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文摘 第018期 正見科學專題新聞系列(一)



【正見網2002年04月01日】

  • 正見新聞評論:半壁黃沙傾國瀉?沙塵只是警鐘聲!

  • 正見新聞述評:幹細胞研究受到嚴重挑戰

  • 多維空間研究新進展:「膜世界」理論

  • 科學前沿新聞:要麼癌症、要麼衰老,你選擇哪一個?

  • 正見新聞:印度海底發現九千年前古城

  • 正見新聞評論:越來越兇險的瘧疾

  • 科學前沿新聞:安慰劑和鴉片的作用機理相同


  • 正見新聞評論:半壁黃沙傾國瀉?沙塵只是警鐘聲!

    周同

    據中國報刊報導中國氣象台專家確認:從本月18日傍晚到21日,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自西向東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最強的一次沙塵天氣過程。

    有關專家說,這次沙塵天氣影響範圍很廣,我國長江以北幾乎所有的地區都不同程度遭受了沙塵天氣的影響;在新疆西部和北部、內蒙古大部、甘肅中部、陝西北部、寧夏、河北北部、京津地區和東北南部等地出現了強沙塵暴天氣;其中,甘肅鼎新、金昌等地還出現了罕見的特強沙塵暴天氣。專家認為,無論從影響範圍,還是強度上講,這次沙塵天氣過程都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最強的。席捲140萬平方公裡,影響人口達1.3億。

    3月15日北京遭遇入春以來的首次沙塵天氣。從下午2時起,天空天色越來越黃,就像傍晚的天色。在高處可以看到,黃沙在高樓和街道間飛舞,給行人和交通帶來極大的不便。

    自1999年起強沙塵暴突增。2001年前六個月,中國北方地區共出現18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強沙塵暴3次、沙塵暴10次、揚沙5次。沙塵天氣總數達41天。

    據報導去年12月18日,中國東北出現了罕見的「黃雪」。報導說:「中國北方近日普遍降雪。吉林省的吉林市,雪卻是黃色的。原來是大雪中伴著揚沙,沙塵在白雪上塗抹了一層黃色。環保部門確認,這些黃雪是因為下雪後天空中出現揚塵、揚沙現象造成的。報導援引當地氣象專家的話說:『冬季雪中伴有揚塵、揚沙現象在當地從未見過,在全國其他地區也十分罕見。』」

    這次沙塵暴發生在中國的「兩會」剛剛結束之後。令人想起去年中國「兩會」開始之際突降的沙塵暴。回顧歷史,1999年強沙塵暴突增,這同江氏集團開始殘酷迫害法輪功同時。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江氏集團違背天理迫害善良的惡行不止,沙塵暴這樣的災難自然會接踵而來。

    強沙塵暴的突增開始引發了人們對中國土地沙化的注意。據中國科學院的數據表明,中國土地沙化以驚人的速度在擴大。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70年代中到80年代中、90年代前5年和後5年四個時段的沙化年均擴展面積分別為1560、2100、2460和3436平方公裡。 現在以每年一個多縣的速度向中國的腹地滲透, 向北京、遼寧等地挺進。專家根據監測結果分析,造成中國土地荒漠化、沙化並加速擴展的原因有氣候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為活動,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過牧。二是濫樵、濫挖、濫采。三是濫墾。四是濫用水資源。這裡不難看出是土地沙化的表面和根本的原因都歸於人類道德的敗落。人類道德準則愈來愈低下,土地沙化的速度與面積愈來愈大。

    中國國家林業局2002年1月8日發布的第二次全國荒漠化、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目前中國有荒漠化土地267.4萬平方公裡,占國土總面積的27.9%,土地荒漠化、沙化呈局部好轉、整體惡化之勢。

