初始條件及邊界條件嗎?宇宙是一個具有自身生命特性的龐大能量體系,人類的力量能控制自然力按照自己的意志發展嗎?

再次,從實證科學的哲學基礎上看,西方實證科學是建立在一種從片面的基點上發展起來的,它起源於對人與世界、人與宇宙、物質與意識、主觀和客觀、心與物的根本上錯誤的看法,是在物質與精神二元對立的哲學世界觀指導下形成的方法論。這種世界觀首先把一個完整的世界劃分為兩個獨立的範疇:物質與精神,由此而建立的自然觀把人和自然、人和世界、心與物機械地分割開,對立起來。自然的神秘光環逐漸隱去,此即所謂「世界的祛魅」(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

這意味著否認自然具有任何主體性、經驗和感覺、特性。自然被剝奪了其豐富的屬性,成為空洞的實在,被看作一架龐大的機器。它毫無生氣、死氣沉沉的。它是僵死的、馴服的,而不是有生命力的、有其精神特性的。宇宙間的目的、價值、理想都不重要,不存在規範甚至真理。人可以凌駕於自然之上,有權為了自己的利益去掌握控制、任意支配、掠奪自然,甚至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地塑造自然,這就是這種「祛魅」的自然觀帶來的「人類中心主義」。人這一萬物之靈被從生育滋養他的宇宙母體中排斥出去。宇宙成了獨立於心智,不包括人在內,與人毫不相干的客體,只是外部事物的堆砌;人成了站在宇宙之外,不受它影響的觀察者,被迫只能在這種外在的關係中認識宇宙。

這種建立在片面、割裂的二元論基點上的實證科學給人類認識自然、人類自身的發展造成了很大束縛。

首先,這種實證科學探索不了宇宙中紛繁複雜的精神世界,研究不了另外的空間,解釋不了許許多多的超自然現象,掩蓋了宇宙的真相。實證科學把精神活動簡單地看作物理、化學變化。D. M. 阿姆斯特朗說道,我們有「全面的科學根據認為人只是一個物理機械裝置」,「事實上,精神狀態只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物理狀態罷了」。因而我們應該能夠從純物理-化學角度對人作出一個全面的解釋45。創造性的思想被認為是一台腦計算機隨機運算的結果。這事實上是一種形上學的機械論。我們現在的這種實證科學對精神、意識的理解是極其膚淺的,揭示精神現象的本質仿佛不在科學的視野之內,那似乎完全是宗教神學、文學藝術的事情,科學並不為此巨大缺陷而不安。

事實上物質和精神是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根本就分不開,失去了一方,另一方和整個事物就不復存在。比如,人體若離開了他的脾氣、秉性、意識、精神活動,就不再是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而成了一塊死肉。任何物質都有其精神屬性,都是生命,都有靈性。例如,任何物質沒有反映的特性都不可想像,而反映特性可看作意識的前期形態。精神也是一種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與精神最後都統一於生命,而生命最後都統一於能量,宇宙的本質就是能量。如果人們硬把物質與精神分離,去研究物質或精神,那就無異於緣木求魚,永遠無法解釋精神和物質現象的本質,無法探索另外的時空,無法探知宇宙的真相。其實,超自然現象在我們周圍大量地存在存在著,如人體特異功能、氣功、UFO、自然界的特異現象等,它們幾乎已經成為精神物質一性的辯白,永遠蔑視所謂嚴格的實證科學分析。如果我們能重新審視一下自己,改變一下僵化的觀念,或許人類的科學會有一個飛躍。

其次,這種實證科學導致的心與物的分離必然帶來人與自然、宇宙的分離。人原本內在地包含在宇宙當中,和宇宙在各個空間裡發生著息息相通的血脈聯繫,人和宇宙應該是和諧共生的。人與自然、與宇宙的分離導致這種和諧的關係不復存在,人類不是與自然和諧共存,協調發展,而是追求所謂的「征服自然」,企圖「支配」自然。人們不把地球「母親」,這個養育人類的蔚藍色星球,當成生命,毫無節制地攫取地球的資源,濫用現代科技,導致當今世界的異化。結果是人反而被自然「支配」,各種問題層出不窮: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破壞、臭氧層破壞、自然資源匱乏、人口爆炸,各種自然災害頻繁,我們的地球正在呻吟!

