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言是科學(FSC-018)

董之萬,周世雨


【正見網2002年03月23日】

古今中外都流傳著預見未來的詩歌、圖畫等等。尤其是在修煉文化十分發達的中國古代,預言有著更為深厚的基礎。預言的真實見證著人類文化的輝煌,是實實在在的科學成就。本文將就預言從產生直至其應驗過程的方方面面,都貫穿著“真實、勸善與寬容”之特點這一角度,來淺談一下預言的科學性。

(一) 預言的真實

東西方不同民族在歷史上都流傳著許多對未來的預言。這些預言以詩歌、圖畫等形式講述了在當時還沒有發生的歷史上的一件件事情。由於運用了許多晦澀的語句、加之比喻、象徵等手法,人們在事情發生之前往往很難搞清楚作者究竟指的是什麼,事後才恍然大悟。但是對預言稍有了解的人都不否認,許多著名預言在歷史上確實應驗了。例如中國古代預言之一的唐朝的《推背圖》,講的是唐以後的歷史。共六十相,前三十二相是按時間順序排的,講了唐至明末的主要歷史事件,如朝代的更替,其準確率達100%[1]。據說正因為太准,後來的朝廷不得不將後二十餘相打亂順序[2]。

《推背圖》是唐朝初貞觀年間(即公元627年至649年間)由官居司天監的李淳風和隱士袁天罡共同編著的圖讖。它共有六十幅圖像,以卦分系之。每幅圖像之下均有讖語,並附有“頌曰”律詩一首,預言了從唐朝起至今,以至未來,歷朝歷代在中國發生的大事。

下面我們以《推背圖》中第五象為例,來窺視一下中國古代預言的形式及其成就。

《推背圖》第五象

 

讖曰
楊花飛 蜀道難
截斷竹蕭方見日
更無一吏乃平安

 

頌曰
漁陽鼙鼓過潼關
此日君王幸劍山
木易若逢山下鬼
定於此處葬金環

《推背圖》第五象描述的是發生在唐朝中期(公元755年及隨後八年間)安史之亂和馬嵬之變的歷史事件。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夥同部將史思明,舉兵反於漁陽。安史之亂爆發。

次年六月,潼關陷落,玄宗倉皇逃奔四川成都。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境內),軍士譁變,玄宗被逼縊殺寵幸的貴妃楊玉環。

同年七月,皇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寧夏吳忠西南),是為肅宗。在隨後的幾年中,唐軍屢破叛軍,收復長安等失地。安祿山、史思明相繼被殺。安史之亂在歷時八年後得以平息。

第五象中的圖是一畫謎,圖中的馬“鞍”音諧“安”,指安祿山,“史”書指史思明,一臥地而死的婦人喻指楊貴妃。

“楊花飛,蜀道難”:意指楊貴妃之死和唐玄宗逃亡四川。

“截斷竹蕭方見日,更無一吏乃平安”:“截斷竹蕭”是一“肅”字,“更無一吏”乃一“史”,“安”指安祿山。此句意指肅宗即位後,才平安史之亂。

“漁陽鼙鼓過潼關,此日君王幸劍山”:意指安祿山舉兵反於漁陽,攻陷潼關。在其兵馬隆隆開過潼關之時,唐玄宗避難奔蜀,路經蜀境內的劍山。

“木易若逢山下鬼,定於此處葬金環”: “木易”乃一“楊”字,“山下鬼”隱一“嵬”字,“金環”喻指楊玉環。此句意指楊貴妃葬身於馬嵬驛。

《推背圖》第五象運用了畫謎、字謎以及諧音字的手法,用一幅畫和短短几句詩將以上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過程準確地描述了出來,令人驚嘆。

另外有趣的是,許多預言都著重其筆墨於近代甚至現代的歷史。以《推背圖》為例,從清初至現在300餘年歷史用了一半筆墨,而唐至明末一千年也只占約一半篇幅。同樣,寫於宋朝的《梅花詩》共十首,宋朝到清末占了前六首;後四首寫民國以後的歷史。也就是說,越是接近現在的,預言得越詳細。這細想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大家知道,我們今天的天氣預報,對於越久遠的未來是預測得越不准,也越難講清細節。而這些古代的著名預言在這方面卻倒過來了,竟然是越久遠的將來看得越清。為甚麼會這樣呢?有兩種可能,一是預言家們有意如此,也就是說他們真正想要讓人們了解的是歷史的今天將要發生的事情,所以越是接近結尾,越是講的細;而前面大段歷史的預言只是作鋪墊的,為的是讓人們相信預言的真實。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過去的預言家們預測未來的依據與我們今天天氣預報的預測思路完全不同。如果是這樣,那麼就有待於我們在將來進一部認識了。