    據介紹,中國現有沙漠及沙化土地面積達168.9萬平方公裡,占國土陸地面積的17.6%,主要分布在北緯35度至50度之間的內陸盆地、高原,形成一條西起塔裡木盆地,東至松嫩平原西部,東西長4500公裡,南北寬約600公裡的沙漠帶。林業專家稱,在這條沙漠帶以南地區的沿海、沿河和沿湖地區還分布著零星的沙地。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高寒地區也分布著面積較大的沙地和戈壁。其範圍包括全國除上海、香港及台灣以外的30個省、區、市的841個縣、旗,以新疆、甘肅、青海、西藏、內蒙古等12個省區為主,形成萬裡風沙線,使中國近三分之一的國土陸地面積受到風沙的危害。全國有5萬多個村莊和上百座城市經常受到風沙危害,由於沙進人退,村舍被掩埋,成千上萬的農牧民背井離鄉,成為「生態難民」。

    渾善達克沙地是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和東部的四大沙地之一,處在華北平原正北方。該沙地已成為距離北京和天津最近的一大沙塵源區。據調查資料和衛星圖片分析,半個世紀以來,渾善達克沙地的沙漠化土地增加700多萬畝,特別是流動沙地從1960年的26萬畝增加到現在的450萬畝,平均每年增加10萬畝,90年代的十年間每年增加21萬畝,擴展速度驚人。這個沙地的小於0.25毫米的沙粒占60%以上,最容易藉助大風遷移到空中。目前,這個沙地每年以1.8公裡的速度向南推進。逼近京津。

    事實上,沙漠距北京的距離除了陸路可以計算的距離之外,來自空中和水路的沙化威脅已經達到0公裡。一場大風,沙塵可以直達京津;懷來在永定河上游,有官廳水庫,豐寧是潮河、灤河發源地,密雲水庫56.7%的水來自豐寧,水所帶來的沙子正在無聲地威脅京津的「水盆」。僅以官廳水庫為例。官廳水庫目前每年約有290萬噸泥沙流入水庫,淤積量已超過6.19億立方米,約占總庫容的27%。

    張家口壩上地區北接內蒙古,海拔比北京高1300米以上,風沙一過壩上便可直驅入京。目前,這一地區沙漠化土地達1293萬畝,占總面積的近7成,成為懸在北京頭上的沙源地。

    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西域,沙漠化肆意蔓延。敦煌一帶,本世紀50年代紅柳茂盛的地帶,被稱為「紅柳園」,目前則一派荒蕪。方圓三四十千米找不到紅柳的蹤影。農田和村落逐漸被沙海吞沒,河西走廊的庫都克沙漠,柴達木沙漠也在不斷向東向南擴大,風沙和熱風逐年加劇,每逢風沙來臨,天空一片昏暗。內蒙古科爾沁沙漠已經越過內蒙古與遼寧的邊界線,正以平均每年前進30米的速度向南推進,威逼中國東北工業大城市瀋陽。

    「人無德,天災人禍。地無德,萬物凋落。天無道,地裂天崩,蒼穹盡空。」(《精進要旨》「法正」,李洪志著)

    這說明了宇宙大法在制約人類的生存淘汰與否。當人類道德高尚, 積德行善,土地就肥沃。人們生存環境相應的符合人類的道德水準。隨著人類道德水準的降低,土地就漸漸貧瘠,沙化。人們生存的環境就愈來愈惡化。歷史上蘇美人的文化,樓蘭,尼雅等等就是一個個深刻的教訓。在今天這些沙化的土地成為肆虐的沙塵暴滾滾而來的源地。它威脅到中國的存亡。當江氏集團還在不斷迫害法輪大法;而人們還在聽信著謊言反對法輪大法,對違背人類根本道德準則的事不聞不問,甚至做出助紂為虐的事時,真正的災難可能頃刻就到。史前大西洲及文明在一夜之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可不是天方夜潭。


    正見新聞述評:幹細胞研究受到嚴重挑戰

    梓群

    近年來,人體幹細胞的研究成為生物醫學領域最熱門的研究項目,人體多能幹細胞亦成為人們寄以厚望的新萬靈藥,在生物醫學領域的專業學術期刊頻頻報導幹細胞具有多能分化的潛能,似乎有可以分化成所有組織的能力,因而成為替代各種壞死或失去功能的臟器的後備軍,然而幹細胞真的有這種無所不能的能力嗎?3月14日《自然》雜誌發表了兩篇由兩個獨立的研究小組完成的科學實驗結果,質疑幹細胞的這種潛能。不僅如此,他們發表的結果對以前有關幹細胞的研究有很大的挑戰。

