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學家質疑毒理學的基本原理 

正源


【正見網2003年04月10日】

毒理學(Toxicology)在生態環境科學、公共衛生學以及臨床醫學等領域有著廣泛的並且是關鍵性的應用。在1930-1940毒理學形成階段,科學家們選定閾值模型(Threshold model) 或線性遞增模型(Linear non-threshold)作為該學科的基本假設。閾值模型認為當被測定化合物達到或超過一定劑量後會引起毒理反應,線性遞增模型認為當隨著被測定化合物的劑量越來越高時,所引起的毒理反應會越來越明顯。閾值模型被廣泛用於測定非致癌因子的危險性,而線性遞增模型被用來測定低劑量致癌因子的危險性。  

但是現在發現多達五千種的實驗現象不能用以上兩種理論解釋。例如,高劑量的鎘,糖精,多苯環化合物,X射線,珈瑪射線會引起病變,但低劑量的鎘,糖精,多苯環化合物,X射線,珈瑪射線卻減少癌變,其中X射線還可延長小鼠(Mice)和荷蘭豬(Guinea pigs)的壽命。  

2003年2月13日的《自然》雜誌發表了美國麻省大學科學家卡來布裡茲(Calabrese)和保德文(Baldwin)的科研論文,提出曲線劑量反應模型(Horemetic dose-response model)才是毒理學中更接近真理的基本原理。這一模型認為隨著被測定化合物的劑量增加,實驗動物或人體內的生理或毒性反應會有U型或J型的曲線性變化,而不是簡單的線性遞增或遞減變化。  

這一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釋許多毒理學中的「例外」現象。但是這一模型需要複雜的實驗證明,所以還不能被普及應用。

這說明現代西方生物醫學的基本理論還是不夠完備的,一些基本假設只能適用一定的範圍,卻難以解釋複雜的自然界和人體,這是因為生命體內很多生理反應是複雜的,不是簡單的數學模型能精確描繪的。其實,現代生物醫學在相當程度上還是一種模糊的經驗性的科學。

參考文獻

Nature(2003) 421:691-692.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