(二) 預言的科學道理

那麼預言能不能從現代科學的邏輯角度上解釋得通呢?那些預言家是如何預見未來的呢?我想我們可以嘗試著從時空複雜性這一角度來分析。

第一,時間和空間的複雜,還遠遠不是我們現代科學所能認識的。有許多東西我們雖然不能從技術上證明和實現,卻不難從邏輯上理解。許多小說電影裡常都有通過時間隧道暢遊未來和過去的故事,人們稱之為科學幻想。為甚麼叫“科學”幻想呢?是因為這些東西並不是沒有科學道理。理論上完全可能,只是現在的技術達不到罷了。但是,我們做不到的事兒,宇宙可不見得做不到。許許多多自然現象,都是人類還不能理解,更無法模擬的;而這個宇宙卻可以時不時地展現那麼一點給我們看。不是有這樣的報導說,有的人失蹤了,多年後又現身,而他本人卻不曾感受到有什麼時間變化,表還停留在多年前他失蹤的時間。那麼對於這個人來講,他不僅看到了未來,還親身經歷了未來。這些“時空旅行者”若是將未來的事會過頭去講給與他同時代的人們,不就是在預言將來嗎?據說二戰時有一名飛行員,在戰前曾經駕機光顧一個當時被認為是廢棄的機場,卻發現許多人在那裡忙碌備戰。事後講給別人卻沒有人相信。直到後來大戰爆發,這位飛行員真的被派到那個機場,才知道是自己曾經提前經歷了未來。當然了,這類事情是我們無法駑駕的,當事人往往也是糊裡糊塗的。而真正的預言家就主動得多了,他們往往具備這種能力能看到未來。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獲得的,還是怎麼回事?既然現象已在那兒了,我們就不能迴避,需要用真正嚴肅的態度對待。

另一類是屬於推算出來的。如瑪雅預言是來源於他們的曆法[3],中國的周易也被廣泛應用於預測,還有西方的占星術等,都是古代的文化精華。其實過去的許多文化都認為天體運行與人類社會的變遷有一定的對應關係。由於今天的科學已無法了解古人最初是通過什麼樣的研究手段認識這些規律的,就統統將這些東西歸入玄學中去了。但是歷代預言有許多都是由精通易理的人推演,再結合其他的一些方法,甚至包括功能的運用而得出的。其準確性不能不使人相信天人之間也許真的存在著某種對應關係。下面我們就在道理上探討一下這種對應的實質。大家也許都知道天干地支吧:十二地支對應十二屬相,一循就是十二年,往復循環著;同樣,十位天干也是往復循環的。比如說某一年按天干輪是“辛”,而地支輪到“亥”,那麼這一年就是“辛亥”年。如果把不同空間裡面的不同的時間比作鐘錶裡面大大小小的齒輪的話,天乾和地支就像兩個齒輪,各自運轉著,但又相互咬合,於是將天干與地支兩個不同的時間場連在了一起。按地支記同樣是“子”,但是“甲子”與“壬子”是不同的。過去講生辰八字,年、月、日、時各兩位共八字,我理解講的就是不同空間的時間對應。這很象鐘錶裡面的大大小小的齒輪,由於是相互咬合的,其中的主輪一轉,其他所有的輪都開始轉。但由於輪子大小不同,齒數不同,轉速周期都不同。小輪子轉了很多圈了,大輪子可能還沒轉完一圈。如果每個輪子代表一個空間,那麼輪子的每個齒就是這個空間按其內部的運行規律在不同時期將出現的不同事情。比如說早晨太陽升起,晚上太陽下山,天天如此。但是這種太陽的升起與落下僅僅是一天中早晚的更替,它還受更大周期的控制,如冬天太陽升起晚,夏天較早。這就好比較大的齒輪在某一點上同較小的齒輪咬合,從而帶動小齒輪運轉一樣。今天的科學是針對一個空間的研究,搞的很細。這就好比把一個小輪子孤立出來,研究他的每個齒。研究得再好,也回答不了為甚麼輪子會轉,更預見不了轉若干圈後會發生什麼;而古代科學是直接研究不同時空的對應關係。當他們在不同程度上了解了這種對應關係後,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準確地預知未來。因為我們人類這個空間(小齒輪)的發展規律很可能是被另外的更高時空(大齒輪),或者說更接近宇宙根本(主輪)的時空所帶動的。這也許就是天象與人的對應關係吧。

有的人可能會講,現在人類科學也可以預知一些東西呀,比如天氣預報。是的,實證科學通過經驗的積累,歸納出了一些規律。然後按照規律可以推測下一步的事情。但是這只是象剛才講的,把小齒輪孤立出來研究而得到的規律,並不是根本規律。另一方面他需要足夠的經驗積累,所以發展慢,而且在數據積累不夠多時所得的規律往往還很片面。這裡不是反對經驗,而是探討如何突破思想束縛,更全面的認識我們生活的宇宙。

預言是建立在對宇宙規律具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同時也反應了作者對宇宙、生命與未來的認識的成就,當然也是一種科學成就。古代的許多預言,在今天來看已經成為歷史的真實,這是預言是科學的最好實證。

(三)預言是科學

那麼如何研究預言呢?這個問題讓我們從預言的特點談起。預言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不直說,而是用比喻、諧音字或是把地名、人名拆開寫;中國預言中還常用天干地支、八掛易理的術語,就更使得人感到不知所云。因此往往要到事情過後人們才恍然大悟。那麼究竟為甚麼要這樣呢?預言的意義又在那裡呢?