    據近幾年來的一些研究報導,來自一種組織的幹細胞可以分化成另一種細胞,例如,來自血液的幹細胞可以移植到腦組織中分化成神經細胞,這個發現在生物醫學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和興趣。但是這兩個研究小組的研究結果是,幹細胞並不是分化成另一種細胞了,而是和某種組織細胞發生了細胞融合,產生了多倍體細胞(正常人是兩倍體),染色體數目比正常多了一倍,《自然》雜誌的評論說:「這樣的細胞也許是病態的」,「產生尚不知道的健康後果」。

    其中一個研究小組來自英國的愛丁堡大學基因組研究中心 (1),他們發現把小鼠的腦細胞和多能胚胎幹細胞共同培養後,按照腦細胞的標誌篩選出來的細胞,除了有腦細胞的標誌,還有轉基因標誌以及幹細胞的染色體,這表明這種細胞是融合細胞,具有兩種前體細胞的特性,當然這種融合細胞的表現也和其他科學報導中一樣有多種分化的功能。

    另一個小組是美國佛羅裡達醫學院病理系、藥學系和分子遺傳微生物系的一個合作小組 (2),他們把成人的骨髓細胞和胚胎幹細胞共同培養,培養後的骨髓細胞確實具有多能幹細胞的特性,但是他們發現這種細胞的染色體含量發生變化,有的是四倍體,有的是六倍體,顯然是融合的細胞。

    如果這樣的幹細胞技術用於臨床,後果是可想而知,耶魯大學研究幹細胞的一位學者克勞斯說:「融合的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她說她和其他的研究學者將檢查融合現象是否可以解釋很多已有的實驗結果。

    加州Salk研究所 (La Jolla, CA) 研究神經幹細胞的學者蓋奇(Fred Gage)說:「這樣的融合現象可能在以前被錯誤地理解了(即被認為是幹細胞單純的分化的表現)。」盡避融合的幾率不高,但是文章作者認為在一定的條件下,這種融合細胞生長呈現明顯優勢,所以不能排除研究人員被誤導的可能性。

    可想而知,如果由這樣的有遺傳缺陷的幹細胞產生的器官或組織,對人來說絕對不是福音。在整體水平上,人體具有超常的自我調控功能。比如,安慰劑對帕金森氏病的出人意料的治療效果(3),修女老年痴呆症的研究也說明了人體精神對機體的超常作用 (4, 5)。最近有研究表明,心臟也有自我修復的功能 (6)。人的生命並不是僅僅一個單純的由器官構成的肉體,人和動物的區別也不僅僅是5%的基因序列的不同,如果人類將解除痛苦的方式完全建立在重建一塊塊組織的基礎上,那麼人類就只能在高等動物的範圍裡徘徊。


    參考文獻:

    1. Terada, N. et al. Bone marrow cells adopt phenotype of other cells by spontaneous cell fusion. Nature, Advanced online publication DOI: nature 730, (2002).
    2. Ying, Q-L., Nichols, J., Evans, E. & Smith, A.G. Changing potency by spontaneous fusion. Nature, Advanced online publication DOI: nature 729, (2002).
    3. de la Fuente-Fernandez, R., T.J. Ruth, V. Sossi, M. Schulzer, D.B. Calne, and A.J. Stoessl. 2001. Expectation and dopamine release: mechanism of the placebo effect in Parkinson's disease. Science 293, no. 5532:1164.
    4. Danner, D.D., D.A. Snowdon, and W.V. Friesen. 2001. Positive emotions in early life and longevity: findings from the nun study. J Pers Soc Psychol 80, no. 5:804.
    5. Snowdon, D.A., L.H. Greiner, and W.R. Markesbery. 2000. Linguistic ability in early life and the neuropathology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Findings from the Nun Study. Ann N Y Acad Sci 903:34.
    6. Quaini, F., K. Urbanek, A.P. Beltrami, N. Finato, C.A. Beltrami, B. Nadal-Ginard, J. Kajstura, A. Leri, and P. Anversa. 2002. Chimerism of the transplanted heart. N Engl J Med 346, no. 1:5.


