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文摘 第045期 【醫山夜話】專輯(一)



【正見網2003年03月27日】

  • 〖醫山夜話〗閒話「醫生」(三)

  • 〖醫山夜話〗淺論「醫德」(四)

  • 〖醫山夜話〗十二時辰與人體

  • 〖醫山夜話〗生命的節奏

  • 〖醫山夜話〗五行和五臟

  • 〖醫山夜話〗從治頭痛談起(上)

  • 〖醫山夜話〗舌象

  • 〖醫山夜話〗「耳針」與全息


  • 〖醫山夜話〗閒話「醫生」(三)

    李德孚

    唐朝貞觀元年,李世民當上皇帝,為了醫治疾病,開始設置學校,「醫生」之稱起於此時,是指學習醫學的人。「醫生」與「學生」義同。至玄宗李隆基開元27年,他於10萬戶以上之州,設醫生20人,以下的則設12人,各在其界內巡療,此所謂之「醫生」已非單指學生,而是又有新義,成為業醫者之通稱,相沿至今,人皆通曉。

    醫,「醫,治病也」。《回春錄》雲,「醫者,生人之術也」,生,「死之對也」。《萬病回春》雲,「醫道,古稱仙道,原為活人。」說「醫生」這一詞,就是治病活人。將此作為業醫者的通稱,無等級與貴賤之區別。

    孫思邈以「精」「誠」二字教導。他說,「學醫後,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明代醫家徐春甫說:「醫學貴精,不精則害人匪細。」意思是說,對醫術不精者,可以誤傷及殺人。所謂「病有微而喪命,勢有重而治癒,精微區別,全在醫者。技術低劣可以治患者死,「精」「誠」者卻能化險為夷,使重危病人得救。

    古人認為,要使醫術專精,又須安貧樂道,不慕榮利。一個計較報酬,唯利是圖的醫生,是不會顧病人安危的。應是「貧富有懸殊,藥施無二。」

    明代著名兒科醫家萬全,有一冤家叫胡元溪。胡元溪有個四歲的兒子咳嗽、吐血,遍訪名醫,百治不愈。無可奈何,只好來求萬全。萬氏「以活人為心,不記宿怨」,立即前往病家診察。經過確診以後,便誠懇地對胡元溪說,此病「可治,吾能愈之,假一月成功。」萬氏立即處方治療,服藥五劑以後,減咳七分,口鼻之血止矣。不料胡元溪嫌其子病癒「太遲」,好的太慢,而且總是疑心,總認為萬全與自己有過嫌隙,不一定會用心,便決計換請別的醫生,於是「又請了萬紹治之。」按理說,萬全完全可以撒手不管。當有人勸說他離去時,萬氏卻說:他只有這一個兒子,除了我,別人是治不好的。我走之後,他不會再請我了,耽誤了此兒,雖不是我殺的,亦有我之過也。如此,我先看一看萬紹用的藥方,用之有理,我去之。如有誤,我要阻止他,實在阻止不了,我再離開也不遲。看了萬紹新開的處方之後,萬全認為藥不對症,服了有危險。於是誠懇地勸阻說:「此兒肺升不降,肺散不收,防風,百部(中藥二種),豈可用耶?」萬紹卻拒不採納,反而強辯說:「防風,百部:治咳嗽之神藥也。」胡元溪也從一旁附和說,「他這是秘方。」萬全十分嚴肅地說:「吾為此子憂,非相妒也。」 (我為這個孩子擔憂,不是對你有妒嫉之心。)

    他不忍見死不救,臨行之際,還再次看望患兒,撫摸著他的頭說:且少吃些,可憐疾病再發時可怎麼辦呢?說完了,不辭而退。果然不出萬全所料,病兒服了萬紹的藥,才一小杯,咳嗽再次發作,氣復促,血復來如初。孩子哭泣著說:「我吃萬全先生藥好些,父親請這人來,要毒殺我!」至此,病情急轉直下,眼看生命有危險。胡元溪的妻子「且愁且罵」,胡元溪本人開始後悔,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只好負疚再次來請萬全。萬全並不記較,只是誠懇地勸告說:「早聽吾言,不有此悔。要我調治,必去嫌疑之心,專付託之任,以一月為期。」結果只花了十七天的時間,就把患兒治好了。

    這個故事,使人深受感動。這樣的高德,在今天的人世間是難能可貴的。在中國當今的醫界,那些「拉開肚皮要紅包」的醫者,讀了此故事,不知有何感想?

