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3年03月01日】
《禮記•曲禮上》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於政治內鬥的需要,這句話是文革中批孔子的最大罪狀。這句話的全文是:「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人下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
禮有不同的場合、用途。上文中的撫式是指古代上級遇見下級時,手撫在車馬的橫木上,身子略向前傾,以示敬意。上級見到下級撫式致敬,下級則下車還禮;遇到普通百姓則不需要這樣麻煩。這是一種互相尊敬彼此關愛的美德的體現,體現尊長禮賢愛民而已,而不是約束。過去中國為甚麼被尊稱為「禮義之邦」呢?就是因為我們懂得做人的禮貌。《禮記•曲禮上》裡面這樣闡述我們做人為甚麼要懂禮貌:「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yōu,母鹿,泛指母獸,意即亂倫)。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
我認為,「禮不下庶人」中的「禮」主要是指的祭禮,是國家制度,不是禮貌的禮;國家的祭禮當然不需要老百姓也來操持。否則我們就不可能看到春秋戰國時代許多人的「禮賢下士」的行為。在戰國末期魏國都城大梁(今之河南開封),曾經發生過信陵君執轡候侯贏的故事,信陵君魏無忌是魏昭王之子,為人仁厚,禮賢下士,對士子門人無論有沒有才能他都以禮相待,不為自己富貴而倨傲;而侯贏只是一個隱居的守門小吏。還有後來三國時期更加廣為人知的劉備「三顧茅廬」等。「禮不下庶人」如果真的是我們被灌輸的「不向老百姓講禮貌」,這些就全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這不是明顯的矛盾嗎?由是觀之,此實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刑不上大夫」,我認為主要是指的不在其在任時處罰,要維護官制的尊嚴,一般是削職,然後處罰。為甚麼呢?因為除了今日之中共,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是按照孔子所說的「選賢與能」的標準選拔官吏的,選賢能兼備者。賢是有大德行、高品行的人。大夫就是過去所說的大人,大人就是德行廣大的人。沒有那麼大的德行,在過去的時代裡是很難被選拔到那麼高的官職的。
還有,有研究者發現,這裡刑指的是「五刑」,「五刑」不是針對大夫設制的,針對大夫的犯罪使用「八辟」處罰。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經問孔子,這後半句話的意思是否是說大夫犯罪不用刑罰啊?被孔子斷然否定。歷史上,哪個官員落罪了不受處罰?根本就是很少的,除非是有人包庇縱容,糜亂法紀,就像今天中國的官場一樣黑暗。
造成這許多容易讓人誤解的原因,其中有一方面就是《論語》只是孔子的隻言片語的記錄,已經割裂了許多歷史背景、環境因素、講話的前因後果等;而時代變遷之後,觀念也同樣變遷了,比今推古,不亦謬哉。
《論語•陽貨》「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遜,xùn),遠之則怨。」這也是一句被今天廣為批判的孔子的話,以為孔子是倡導歧視女性,而且歷朝歷代,特別是宋明理學家們更是歪曲孔子而制定了所謂的「三綱五常」歧視女性。
有人研究《論語》認為,這裡的女子不是泛指而是專指,因為古代用君子和淑女來指稱儀態端莊的男人和女人,而相對的就是那種「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的小人和女子。此亦可備一說。更有人深入研究了孔子說這句話的背景。孔子還說過的「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在《子罕》和《衛靈公》中重複出現。據《史記•孔子世家》載,衛靈公的寵妾南子不僅以得見孔子為滿足,還要公開炫耀,以抬高自己的身望。孔子「居衛月余,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丑之,去衛。」但「子見南子」其事卻又記在《雍也》章。因此有學者推測,「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很可能也是在這件事之後講的。皆有所指:「女子」即南子,「小人」指好色的衛靈公,「難養」指的是這二位:都難以相處和沒德行。
而我認為,「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中的「小人」,是指德小的人,或者是才大於德的人,這裡沒有貶義。相對「小人」而言的是「大人」,指的是德大的人。過去,尊稱上級都是叫「大人」,意思是您德大所以官高,因為過去選拔官吏道德是第一位的條件。而下級都自稱小人,意思是自己德小。如果德比才小,那麼按照《易經》,就是不能自立的,或者是自己難於為自己做主的。就是主意識容易被外來因素給帶動的,因為本來應該「德」是第一位的,是陽位,是主;相對於「德」,「才」是屬於陰,應該是第二位的,在陰位。可是一旦顛倒了,就是陰陽反背。「養」就是積蓄,養德,畜就是積蓄。大畜卦彖曰:日新其德,剛上而尚賢……養賢也;大畜卦象曰: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小畜彖(tuan,易經的卦辭,論卦義的話)曰:柔得位,而上下應之;小畜象曰:君子以懿文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嘛,不在其位就不得其養,這個養是自己積累,不是被別人供養。而女子則完全不同,女子就是屬於陰的,《禮記 禮運》:「男有分,女有歸。」意思也是男女都要在位。女子要有歸,要有依靠才算歸。女孩子天性就是這樣的,所以最好能嫁人。養對女子來說是要男子養家餬口,女子沒有這個義務。
西漢許慎《說文》曰:「妻,婦與夫齊者也。」歧視女性的事情,發生在元代以後的明朝,也就是儒家被朱熹亂了之後並把朱熹的理學當作「正統」之後。而在這之前,臣子也不是必須無條件聽從君主的,相反,國君有錯下屬應該極力勸阻、批評的。孔子說,「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先進》)唐初的魏徵就是最好的例子。
今天的人,已經不是很清楚古人所說的話的真正意思。為此文,以撥亂反正,還歷史的真實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