    多維空間研究新進展:「膜世界」理論

    文/裘真

    佛道兩家的世界觀都提到了另外空間的存在,比如三界之內有很多層「天」,並且修煉有成就的人可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在中國氣功高潮中,有許多雜誌也報導了人體特異功能現象,例如從密閉的容器中取物等等,研究者往往認為這些現象是突破我們現有空間的結果。當然也有許多人不相信,認為另外空間只是憑空想像,因為它們看不見、摸不著,連最先進的科學儀器也探測不到它們的存在。

    然而,科學家們的思想往往是超越人類現有知識的。他們認為,看不見、摸不著、現代科學儀器探測不到的,並不能證明不存在,也可能是因為這個儀器還不夠先進。在現代物理學研究中,為了能夠把萬有引力和其它基本作用力統一起來,一些理論物理學家提出,我們這個宇宙可能只是多維空間的一個層面(膜)。基於這個「膜世界」的概念,科學家們試圖把萬有引力和其它基本作用力統一起來。權威科學雜誌《自然》2001年6月28日(第411卷)報導了膜世界理論的研究。以下為原文的部份翻譯。

    請設想一下,我們熟悉的這個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的宇宙被一個多重宇宙所代替,當然這超出了我們的經驗。現在設想這個多重宇宙是以多層膜的形式存在於一個多維超空間。這些另外的時空可能只有原子大小,也可能無限的大。我們也許永遠也不能進入這些時空,但是它們卻對我們這個宇宙的物理現象產生深刻的影響。

    「膜世界」迄今只是在理論物理學家腦海裡被證明存在的奇異世界。雖然聽起來有點異想天開,實際上「膜世界理論」是非常嚴肅認真的一個嘗試,去解決最令現代物理學家們苦惱的問題:怎樣把引力和其它三個基本作用力統一起來。

    對基本粒子和基本作用力特性的最流行的解釋是「標準模型」。其主要的缺點是不能把引力和其它作用力平等對待。多膜世界物理學創始人之一,哈佛大學教授尼瑪阿肯尼-哈米德說:「這是非同尋常的,雖然引力是最早發現的,卻是迄今了解最少的力。」與其它的夥伴相比,引力很弱。比較兩個電子之間的引力與電磁斥力,引力要弱10^43倍。阿肯尼-哈米德用了一個大家熟悉的例子進一步說明:「一個普通的磁鐵能夠吸起桌子上的一根別針,盡避整個地球的質量都在向下拉這根針,試圖阻止它被磁鐵吸上去。」

    然而現在的宇宙理論要求,在宇宙「大爆炸」後的一個很短時間內,所有的四種基本作用力是合一的。在這樣的高能狀態下,這些作用力隨著宇宙的冷卻,在互相分離之前,引力一定與其夥伴有相同的強度。

    目前試圖解決這個矛盾的主要理論是「超弦理論」,它把所有的基本粒子都用振動的一維「弦」來表示。根據超弦理論,在極小的距離(10^(-35)米)之內,引力的強度可以趕上其它夥伴。如果能探測這樣小的範圍,就可能發現另外7個捲曲的維度。

    科學家們讓兩個能量極高的較大粒子互相碰撞,在碰撞產生的碎片中尋找(新的)基本粒子。如果「超弦理論」是對的,那麼要想探測引力的性質,所需要的能量將高達10^16萬億電子伏特,而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只有2萬億電子伏特。

    巨大的能量也給理論物理學家帶來了麻煩。粒子碰撞實驗表明:電磁力和弱核力在1萬億電子伏特能量時可以統一起來。通過仔細調節,「標準模型」可以適用於這個「電弱」能量級別,但是無法解釋觀察到的弱電能量級別和弦理論所預言的10^16萬億電子伏特之間的巨大差異。物理學家們把它叫做「級別問題」。

