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3年11月24日】
現代社會都崇尚福利(Wellbeing)制度,政府的宗旨就是讓整個社會都感到幸福(Happiness)。近一個世紀來,在這一思想的主導下,已開發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和人均生活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按理說人們會比過去快樂得多,但是,許多社會調查發現,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社會大眾並不認為他們比生活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人們更幸福。
著名的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理察・雷亞德(Richard Layard)教授從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角度對此現象進行了探討(1,2)。他發現人們並不重視收入和財產的絕對價值,而是更看中自己收入和同一社會階層其他人的比較優勢。可能這就是為甚麼同一時期,更多的富人(37%)覺得比窮人(16%)快樂。他還發現,單憑物質財富並不能帶來幸福,必須要有一定的休閒時間才能讓人感到生活的平衡。因此,他認為GDP並不能代表一個國家的福利水平。
當今社會裡從國家領導人到平頭老百姓都希望短期內暴富起來,很多人為此而不惜任何代價。但是,雷亞德教授的研究表明,一個國家富裕並不只是GDP高,老百姓的幸福也不只是物質財富的擁有。穩定公平的社會制度,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加上基本的物質生活,那才是老百姓希望的。
孔子曾描述過大同社會和小康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3)古代聖賢描述的是一個順應天道而行的社會應有的狀況。如今的中國是逆天道而為,其社會亂象令人不寒而慄。
其實,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先生早已指出了治國之路:「富民乃君臣之道,尚錢而下下之舉。富而無德危害眾生,富而有德眾望所盼,故而富不可不宣德。 德乃生前所積,君、臣、富、貴皆從德而生,無德而不得,失德而散盡。故而謀權求財者必先積其德,吃苦行善可積眾德。為此則必曉因果之事,明此可自束政、民之心,天下富而太平。」(4)「人不重德,天下大亂不治,人人為近敵活而無樂,活而無樂則生死不怕,老子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此乃大威至也。天下太平民之所願,此時若法令滋彰以求安定,則反而成拙。如解此憂,則必修德於天下方可治本,臣若不私而國不腐,民若以修身養德為重,政、民自束其心,則舉國安定,民心所向,江山穩固,而外患自懼之,天下太平也,此為聖人之所為。」(5)
參考文獻
1. "Happiness-Has Social Science a Clue?" Lionel Robbins Memorial Lectures 2003, Center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2. The Economist. August 9th-15th, 2003. pp 62.
3.《禮記-禮運》
4.李洪志. 《精進要旨》-富而有德
5.李洪志. 《精進要旨》-修內而安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