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2年06月03日】
孫思邈,世稱孫真人,後世尊之為藥王,唐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孫家塬人,約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卒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歲。他的學問非常淵博,對醫藥造詣很深,特別對藥物學有相當深的研究,是一位著名的醫藥學家。
孫氏自幼聰穎洞達,敏慧強記,7歲能夠日誦千言,人稱聖童。孫氏博學多聞,涉獵群書,20歲博通經史百家之說,善談道學,兼好釋典。因他少時體弱多病,常請醫生診治,以致耗盡家資,所以從青年時代他就立志以醫為業,為民除病,並刻苦研習岐黃之術。由於醫術嫻熟,遠近求醫者甚多。成年以後,隱居在太白山從事醫書著作及煉丹活動。隋文帝、唐太宗、高宗均曾召他作官,都被他婉言謝絕,而一心一意致力於醫藥研究工作。
孫思邈歷經隋唐兩代,是一位知識淵博、醫術精湛的醫家。然而他不慕名利,以醫生為終身職業,長期生活在民間,行醫施藥,治病救人。他診病治療,不拘古法,兼采眾家之長,用藥不受本草經書限制,根據臨床需要,驗方、單方通用;所用方劑,靈活多變,療效顯著。他對民間醫療經驗極為重視,經常不辭辛勞地跋山涉水,不遠千裡訪詢;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傳。輾轉於五台山、太白山、終南山、峨嵋山等地,採集藥材、炮製藥物,提煉丹藥,深究藥性。他對民間常見病、多發病、地方病多有研究,救治過許多疑難危重病人。他不僅精於內科,而且兼擅外科、婦科、小兒科、五官科、眼科,並對攝生、食療、針灸、預防、煉丹等都有研究,同時具有廣博的藥物學知識和精湛的針灸技術。這不僅使他成為唐代名極一時的醫學大師,而且使他一變羸弱之體,至百歲而視聽不衰。
孫思邈一生以濟世活人為己任,對病人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同情心,他提出"大醫精誠"的宏論,至今仍對臨床醫生具有廣泛的教育意義。他要求醫生對技術要精,對病人要誠。他認為醫生在臨症時應安神定志,精心集中,認真負責,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美醜,怨親善友,本族外族,聰明愚昧,要一樣看待;治療中要不避危險、晝夜、寒暑、饑渴與疲勞,全心赴救病人,不得自炫其能,貪圖名利。這也正是他身體力行,躬身實踐的寫照。他曾親自治療護理麻風病人達600餘人;為了方便群眾和醫者,他創立了"阿是穴",並廣泛推廣,至今仍有很大的實用價值;他為了救治一名急性"尿閉"患者,用蔥管插入病人的尿道,是世界是最早應用導尿法的人。他的高尚醫德和高超醫術足為百世師範,後人贊曰:"其術精而博,其道深而通。以今知古,由後視今,信其百世可行之法也。"
孫思邈對醫藥學的重大建樹是他首創「複方」這個概念。孫思邈勇於革新,淘汰了古代醫書中一些不合理的藥方,吸取民間治病積累的寶貴經驗,用新方推動醫學向前發展。 孫思邈的醫學著作,在我國藥物史上有很大成就。他的故鄉盛產藥材,他常常親自去山野採藥。他對白頭翁、黃連可以治痢疾,常山可以治瘧疾,檳榔可以治絛蟲病,硃砂、雄黃可以消毒等等,都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和肯定。
他通過總結民間的經驗和自己的臨床實踐,發現用杏仁、蜀椒和牛奶、白蜜等可以醫治腳氣病。歐洲人第一次論述腳氣病是在1642年,大約晚了一千年。
孫氏總結唐以前臨床經驗和醫藥學理論,收集方藥、針灸著作,積數十年之經驗,博採群經和各家方書,刪裁繁重,務求精簡,大約於公元652年(高宗顯慶二年)寫成《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30卷。該書內容非常豐富,包括臨證各科、診斷、針灸、食治以及預防、衛生等各方面的內容。
孫氏編成《備急千金要方》後,雖已年逾古稀,但他仍不以此為滿足,乃取羽翼雙飛之意,又集他晚年30年的臨床經驗和臨證心得,寫出《千金翼方》30卷,對《千金要方》作了全面和有益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