    大多數理論物理學家試圖通過引進「超對稱」來解決「級別問題」。這個理論提出,在「標準模型」中每個粒子都有一個鏡象,它們具有不同的「自旋」這種基本特性。這些粒子的量子效應處於極高的能量級別(10^16萬億電子伏特),但是理論物理學家們發現:他們幾乎完全抵消掉了,只剩下「電弱」能量級別。

    1998年,在加州史丹福大學工作的阿肯尼-哈米德、薩瓦斯迪莫泊拉斯和加艾德瓦裡從另一角度考慮「級別問題」。他們設想如果引力和電弱力具有相同的能量級別,那麼引力會是什麼樣的呢?

    經過深入的研究,阿肯尼-哈米德等提出了「膜世界理論」,認為許許多多空間是以多層膜的形式存在於一個多層超空間。圖示為其提出的一個模型。我們人類生存的這個膜(空間)是以摺疊的形式存在的,遙遠的星球在一個多層空間中看可能離我們地球只有1毫米的距離。光波只能局限在膜內傳輸,而引力卻能夠「泄漏」到其它空間,也即引力可以在其它空間傳輸。由於這個差別,引力在我們這個空間看起來就非常弱了。


    《自然》在這篇報導中對「膜世界理論」有更詳細的介紹,讀者可以參閱。現在「膜世界理論」還在不斷的發展之中,實驗物理學家們正在用實驗對「膜世界理論」的預言進行驗證。

    事實上,對萬有引力本身,也有很多疑問。美國航天局的科學家一直疑惑不解的是,他們發射的幾個宇宙飛行器逐漸放慢,偏離按照「萬有引力定律」所計算的軌跡。特別是對先驅者10號軌跡的觀察更是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後記]

    在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史上,為了解決黑體輻射、氫光譜、光電效應等問題,物理學家在本世紀初提出了「量子理論」。量子理論已經成為現代物理學的支柱之一,其特點是人們已無法用在宏觀世界的經驗來想像微觀量子世界的景象,而只能以數學計算推導我們在宏觀世界所能觀測的結果。電磁力、弱核力和強核力都可以被量子理論統一地描述為一種力的不同表現。現代物理的另一個支柱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這個理論優美地描述了引力。在牛頓力學中,引力被認為是物體之間的相互牽引,其力度大小隨距離的平方減弱。可是在廣義相對論中,引力是時空彎曲的表現。也就是說,並不存在物體之間的直接的、即時的所謂牽引,而是物體的質量使時空彎曲,而時空的彎曲造成了牽引的現象。所以雖然人們仍將其稱之為引力,但人們已認識到它並不是簡單的、機械的牽引。愛因斯坦一直試圖將引力與電磁力統一起來,可是一直沒有成功。而這個問題直到今天也沒有解決。物理學家試圖用「引力子」來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說粒子之間不停地交換引力子,從而產生了引力。可是這個嘗試並未獲得成功。上文介紹的多膜理論以及在此之前的超弦理論都是在這方面的嘗試。這些理論都認為宇宙不只是長寬高和時間四個維度,還有其它維的存在,而膜理論更明確假設有其它的膜世界的存在。

    然而在修煉界,人們早在二千年前就已經通過修煉這種方法證實了另外空間的客觀存在。有許多修煉的人通過天目能夠看到另外空間中存在的物體、生命,而且能和這些生命體溝通上,甚至這些修煉者自己還能夠遁入另外空間。中國科學家曾對遙視、特異致動、突破空間障礙等等進行過深入研究,證實了這些超常現象的存在。正是因為它的超常,一般人很難理解,更難以體驗它的存在。李洪志老師在《轉法輪》第一講中論述:「假如當你進入到細胞與分子之間、分子與分子之間,你就會體驗到已經進入另外的空間了。那個身體存在形式是什麼樣的?你當然不能用現有的這個空間的概念去理解,你身體得同化那種空間存在的形式要求。在另外空間的身體本來就是可大可小的,那時你會發現那也是一個無比廣闊的空間。這就是指的另外空間存在的一種簡單形式,同時同地存在著另外的空間。」


    科學前沿新聞:要麼癌症、要麼衰老,你選擇哪一個?