最後,實證科學不僅導致世界的異化,還導致人類的異化。由於精神物質的二元論,人類把自己從滋養他的宇宙中割離開,自然被看作不具有任何主體性、經驗、精神特性等豐富屬性的,毫無生命力的、死的、至多複雜一點的大機器,宇宙間不存在目的、價值、理想、道德、規範,甚至真理。但事實上,人終究只是無邊宇宙中的一分子,人類必須受到宇宙特性的制約,必須服從宇宙的規律。道德不是人規定出來的,它是宇宙精神特性的體現。只有符合宇宙特性、規律,人類才能生存,不符合宇宙特性、宇宙的規律,人類就會面臨生存、發展的種種問題,甚至困難、危機。西方實證科學導致的人類精神文明的破壞或許是實證科學最不完善、最可怕的地方,它可能是當今世界一切問題的根源!

綜上所述,我們已經看到了實證科學中存在的問題。現代西方實證科學是建立在一個片面、不完善的哲學基點上發展起來的,實證科學的理論基礎、定義、方法限定了其本身的發展,使實證科學成為一種封閉的、片面的科學。實證科學發展至今,人們把它權威化,宗教化了,似乎只有實證科學是正確的,其他形式的科學都是無效的、徒勞的,甚至是反動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實證科學事實上已經開始宗教化了。

當今有些所謂的科學家把實證科學作為自己的信仰,把科學沒認識到的,自己沒認識到的東西一概地排斥,閉著眼睛本能地反對。一看到、聽到與某些科學理論不符的、或與自己觀念不符合的事實,就立刻以反科學、偽科學批判一番,甚至動輒扣上「迷信」的大帽子,實質上阻礙了科學的發展。與其說他們維護的科學的真理,倒不如說他們維護的是自己的固有觀念、自己的權威。

已故考古學家胡安・阿曼塔在墨西哥的普瑞吾拉城挖掘時,從一個史前動物的頜骨中發現了一塊殘破的鐵矛的矛頭,經考證有26萬年了。權威人士認為這些人造工具不可能有那麼古老,說他騙人。他們不僅懷疑他的名譽,還不讓他再去現場,也不讓他繼續從事自己的專業。他們甚至拿著槍去現場,還逼著工人們簽名,污衊那是工人們埋在土裡的。但六十個人中,只有三個人簽了假的認罪書1。1997年2月27日《中華文粹》報導,美國考古學家Virginia Sicen-Melntyre發現了許多25萬年前的人造工具,她如實匯報結果。由於這與當時占統治地位的理論有很大衝突,她被勒令停止繼續研究,考古場地也被迫關閉,Virginia也從此失去她心愛的工作。

接受科學教育的人一般都聽不到、接觸不到和主流科學不符合的東西。一方面,在科學上,如果這個證據不符合已經被接受的觀念,就會除掉它,課堂裡不講,不討論。另一方面,要發表文章,你必須得隸屬於某個大學或科研機構,否則科技刊物不會接受你的文章。你的資料如果引起爭議,這些科研機構就不會接受你,因為他們可能因此而遭到校友的非議,或影響聲譽。西方實證科學曾經為戰勝了宗教而引以為榮,如今它自己也幾乎步入了宗教化的境地,這豈不十分可悲嗎?