    (英文版: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1391


    〖醫山夜話〗淺論「醫德」(四)

    李德孚

    對於一個醫生來說,重視醫德修養,尊重職業道德,忠於職守,竭誠為病人診治應該是有一個道德標準的。醫者一身繫著病人的安危,切忌粗心大意,敷衍塞責。探脈診舌,問起始原因病因,憂患飲食之節,起居之度,或傷於毒,應盡察細毫,切不可花言巧語地口頭應付,或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攻其一關,不顧其它,往往會導致舊病未除,新病復起的不良後果。

    掌握患者的心理特點和情志,比治療外感疾病要困難的多,如不察視仔細,問題問得巧妙,就得不到正確回答,有時很難把握真正病因,從而無法進行治療。

    歷代名家都認為醫學是仁術,對病者要關心、體貼,做到竭誠盡智,全力救治。孫思邈主張不分貧富貴賤,一視同仁。他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分親疏貴賤,把所有的病人都當做自己的至親好友看待。當醫生的應摒棄一切私心雜念,不問年齡老少、容貌美醜、聰明愚蠢、屬何民族、性格特點,都要精誠診治。

    治病亦不分生熟親疏,即使是有宿怨舊恨的人家,也絕不拒絕診治。在此,有一個小故事為例:

    元代朱震亨主動去貧病之家診治,尤其照顧「困厄無告」的病人。相反,對於那些頤指氣使,盛氣凌人的豪貴,不僅不予逢迎,而且藐視。有一次「權貴人以微疾來招,危坐中庭,列三品儀衛左右。先生脈已,不言而出。乎下人追問之。先生曰:「三月後當為鬼,猶有驕氣耶?」

    治病貴速,一髮千鈞,凡病家有請,就不顧艱險疲勞,立即出診。孫思邈對於求治的患者,總是有求必應,做到了「勿避艱險,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

    元代朱震亨更是不憚路途遠近,有請必往。「四方以疾迎候者無虛日,先生無不即往。雖雨雪載途,亦不為止。他說,「病者度刻如歲,而欲自逸耶?」病人熬過一刻勝於一年,痛苦不堪,我怎能圖自己的安逸呢?病家求藥,不求其償,不要報酬;其困厄無告者,不待其招,窮困病苦的人,只當奉送。

    故歷代醫家擇徒授藝,都要挑選心誠意專的人。即使是名醫的子孫,也不一定都能克紹萁裘,繼承家學。

    明代著名兒科醫學家萬全,共有十個兒子,沒有一個能繼承父業的。清代名醫葉天士在臨死之前,曾諄諄告誡他的兒子說:「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書萬卷,而後可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鉺為刀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清史稿・葉桂傳》)這段話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英文版: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1337


    〖醫山夜話〗十二時辰與人體

    石玉坤

    人體是有一個時間規律的,這個「人體生物鐘」走到哪兒,身體該做什麼,身體自然知道。所以,吃飯、睡覺、排泄一般都有規律。這個「鍾」不僅會告訴人何時該做什麼,如果你一直違反它的指令的話,也會停止運行。這個鐘的「鑰匙」並不掌握在人自己的手裡。冥冥之中,有一個神明在嚴格地操縱看管著這一切。

    那麼,人體的這個「鍾」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時間鍾是什麼關係呢? 它們是緊密相連,息息相通的。

    人體的氣血是人體的精微、精華,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古人認為氣血是通過經絡流動到機體各部,灌注營養臟腑、四肢百脈。這種流行灌注各臟腑組織具有象潮水漲落一樣的時間節律。當某時辰氣血流注到某經脈臟腑時,該處就在功能旺盛時,否則就在功能衰減時;在某一時辰某一臟腑氣血流注最不足時,其功能則處於最衰時。這就是十二時辰的節律。