    大法弟子

    據一月三日的《自然》雜誌報導,科學家最近研究發現,使用太多的抗癌症藥物使得實驗小鼠早衰。研究人員認為這個研究結果表明哺乳動物可能必須在與癌症抗爭或與衰老抗爭中取得平衡。

    據報導,這個研究是由美國貝勒醫學院病毒和微生物系的研究人員完成。這是首次實驗證明P53基因在衰老中起作用。P53基因是一個被廣泛研究的抗癌基因,它被認為可以防止細胞癌化、調控細胞生長、促進細胞凋亡、可以修補染色體的損傷。

    非常有趣的是這次發表在《自然》雜誌的研究結果竟然是一個意外的發現,貝勒醫學院病毒和微生物系的Donehower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組本來是想將小鼠體內的P53基因消除,可是他們沒有成功,只消除了這個基因的一部分,在失望之餘,他們就將這些小鼠放到一邊不再理睬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發現這些只有部分P53正常基因的小鼠患腫瘤的數量比野生型的同類少得多。他們進而研究發現,這個殘缺的基因促使另外一個P53的備份超常活躍,因此這種小鼠患癌症的機會下降,但是奇怪的是這些小鼠在過了一歲之後就快速地衰老,表現為體重下降、肌肉減少、駝背、皮膚變薄、傷口需要更長時間才能癒合,他們的平均壽命比正常的小鼠短百分之二十。

    研究結果很具有震撼力,科學家們開始重新思考許多事情,以前生命科學領域認為對細胞造成的損傷,比如說輻射,能造成衰老,這個研究結果表明並不是損傷造成衰老,而是細胞對損傷的反應造成衰老。

    人類似乎受著一種無法擺脫的約束,必須在疾病或是衰老中進行選擇。然而無論是疾病還是衰老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使人痛苦。也許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應該突破一下這種痛苦的不同表現形式,更加深入地研究這現象背後的制約因素。



    正見新聞:印度海底發現九千年前古城

    據BBC中文網2002年1月16日報導,海洋考古專家在印度西海岸附近,即古吉拉特邦海岸外的坎貝灣,發現的了一個文明古蹟遺址,據認為有九千年歷史,較原先所知的最早人類古城年代還要早數千年的古城。

    這是在去年偶然發現的,當時國立海洋技術學院的海洋學家正在檢測該地區水污染的程度,卻收到奇怪的訊號,於是放下兩具敏感度極高的聲納裝備下海探測,赫然發現一處長寬均達九公裡的海床上的古城遺址。研究人員從海底發現的文物包括不完整的人類牙齒,動物骨骼,木製文物和陶器碎片。對這些文物進行的含碳量測定發現它們可能已經存在9千年之久。這片遺址的圖像顯示那裡有樓梯、浴室和寺廟。

    原來人們一直認為最早的人類古城出現在西元前四千年至三千五百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而印度次大陸則在西元前兩千五百年有過印度河流域文明。這一發現推翻了人們原來的認識。考古專家認為它可能屬於一個人類完全不了解的史前文明。

    回顧這些年的考古發現,就會看到這一點:人們過去對人類起源和人類歷史、文化起源的認識一次次地被新發現推翻,直到現在還在被普遍使用的一些理論,象進化論,其實已經完全無法解釋這些新發現了。只是由於慣性的原因,人們還習慣性地使用著舊理論。

    越來越多的新發現已經在提醒我們了:是睜開眼睛重新認識自己和世界的時候了。


    正見新聞評論:越來越兇險的瘧疾

    李群

    瘧疾,在中國南方俗稱「打擺子」,是一種經蚊子傳播的傳染病,每年全世界有三億至五億人感染瘧疾,而每年死於瘧疾的人達三百萬,使得瘧疾成為人類致命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全球大約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疾病的發病區,據2001年11月10日《科學新聞》雜誌報導,近年來抗藥性瘧疾不斷增多,使得瘧疾死亡率呈逐年增高趨勢,瘧疾的強烈致病性和致死性使得前景不容樂觀。而真正驚人的科學發現是:盡避古代也存在瘧疾,但是它的致命性卻始於現代。