現在人類開始意識到西方實證科學給人類帶來的空前的深刻危機。

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即布蘭德特蘭委員會)在一份題為《我們的共同未來》(Our Common Future)的報告中,著眼於全球社會,將環境、生態、和發展經濟問題整合到一起,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口號,在全世界激起強烈反響。

西方社會很多真誠而勇敢的科學家本著對生命的終極關懷,開始了對人類前途的深入思考。建設性後現代主義是許多思潮中的一種。以格裡芬、羅蒂、霍伊等人為主要倡導者的建設性後現代主義認為,極端的實證論立場根本不能描述和解釋宇宙中的真相,他們提出,「宇宙的基本構成顯示出兩種根本不同的性質――物質能量的性質和心-精神的性質」。建設性後現代主義不同於激進的否定性後現代主義,前者更強調對新事物的重建,而後者側重對舊事物的摧毀;前者側重於世界觀,後者側重於方法論。建設性後現代主義提出後現代的整體有機論,要把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生命重新納入到自然中來,使人們擺脫「機械的、科學化的、二元論的、家長式的、人類中心論的、窮兵黷武式的、還原的世界」。科布教授明確指出,由於機械唯物論的、二元論的現代思維方式「極大地束縛了現代社會」,因此,使人類擺脫它們的束縛是他「最強烈的呼聲」!

由以上分析可見,西方實證科學存在很不完善的地方,它的哲學基點以及自身的封閉性、片面性、還原性成為了它自身發展的嚴重束縛。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下去,必將走向終結。一個真正的科學應該帶給人類真理、幸福、詳和、安寧,然而西方實證科學卻把人類帶入到重重危機中。要真正認識宇宙的真相,真正解決人類社會的種種問題,探索各種超自然現象,解開氣功、人體、思維、宇宙、時空之謎, 我們必須建立一種全新的、以正確的宇宙觀為基礎的科學,這是氣功及人體科學給我們的啟示。

5.2 科學革命的前夜

《轉法輪》在「論語」中指出:「有些人甚至不敢正視,不敢觸及,不敢承認客觀存在現象的事實,是因為這些人太保守,不願改變傳統的觀念去思維。」「現在人類科學的指導思想對於它的發展研究,只能局限在物質世界之內,當一種事物被認識了才去研究它,走這樣一條路。而在我們這個空間中摸不著看不到的,但客觀上存在的,而又能反映到我們的這物質空間來的現象,實實在在的表現,卻不敢去觸及,視為不明現象。固執的人硬是無根據而找理由說成是自然現象,另有用意的人違心地一概扣上迷信的大帽子,少於追求的人以科學不發達而避之。如果人類能重新認識一下自己和宇宙,改變一下僵化了的觀念,人類就會有一個飛躍。」

面對宇宙的種種謎題,世界的全球性資源、環境危機,人類社會的種種痼疾,我們不得不冷靜下來思考一下自己的未來。當今實證科學所遇到的種種問題是挑戰也是機遇,或許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場科學革命的前夜。

西方科學哲學代表人物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科學的發展模式 :前科學®常規科學(形成範式Paradium)®反常®危機®科學革命(新範式戰勝舊範式)®新常規科學®前科學…… 縱觀人類科學發展史,任何一門科學誕生之初到成熟階段都有一個萌芽期(原始科學階段),稱為前科學階段。前科學不斷發展為常規科學階段,科學家不斷完善現有的科學體系、範式。反常即新事物新發現用現有範式難以解釋。這個時期的特點是現象的反常性和科學概念上的不確定性,沒有公認的理論,新的理論引起爭議,甚至遭到攻擊、反對。當大量反常現象出現時就形成危機,人們對現有範式發生懷疑,科學共同體開始分化。最後具有批判精神的科學家衝破舊理論建立新理論、新範式。

拉卡托斯創立了科學發展的「科學綱領模式」。認為任何科學理論體系都是由相互聯繫的「硬核」、「保護帶」、和「啟示法」所組成。硬核是科學研究綱領的核心部分,包括基本假設、基本原理。這個硬核是堅韌的,是不容反駁和否定的。「保護帶」是綱領的可反駁的外圍彈性地帶、保護硬核免遭反駁而提出的輔助性假說。「啟示法」是形成綱領的方法論,包括反面的禁止性規定,禁止科學家把矛頭指向硬核,還包括鼓勵科學家修改「保護帶」,使之更好地保護「硬核」。當新現象新理論與「硬核」發生衝突時,「保護帶」啟動,開始出現反駁、爭議,甚至出現攻擊、盲目排斥新理論等。一旦大量的反常事實出現而「保護帶」解釋不了時,「硬核」將被瓦解,就出現科學革命,新的科學綱領將會代替舊的科學綱領。