    這「十二時辰」是將晝夜分成十二個時間段,每段以十二地支名稱命名。「十二時辰」與現在的二十四小時的對應關係為:子時(23pm-1am),丑時(1-3am),寅時(3-5am),卯時(5-7am),辰時(7-9am),巳時(9-11am),午時(11am-13pm),未時(13-15pm),申時(15-17pm),酉時(17-19pm),戌時(19-21pm),亥時(21-23pm)。它的主線路為從肺經開始(3-5am),到大腸(5-7am),胃(7-9am),脾(9-11am),心(11-13am),小腸(13am-15pm),膀胱(15-17pm),腎(17-19pm),心包(19-21pm),三焦(21-23pm),膽(23pm-1am),肝經(1-3am)。每一個經脈是一個時辰。所以,病得最重的臟腑,病人往往會在生命鍾走到那個部位的時辰停止下來,不往前走了。

    過去修道人是懂經絡、氣血循行規律的。所以,民間有點穴這種方法,就是根據人體生命鐘的走向,當人的血脈氣機走到某一經脈的特定穴位時,點一下,或者使你站著不能動,或者使你躺著不能起,幾小時後,會自動解開。「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懂得氣脈的人,指一點就能解開。


    〖醫山夜話〗生命的節奏

    玉茗

    「醫山夜話」專欄裡有兩篇文章,「月亮和人體」及「十二時辰與人體」,精彩地描述了月亮盈缺對人體的影響以及經脈子午流注的節律。

    其實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節奏,日出日息,潮漲潮落,與我們的心跳和呼吸有什麼兩樣呢?月亮的陰晴圓缺、四季的炎涼交替,行星的自轉與公轉,無不帶著自己的節律。

    有很多作物,比如果樹是「一大年一小年」,一年結的果多,一年結的果少,兩年一個周期,土壤也有吐吶的節奏。

    曾經有一位德國醫生在飯桌上和我談起貝多芬的音樂。他用手敲打著桌子,拍著「命運交響曲」的節奏說,「這個命運的響門聲是和心臟病的心跳一樣。」可見音樂的節奏反映的情緒和我們的人體節奏緊密相關。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把一個人關在屋子裡,允許他做喜歡做的事,卻不給他任何時間的參照,沒有鐘錶,送飯也是毫無規律的,結果,一個月後被關的人瘋了。時間就意味著節奏,打亂節奏的時候,生命就會紊亂。

    在希臘神話裡有個時間之神名叫奧爾甫斯,喜歡音樂。每天,他彈著琴,太陽隨著他的歌聲躍出地面,又隨著他的歌聲落入西山。有時間的地方就有節奏。

    如果經脈不再周期流注,就像行星停止了運轉;如果潮水不再周期漲落,就像天地停止了心跳;沒有節奏的地方沒有生命,就像沒有漣漪的水是死水。

    (英文版: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1487


    〖醫山夜話〗五行和五臟

    於蓉芝

    五行說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和變化而成。在《國語•鄭語》中有「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尚書・洪範》中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牆;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牆作甘」的記載。它指出了「五行」和「五味」(咸、苦、酸、辛、甘)之間相互的內在的聯繫。

    中醫根據五行的特性,來描述五臟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條順而暢達,肝屬木,其特點是喜條達而惡抑鬱,並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溫熱而炎上,心屬火,其特點是心陽有溫煦之功能,心火易於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之特性,脾屬土,其特點是有消化水谷,運輸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又為氣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肅收斂,肺屬金,其特點是具有清宣肅降之功能;水性潤下,有下行、閉藏之性,腎屬水,其特點是主水液代謝之蒸化排泄,並有藏精功能。

