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青白瓷

齊劍


【正見網2002年09月03日】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南宋詩人李清照為她丈夫所寫的九重懷人詞《醉花陰》中所提到的“玉枕”為何物?據專家考證,李清照的“玉枕”實為宋代廣泛流行的一種色質如玉的青白瓷枕。

 

青白瓷始於北宋盛於南宋末於元,俗名青影,因其釉色青中有白,白中有青,光照見影,釉色透亮而聞名。

考古發現青白瓷在宋朝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器物。

宋代青白瓷的器形品種

宋代瓷業興盛,形成“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及越窯系、青白瓷系、定窯系、磁州系等六大窯系。以景德鎮的青白系最為著名,產品主要供民間使用和外銷,也有一部分質地細膩、胎骨勻薄、釉面瑩潤的清白瓷被官府選中用作高檔瓷。正因為這種雅俗共賞的特點,清白瓷的器形眾多,涉及飲食器、儲藏器、文房用具、照明用具等等。

 

碗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日用器皿,北宋早中期由於朝代更換,文化的差異,“鼓腹高足碗”逐漸發展,代替了五代時期的“唇口大足碗”。北宋後期和南宋早期,碗的器壁與圈足趨於降低,淺弧壁碗開始風行,這一時期,斜壁小底碗也是景德鎮較為典型的產品,口徑大,圈足小,器璧斜而高,外觀挺拔秀麗。這類碗是用做飲茶的,與當時既飲汁又品茶末的文化有關,因為這種碗喝茶,易干不留渣。

注子又名注壺。分為水注、酒注,總的來說前者小後者大,造型有所不同。酒注又有兩種,一種與溫碗配套,一種單獨使用。作為文具的水注,又稱水滴,為文人雅士所寵。其造型隨意小巧,一般高兩三寸,小口矮身,細流曲把,流飾龍鳳。

 

瓷盒,用途主要是為盛裝藥品、香料、化妝品、印泥等。宋代青白盒多為小型,器型有圓、八角、菊瓣多種,裝飾有素麵、點彩、印花等。

清白瓷器中不少瓷塑,多為佛道及修煉人物。形像不似唐代那樣魁梧豐滿,較簡潔、素雅,體現古人尚德敬神的修煉文化且獨具宋朝社會人文傾向。

宋代青白瓷工藝

瓷石和高嶺土是中原古代瓷器的一般原料。高嶺土不能單獨使用。瓷器的釉使用風化程度比較淺的瓷石配以適當的“釉灰”,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

景德鎮的釉料為重石灰,氧化鈣含量高,燒制時表面流動性大,燒成物品表面光亮透明,釉薄處泛白,集釉處呈水綠色。

北宋早期青白瓷誕生初,人對窯爐氣氛掌握不完全,受氧化的干擾,釉面多帶微黃。至南宋早期,青白瓷真正達到胎體淨白、釉質如玉。

宋代青白瓷的紋飾題材豐富,布局疏朗,純然宋時氣象。

清白瓷的衰落與朝代的更替

青白瓷自北宋初期在景德鎮創燒以來,走過三百年多年的發展歷程,終於在元代後期消失了。

元代早中期,景德鎮青白瓷在器型和裝飾上顯出其朝代的獨有風格,總體而言不如宋代清白瓷精製茂美,喪失了質地如玉,輕盈秀麗的特徵。

 

“一朝君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飾。”(《在華盛頓DC國際法會上講法》)青白瓷生產在歷史上落幕的主要原因是被元代其自身文化背景下新瓷器品種所取代。

元代瓷器大致分為兩類:青花、釉裡紅等高溫釉下彩器和卵白釉、銅紅和鈷藍釉等高溫顏色釉瓷。

新品種的創燒,反映了元代其自身特有文化,擺脫了元代以前要求釉色仿玉類銀的思路,而融合中國繪畫技巧,強調彩繪裝飾。青白瓷就此拉上了歷史帷幕。

參考資料

1.www.minghui.org
2.《陶瓷》
3.《唐宋詞精選》、
4.《CHINES EPOTTERY AND PORCELAIN》
5.《轉法輪》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科技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