近幾十年來,人類的科學理論幾乎沒有根本上的、革命性的發展。雖然電子、計算機、通信技術大大發展,但只是技術應用上的創新。高能物理研究中粒子加速器的功率越來越大,高能加速粒子的速度已經幾乎接近於光速。也就是說要探索比中微子更小的粒子內部結構似乎已經不太可能。

著名物理學家保羅・戴維斯(Paul C. Davies)為這種實證科學描繪了一幅暗淡的前景,他說,人類能否藉助科學而達到絕對知識──終極答案?答案或許是否定的。量子不確定性、哥德爾定理、混沌等為理性知識設置了限度 。1996年美國權威科技雜誌《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資深專業撰稿人約翰・霍根(John Horgan)在走訪數十位各領域的世界性的傑出學者之後,寫出了一本書《科學的終結》,在西方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在這本書中,他宣稱:「科學(尤其是純科學)已經終結,偉大而激動人心的科學發現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既然科學──求真的、純粹的、經驗的科學──已經結束了,還有什麼值得相信的呢?」

科學真的終結了嗎?或許這個問題的答案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實證科學這條科學發展的道路,真正認識到實證科學的不足,敢於面對現代實證科學所無法解釋的客觀現象,敢於突破。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科學沒有永恆的理論,任何一個理論都有它逐漸發展和成功的時期,經過這個時期之後,它很快地衰落。差不多許多重大的科學進步都是由於舊理論遇到了危機,通過努力尋找解決的方法而產生的。人類科學就是這樣在新舊科學體系的較量中不斷向前發展的。

科學發展史告訴我們成功的理論在新一輪循環中往往會成為扼殺新科學的劊子手,成為科學自身發展的障礙。如果不突破傳統觀念形成的思維定勢,人對自然的認識就不可能有發展。有些人寧願相信金科玉律式的教條,也不願意承認親眼所見的科學事實。如果我們跳出舊框框的桎梏,人類可能就會有一個飛躍。

氣功、生命人體科學就是一門嶄新的科學,有些現象是現代實證科學無法解釋的。事實上現代實證科學體系已經出現了反常和危機,現在正處在科學革命的前夜。人們關於氣功科學的爭議就是「硬核保護帶」反對與「硬核」衝突的新理論的具體表現。因此對氣功人體科學的研究可能將導致人類對自然、社會、宇宙、時空、人類自身認識的深刻變革,很可能導致一場偉大的科學革命。

5.3 科學革命中科學家的必備素質

我們知道科學是和科學團體分不開的,而科學團體是由人構成的,因而其它人類團體所具有的成見、妒嫉、歪曲、算計、權術和其它非理性的因素也同樣在科學團體中起作用。科學應該是追求真理的,但是由於科學團體的非理性,科學家有時候未必是是真理的不偏不倚的裁判,有時甚至是相當偏私的參與者。因此,科學團體中科學家的素質對於科學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科學革命中科學家將扮演不同的角色,對科學的發展起著推動或阻礙的作用。那麼作為一個真正的科學家,他應具有什麼素質呢?

首先,他應該是客觀的(Objective),尊重客觀事實的,有正視客觀存在現象的勇氣,不能對客觀存在的事實視而不見,他必須是誠實的。

其次,他的思維應該是開放的(Open-minded),不抱任何成見的,謙虛的。對於知識的吸收,對於客觀事實的接收應該是毫無保留的;而不是過濾的,即符合他的觀念和喜好的就接收,不符合他的個人喜好的就簡單忽視,甚至否定。當已有理論與新的現象出現矛盾衝突,解釋不了時,他應該正視這個事實,研究這個事實,有重新審視現有理論、現有觀念的勇氣,有敢於懷疑自己的舊認識的求真精神,然後去發展、修正以前的理論或者創立新的理論;而不是封閉自己,盲目地抱定固有的舊理論,盲目地以為自己認識的就是真理,不敢正視客觀存在的事實,否定一切不適應自己心理要求的東西,簡單地排斥新生事物,扼殺新理論、新科學。