談到預言的意義,顯然不是讓人去改變未來,否則怎麼會故意不直說,而讓人事後才明白真相呢?記得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唐太宗向李淳風(《推背圖》作者之一)詢問唐朝的氣數,太宗問李淳風將來誰會危及唐朝天下。於是李淳風將從武則天奪權、安史之亂,直至黃巢叛亂一一道來。而當太宗尋問參與者具體名氏時,李淳風則告誡說這是不能講的,講出來也不可改變,否則將有大禍。太宗便不再多問[4]。其實李淳風已將參與者具體情況隱諱的講了出來,直到一切成為歷史,後人才驚嘆預言家的能力。

這類事跡在古代很多,但是都沒有因為有人事先知道將來的事而使歷史發生改變;作帝王的也相信一切皆有定數,不敢違天行事。那麼預言有什麼用呢?我們認為,預言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勸人為善。換句話講,歷史不會因預言的存在而改變,而人類卻會因為預言的準確而感悟自身的渺小,從而勸戒人們不要為私慾而妒忌行惡和胡作非為。所以說預言的存在對於有還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都有啟示作用,因為它是歷史的一部份,而且在不同民族都有流傳。

從另一角度講,不直說也保護了預言的真實。就像剛才的例子,李淳風在與太宗皇帝談唐朝未來時,只言其事,不言其名。使得即使有帝王之權威亦無從左右之,從而保證了預言的內容可以成為現實,不至於被人為的干擾。

另外應當看到的是,預言也有他的局限性。例如絕大多數中國預言都講朝代的更替,這種預言是非常粗線條的,根本沒有細節。也有的預言,如《燒餅歌》、《諸世紀》雖然有很多細節,但卻是片段式的。怎麼解釋呢?除了預言家本人的境界與能力的局限外,我認為還有一種認識就是,預言的局限性本身也是必然。就像一個劇本,確定了大體情節與故事的結局,又給了演員自由發揮的空間。不同的是,戲劇中的演員知道在演戲,而且必須完全按劇本表演;而人們在歷史進程中並不知道歷史的安排,因而有一定的能動性或者說不確定性,但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大方向。那麼人們在社會上,都覺得自己有權選擇自己應該怎麼做;做成了,覺得是因為自己努力才成的,於是覺得幸福。古言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有一定道理。而這裡面又有兩層意思,一個是對於一般的就在眼下的具體事務而言:結局已定,不是人能選擇的,而在如何去做的具體方法上有所不同,這是人可以選擇的。再就是關於未來的重大事件,結局也不確定,完全取決於人的所為,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從這裡看,歷史,縱然是有安排的,也有留給每個人的迴旋餘地。換句話講,這是歷史的寬容。

由此可見,預言,作為預見歷史對未來的安排的科學,以勸善為目的,兼真實與寬容於一體,是一種科學,一種“超常”的科學。說“超常”是因為,我們今天的科學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而預言講的是未來,不可能完全靠經驗獲得。既然預言本身是以勸善為目的,那麼對於預言家來說,也必須符合這個條件。他為人須正直寬厚,作預言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發大財、或炫耀;更不是為了控制誰。而是為了他人的未來,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提出自己的忠告。同時,預言家是智慧的,他知道自己必須為未來負責,也必須符合宇宙規律辦事,所以對將來的事雖心明卻不直言。不直言非不真也,而恰恰是“真”的體現。要預知未來,須通曉不同空間,宇宙規律與人類社會的對應關係,這一點我們現代科學還是很難做到的。對理論的掌握、觀察與推算都是必要的。另外就是個人的境界,有能力直接看到未來。當然不能守株待兔式地等著二戰飛行員的故事發生在自己身上,人為地獲得這種能力,只能通過修煉,無求而自得。

剛才探討了預言的特點和背後的道理。可見預言所包含的預測學有著十分博大的內涵,不是我們今天的實證思維所能研究的。它是一種超時空的、精神與物質相統一的實踐。而今天的科學是單一的,物質與精神是割裂的。所以要想發展出未來的預測學,我們必須對多時空的宇宙、生命的精神因素有全新的全面認識。這篇文章是展望性質的,我們並沒有開始真正實質性的研究。我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這些研究能成為現實。全新的思維、全新的方法、全新的對宇宙生命的認識,這一切正在向我們召喚。

參考文獻

1) 正見網: http://zhengjian.org

2) 正見網: http://zhengjian.org

3) The Mayan Factor--Path Beyond Technology. Jose Arguelles Bear & Company, Santa Fe, New Mexico, 1996.

4) 唐代藏頭詩,原文參閱:http://zhengjian.org

(首屆世界未來科學和文化大會論文)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海外文集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