    加州大學厄文分校的史蒂芬・李奇博士是一個研究瘧原蟲的研究小組的成員之一,他們發現瘧原蟲的基因有很強的可變性,而且一種有最強致病性的瘧原蟲在最近有一個顯著的增殖。李奇博士說:「如果瘧疾疫苗是針對那些變異性強的抗原而製造,那麼就像瞄準了一個移動靶那麼費勁而無效。」義大利羅馬的La Sapienza 大學的馬裡奧・庫裡茲是研究蚊子的專家,他認為單一的瘧原蟲的變化並不能解釋瘧疾致病性增強的原因。

    盡避近年來疫苗、抗瘧疾藥物以及驅蚊藥在大力發展,抗藥的瘧原蟲以及抗驅蚊藥的蚊子也層出不窮,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瘧疾這樣泛濫和無法控制呢?也許沒有很多人去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人類在不斷發展的高科技的庇護下,一些在古時候並不那麼致命的疾病卻變得很兇險?事實上對這些疾病的研究並沒有被忽視。

    現代的醫學界一個常見的走向是:一旦得知哪一種疾病表現出對人類的威脅,醫藥界迅速地有針對性地研究殺傷力更強的藥物或者殺蟲劑,但是不久耐藥的、致病性更強的細菌或者微生物也在強力藥物的惡性環境中脫穎而出,造成對人類更大的生命威脅。其實耐藥菌的產生速度比人類研究開發新藥的速度快得多。

    但是人類除了對這些疾病的被動應付,沒有珍惜這個現象去理性地思考一下,為什麼會這樣。除了瘧疾,還有愛滋病、癌症、心血管疾病,似乎都是對現代人的天賜。

    那麼到底是什麼因素和這些疾病息息相關呢?

    參考文獻:Ben Harder (2001) The seeds of Malaria. Science News, 160 (9) Nov. 10, 2001


    科學前沿新聞:安慰劑和鴉片的作用機理相同

    李梓

    瑞典和芬蘭的研究者最近在今年二月的《科學》雜誌網絡版上撰文,安慰劑和鴉片類止痛劑在腦部的激活位點是完全重合的。斯德哥爾摩Karolinska 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 Predrag Petrovic及其他的同事報導了這項試驗結果。他們用陽電子 反射斷層攝影術發現安慰劑和鴉片都促使大腦的鴉片受體集中的區域的血流量增加,從而達到止痛效果(1)。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研究出安慰劑生理作用機制。

    安慰劑效應說明了精神對機體的作用,安慰劑效應向許多藥物的實際治療作用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醫學界公認實際治療中的安慰劑效應是無法排除的。這種現象可從兩方面來說明:

    1、 心理作用可以導致生理方面(其中包括細胞和分子)的改變。
    2、 機體在非藥物性的作用下的自我調節能力。

    這項研究雖然為安慰劑的作用位點提供了進一步的解釋,但還是沒有能解釋為什麼相同的安慰劑能導致不同的治療作用,比如,安慰劑大同小異(多半是糖丸或生理鹽水),不但可以止痛,還可以治療心臟病,關節炎,哮喘,癌症,帕金森氏病,老年痴呆症等等。

    盡避安慰劑可以治病,但卻不能用於治病,這是因為它的作用隨機性。它的作用受到受試者和試驗者的心理狀態的影響,時有時無。由於現代科學對精神方面研究的局限性,尚無法對安慰劑效應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安慰劑效應是在外界因素誘導下出現的機體自我調控,體現了精神的超常作用。但如何調動人體自我修復和調控能力,從而達到機體的最佳工作狀態對現代科學來說還是一個解不開的迷。


    斷層攝影術所顯示的安慰劑對腦部的作用和鴉片一致。


    參考文獻

    1. Petrovic, P., E. Kalso, K.M. Petersson, and M. Ingvar. 2002. Placebo and Opioid Analgesia--Imaging a Shared Neuronal Network.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7, 2002;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海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