第三,他應該具有創新精神(Innovative)。敢於且能夠從舊有的僵化的理論框架、舊的固有的觀念中,從人類的思維惰性中跳出來,敢於揚棄,敢於批判、挑戰權威。他應該有發散性、系統性、前瞻性、綜合性的思維,有靈活的科學視角和敏感的科學頭腦。

第四,一個真正的科學家一定是無私的(Selfless),應該具有為科學為真理獻身的精神。當看到新的理論出現的時候,他會非常歡迎,即使這個理論和自己的理論、觀念有衝突。當看到真理的時候,他會非常高興地摧毀自己的權威理論,把科學推向新的前進,而不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維護自己的名譽而扼殺新的科學。一個真正的科學家不會對政治鬥爭感興趣,不會把科學作為政治權力鬥爭的犧牲品。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應該有這樣一種精神境界:他是淡泊名利的,他真正探討的是宇宙的真理,而不是要給自己帶來什麼聲名利益,不是為了給自己撈取政治資本。

科學家的最大敵人是人類的思維惰性,即人類自身具有一種心理自我保護機制,有一種維護自己固有觀念的心理傾向,一旦出現新的思想,他總是用自己的已有知識去解釋,即把新的知識同化於他的已有的思想體系中,若不能同化,他就會本能地排斥、抵制不符合自己觀念的東西。這是人類思維的致命弱點。在人類科學發展史上,由於科學家的固有僵化觀念,僵化的思想,思維的惰性而導致的科學失誤舉不勝舉,我們回顧一下過去或許對我們現在的科學發展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古希臘亞裡士多德被認為是歐洲古代知識的集大成者,但他卻固守自己的「四元素說」,竭力反對德謨克立特的原子論。英國化學家道爾頓創立了科學原子論,卻就此裹足不前,認為原子不可分,是組成物質的「最後質點」。對電磁學、熱力學作出過重大貢獻的英國物理學家威廉・湯姆遜,對19世紀末的自然科學成就沾沾自喜,認為科學的大廈已經建成,以後的科學家只要修修補補就可以了,他對盧瑟福根據對發射性現象的研究而提出的「原子蛻變理論」不屑一顧。創立經典電子學的洛倫茲認為經典物理學已經發展到了「終極」,科學真理已經達到了「絕對真理」,以至於失去了發現「相對論」的良機。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理論假說後,因為思想僵化,不但不敢相信自己的理論,反而把自己提出的理論收回去。與此同時愛因斯坦卻發展了普朗克的量子假說,證實了量子的存在。盧瑟福雖然自己是原子科學的奠基人,可是卻堅持認為「人類永遠也做不到利用原子中的能量」。就連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因為思想成見在晚年犯了錯誤。他在量子力學創立之初,發現了光電效應,提出波粒二象性,作出了傑出貢獻。但從1925年開始,他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竭力反對海森堡的反映波粒二象性的「測不準原理」。許多人認為「這是一個悲劇――因為他從此在孤獨中摸索前進,而我們則失去了一位領袖和旗手」 。

事實上,如果我們不抱任何成見地、用公平的眼光去審視我們周圍的世界,就會發現它完全是曾被根據某種理由否定的或被認為虛偽的東西構成的。今天飛機已經成為人類重要的的交通工具,盡避19世紀下半葉美國著名的天文學家S・紐卡姆(1835~1909年)曾在數學上證明製造比空氣重的飛行器械是不可能的。同樣,在各國權威專家的反對聲中,直升飛機還是誕生了。我們現在利用收音機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電波,行動電話可以打到全球的每個角落,盡避19世紀末德國著名物理學家H・赫爾茲(1857~1894年)曾斷言進行遠距離無線電通訊需要同大陸一樣大的反射器,因而是不可能的。我們的星球上現在有大量的核電站在建造著、使用著,盡避幾十年前包括尼爾斯・鮑亞(1885~1962年)在內的一些高級物理學家還說過,實際利用原子能是完全沒有希望的。現代科學表明全部宇宙的99%都處於等離子體狀態。但直到這一發現之後30年之久還有人在否定等離子體的存在。