    五行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係。相生即相互資生和相互助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即相互制約和約束。五行的相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果五行相生相剋太過或不及,就會破壞正常的生克關係,而出現相乘或相侮的情況。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比如,木過於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時,木就會過度地克土,使土更虛,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過,使克它的一行無法制約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稱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況下水克火,但當水太少或火過盛時,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會被火燒乾,即火反克或反侮水。相生相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係。只有保持相生相剋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

    相生相剋的關係在中醫中被廣泛應用於解釋五臟之間的關係,臟腑間的病理影響,和相應的診斷和治療。

    五臟之間相互資生的關係,可用五行相生來闡明。如腎(水)藏精,肝(木)藏血,腎精可化生肝血,此即腎水滋養肝木,即水生木;肝(木)藏血,心(火)主血脈,肝之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功能正常,則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此即肝木上濟心火,即木生火;心(火)主血脈,又主神志,脾(土)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又主統血,心之陽熱可以溫運脾陽,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榮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溫脾土,即火生土;脾(土)能轉輸精微,益氣以充肺(金),從而維持肺主氣之功能,此為脾氣生養肺氣,即土生金;肺(土)主氣,職司清肅,腎(水)主藏精納氣,肺氣肅降則有助於腎精之閉藏和氣之攝納,肺氣肅降,水道通調,又能促進腎主水功能的發揮,此即肺金滋養腎水,即金生水。

    同樣,五行相剋的關係也用於五臟間相互制約的關係。如肺(金)氣清肅下降,氣機調暢,可以抑制肝(木)陽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滯,此即木克土;脾(土)的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泛濫,此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此即水克火;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此即火克金。

    五行生剋也用於解釋臟腑間的病理影響。如肝病可以傳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響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響,即木郁土虛或土壅木郁;肝病還可以影響心,為母病及子;影響肺,為木侮金;影響腎,為子病及母。其他臟腑病變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剋乘侮的關係,說明這些在病理上相互影響。

    中醫根據五行說來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如木克土,聯繫五臟,肝屬木,脾屬土,那麼肝就可以抑制脾,治脾往往肝脾共治,因而有「扶土抑木」的原則。再如,肝色屬青,味屬酸,如有面色發青,喜食酸味等見症,一般可診斷肝經受病。象這樣的例子很多,不勝枚舉。總的說來中醫無論在診病、辯證、治療、用藥等各方面,都離不開五行說的。

    五行生剋關係,也用於精神對五臟功能的影響。《素問》說:"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等,即是運用五行相剋關係來調整情志,從而治療精神性病症。

    人體是一個小宇宙,五臟之間就是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共同維持整體的內環境穩定狀態,五行說以相生相剋論述五臟之間相互聯繫和協調平衡關係。當五臟之間正常的生克制化調節受到破壞,就會出現相乘相侮的現象,就是病理狀態。在臨床,用五行生剋乘侮規律不僅能說明疾病的傳變,了解病情的預後;而且能調理各臟腑功能,做出相應的診斷和治療。

    傳統中醫不僅認為人體自身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小宇宙,它還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官等與自然界的五方、四季、五味等有相應的關係,這樣就把人體與自然環境統一起來,反映了人體與宇宙之間的相互收受通應關係,恰好體現了「天人合一」觀。如春應於東方,風氣主令,故氣候溫和,陽氣生發,萬物滋生,人體之肝氣與之相應,故肝氣旺於春。

    此外,關於人體與外界環境,如四時、五氣,以及飲食五味的關係,中醫學亦是用五行之規律來加以說明的,在此不一一列舉說明。


    〖醫山夜話〗從治頭痛談起(上)

    李德孚

    常有人問:「醫生,我頭痛了很久,中醫有什麼好辦法嗎?」我會反問道:「什麼原因引起的頭痛?在什麼部位?怎樣的痛法?有多久了?」「哦,還那麼複雜嗎?我找西醫去治時,醫生往往只給幾粒止痛片,吃了不但不管用,還引出腸胃病來。那些止痛片用來治各種痛:頭痛、腳痛、腰痛、肩痛……」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來,別看西醫科目分的挺細緻、清楚,其實分門別類的各不管各,但論治療,那是眉毛鬍子一把抓的。

