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詩醇:《游金山寺》賞析

唐蓮


【正見網2017年04月16日】

王惲:《正宮 黑漆弩•游金山寺》

蒼波萬頃孤岑矗,
是一片水面上天竺。
金鰲頭滿咽三杯,
吸盡江山濃綠。

蛟龍慮恐下燃犀,
風起浪翻如屋。
任夕陽歸棹縱橫,
待償我平生不足!

【註解】

黑漆弩:元人小令 正宮中的一個曲牌名。白無咎(人名)以此曲牌吟漁夫,有“儂家鸚鵡洲邊住”之句,流傳較廣,故後人又稱“黑漆弩”為“鸚鵡曲”。

金山寺:在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的金山上,是我國著名古剎之一。

蒼波萬頃孤岑矗:青色的萬頃波濤中,金山在其中單獨地矗立著。蒼:青色,如“蒼松翠柏”。岑(讀村),山,這裡指金山。金山原在大江之中,每江風大起,山勢浮動,甚是奇觀,故又名浮玉山。後因淤沙積起,金山漸與南岸毗連。

天竺(讀竹):山名,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的西邊,為佛教名山。

金鰲頭:指金山最高處的金鰲峰。

蛟龍慮恐下燃犀(讀希):蛟龍害怕點燃起犀角,向水下照探。《晉書•溫嶠傳》記載:溫嶠到牛渚磯,見水深不可測,聽人說水下多有怪物。溫嶠便叫人點燃犀角,而照之。片刻見水族畏火,左右掩蔽,奇形異狀。

【賞析】

王惲(讀運)在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曾出任福建按察使,此曲(小令)可能是他南下途經金山時所寫。作者在小令前面原有一序,他在序言中表示,寫詞曲不能蹈襲前人“筆墨勸淫"的狹路,刻意學習蘇東坡的豪放風格。本篇寫游金山寺所見風光,氣豪神偉,頗相近於蘇東坡。

小令的頭四句,為第一層,寫金山和金山寺的景象。“蒼波萬頃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點明金山的所在。于波濤萬頃之中,金山雄峙其間,確實是人間一大奇觀。用“水面上的天竺山”,來譬喻金山,貼切穩健,也很新穎。在交待了金山的位置之後,接著便進一步去寫金山的特色:“金鰲頭滿咽三杯,吸盡江山濃綠。”金鰲峰的特色是萬樹簇擁,好像一片綠色的海洋。但是“樹綠如海”的譬喻,已經十分陳舊了。於是,詩人乃力運奇思,忽發妙想,說金鰲山把頭扎到碧波之中,“吸盡江山濃綠”,薈萃大自然的精華,成就了眼前的美妙景色。如此,不單譬喻新奇,而且有了動態的感覺。

接下去,從山上再向長江眺望,“蛟龍慮恐下燃犀,風起浪翻如屋。”為了寫江中波浪之大,借用一個典故,說水下的蛟龍,害怕“燃犀相照”,驚惶得四處亂竄,於是,掀起了波浪。“浪翻如屋"的譬喻,也是別出心裁。這是詩的第二個層次。

最後,第三層,“任夕陽歸棹縱橫,待償我平生不足。”美景觀賞不盡,天色漸近傍晚,有的船隻,已經揚起歸帆;我卻不怕天色將暮,依然在此觀賞,以補我多年想來而未能早來的缺憾。這是寫自己“流連忘返”的心情。全篇以此作結,更見出:金山寺的美,是領略不盡的!

本曲(小令)在藝術上的最大特色,是譬喻新奇。誰都知道,文學作品應該運用譬喻,以增強語言的美質。有一位詩人,在回答“寫詩訣竅是什麼?”的問題時,講:“比喻、比喻、再比喻!”但是,那些陳陳相因的、老化了的譬喻,卻象炒舊飯一樣,令讀者難以下咽。因此,我國當代有一位作家強調:譬喻應該“新鮮、別致、奇警,獨標一格,不同凡響”!他舉例講了一些大膽奇特的譬喻,例如:

“番茄”,義大利人把它譬喻為“金色的蘋果”;法國人把它譬喻為“綠色世界中的紅寶石”;

“巴黎聖母院”,由於建築宏偉,被譬喻為“石頭交響樂”;

“失業現象”,被譬喻為“西方社會中一顆正在滴答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

我們不但要重視比喻,經常運用比喻,還得努力創造奇警美妙的比喻。藝術貴於有創造性,總是陳陳相因的東西,就不稱其為藝術了。

王惲在本曲中所使用的比喻:“水面天竺”“滿咽三杯,吸盡濃綠”以及“浪翻如屋”,將它們歸於新奇的譬喻之林,可以說是:理所當然,受之無愧!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