這種事例舉不勝舉,正如簫潘霍埃爾(1788~1860年)所說,每個人都把自己視野的終點看作是世界的終點。當然,誰也避免不了要犯錯誤。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作為一個真正的科學家要做的,是如何從前人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儘量地去避免不必要的失誤,儘量地不要犯前人犯過的同樣的錯誤,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當然,用現代已經獲得的知識去責難別人過去的錯誤和誤解,那是很容易的,誰都辦得到。問題是我們自己面對新知識新科學的時候是什麼態度。氣功人體科學目前正處於前科學階段,很多現象還是現代西方實證科學無法探知的,需要全新的思維方式和理論體系。當這些新的現象、新的知識出現的時候,能不能吸取前人的教訓,能不能用一個真正的科學家的要求來對待自己是衡量是否是一個真正嚴肅理性的科學家的十分重要的標準。只有不抱成見,放下固有的觀念和思維模式,我們才會有收穫。相反,有人甚至連真正的氣功、人體科學到底是什麼都不知道,就頑固地、簡單地、缺少理智地排斥它,不去調查研究就盲目下結論,甚至攻擊、侮辱,這決不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所應該具有的態度。

6 結束語

對真理、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人類的永恆夢想,也應該是人類科學的最終目標。科學應該不斷去探索未知,追求宇宙的真理,而決不應該只是為了維護現有科學本身。現代科學不能解釋的未知客觀現象恰好是科學發展的契機和方向,科學就是這樣在不斷否定自我的過程中發展的。氣功及人體科學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其很多現象有的是現代科學可以解釋的,然而更多的是現代科學所無法探知的。這對人類科學的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轉法輪》是一部完整、系統、科學地闡述高層次修煉、氣功及人體科學的宏偉著作,書中所論述的法理是十分博大精深的,是一門超常的科學。事實上,《轉法輪》留給我們的不僅是人體科學的知識,而且促使我們對人類文明的起源、宇宙和時空、精神與物質、生命的本質、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等引發深深的思考。對氣功及人體科學的研究可能將導致一場人類科學的革命。

事實上《轉法輪》有更博大的內涵,蘊涵著宇宙的真理,本文的所有內容僅僅是我們從《轉法輪》中悟到的一點點而已。也許本文的真正意義在於促使我們能夠直面人類遇到的種種問題,正視客觀存在的種種超常現象,使我們能夠放下僵化的觀念和成見,以真正的科學態度去探討真正的科學。由不夠正確逐漸趨向於正確,人類的認識正是這樣一步步提高的,人類社會正是這樣不斷發展、進步的。

有人以反對「偽科學」為名攻擊、否定氣功及人體科學的研究成果。誠然,不可否認,現在社會上確實有人借氣功之名招搖撞騙,以「科學」為名,騙取錢財名利。「偽科學」我們是要反對的。問題在於如何鑑別「偽科學」?中國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曾明確指出:「不能說發現了一些人借表演『特異功能』騙人,就推斷所有的特異功能人都騙人」 。假氣功、假特異功能確實存在,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有假的東西,就把所有的、包括真正的氣功全部否定了。如果不問青紅皂白,把所有氣功、人體科學,把所有現在科學還暫時不能解釋的現象,把所有新的、可以解釋現在科學解釋不了的客觀世界的科學理論,都說成是偽科學,這種做法本身就是極不科學的,本身不就是假借「科學」之名的偽科學嗎?。

前蘇聯李森科扼殺異己學派的教訓很值得深思。他橫刀立馬,剛愎自用,常常用「偽科學」的大棒揮舞在別人頭頂上,使前蘇聯生物學家倍受摧殘,生物學界一片蕭條,悲慘的消沉至少持續20年。而到了後來才知道他自己搞的才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