    而中醫在美國,雖然不分科目,樣樣都看,各種病例臨床上都能遇到。中醫的治療是根據表、裡、寒、熱、虛、實、陰、陽為八綱去診斷,以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為八法去治療的。

    單單辯證治療就有病因辯證、八綱辯證、氣血津液辯證、臟腑辯證、衛氣營血辯證等等。對每一個病人,每一種病都是幾種辯證方法同用,即用病因辯證去觀察致病原因,臟腑辯證確定病變部位,八綱辯證確定病變性質,氣血津液辯證審查身體的盈虛通滯。

    以頭痛為例,頭痛部位不同,是因為起因有異。如偏頭痛是屬肝火上亢,目屬肝竅,頭痛連眼眶,故症狀為半邊頭痛。憂思惱怒,初病氣傷在經,久痛血傷入絡。而頭額痛屬陽明,多氣多血;兩頭角痛,屬少陽,因肝火移膽,膽火竄絡上騰,故兩頭角痛。其它還有巔頂痛,後腦痛,全頭痛,雷風頭痛,面頰痛等等。因病位不同,治療亦有別。

    許多頭痛起源於車禍。人遇車禍,從頸部肌肉發硬酸痛開始,逐漸延伸到肩膀至後腰,伸展不利。一般二天後就開始頭痛,從輕到重。因為這屬於輕微腦震盪,除一些特例外,一般都會出現頭痛。對於這類案例,如果車禍後立即來診所治療,一般一、二次就能治癒,無須複診。但如果拖延一段時間才來治療,那就可能就需要一個月、二個月甚至半年的療程了。

    (待續)


    〖醫山夜話〗舌象

    李德孚

    舌診是中醫用的識別病情,判斷預後,決定治療的一個重要依據。當全身症狀尚不十分明顯時,舌象常常已開始出現一定程度之症候。

    大凡內傷諸病,若偏於陰虛者,舌質紅而少津,且小;陽虛者,質色淡,苔薄而潤,舌形胖嫩,舌大;陰虛者,則淡白中微露青色,亦可轉黑,苔薄而濕潤。最常見的是消化不良或患外感風寒風熱者,一目了然:苔黃是有火,苔厚是消化不良。總之,正常人與病者的苔是不同的。

    一天,有一個小伙子來看病,口述渾身不適,翻腸倒胃,無食慾,又泄肚。西醫檢查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為慎重起見,轉他來看中醫。我見他愁眉苦臉,一付痛苦狀,就讓他伸出舌頭來讓我看一下,我看到的是一個顏色正常,舌質、舌苔、厚薄一切健康的舌頭。

    我見此狀,知是有詐,於是開始仔細盤問。他開始前言不搭後語,終於承認想要詐一張假條好與朋友爬山去。我告訴他不能如此欺騙人,讓他仔細想想自己的行為,做人的道理,要說真話。

    又一次見到一例,其舌津液耗竭,機能消散,舌絳干,苔全無,脈細數,是晚期愛滋病人的舌象,此人命在旦夕。我只能搖搖頭,告訴他不用再來,魂將離兮。

    (英文版: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1387


    〖醫山夜話〗「耳針」與全息

    玉茗

    中醫有耳穴圖,身體的任何部位都能在耳朵上找到對應的穴位。耳朵就像勾頭弓身倒懸的人體,五臟六腑俱全。

    這是一副典型的全息圖,一個局部能反映全體的信息。事實上不只是耳朵,手掌也對應著全身,腳掌也對應全身,一節手指也對應全身。兒科醫生就經常從手指診斷疾病,其實身體任何一個微小的部份都帶著全身的信息。西方有科學家做過實驗,發現一個腦細胞,就帶著全部的記憶。

    為什麼一個局部能帶著全身的信息,為什麼有全息現象呢?人的身體不只是在一個空間存在,身體裡還有在微觀,比如經絡與穴位那樣的層面,還有身體的存在。這邊空間的一個點,對應著微觀就是一個連綿的面,身體的所有信息都在那個微觀的面上。所以「掌中盛無限」也就不奇怪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