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8年12月28日】
解釋:對認定正確的事就堅持不懈的執行。
出處:《禮記•中庸》載:「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擇善固執的要求:
"擇善"要以"仁義"為其核心,"固執"需要真知睿智的勇氣,才有可能走向至善的境界。若要擇善,必先知善,而知善以良知為源頭,以習知為開展,然後可以推到下一步,就是具體如何擇善。擇善必須考慮的三項因素:良知、仁義;對方期望;社會規範。既然「善」是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之實現,那麼自然要注意行動者自己,行動相關的對方以及社會大眾所接受的規範,若良知、仁義,對方期望,社會規範三者發生衝突時,則以忠於自己內心的良知和仁義的選擇,亦即「仰不愧於天,俯不祚於人」。
擇善固執的故事:
人一經捲入「人之熙熙,皆為利驅,人之攘攘,皆為利往」的公眾社會,在追逐名利權位的外物沉浮中,就把真實的自我忘得一乾二淨。個人無力對各類事務做出判斷但又必須要判斷,怎麼辦?最安全的方法就是遵循「大多數」人的判斷作為自己的判斷,公眾的意見主宰一切,長此以往就形成了習慣,於是獨立思考的能力逐漸泯滅。用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海德格爾的話就是,人只有將自我「沉淪」到公眾中才能獲得安寧。
在經濟史學家諾斯看來,從人類歷史看,不是物質,而是「意識形態、宗教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政治秩序、道德準則,決定了可以接受和不可以接受的行為。這個東西決定政治遊戲規則,決定法律制度和經濟表現……」197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在其名著《通往奴役之路》中提醒世人,如果迷信物質決定論,這個社會就會變得非常淺薄,成為永遠長不大的社會。
還好,這個世界總有一些傻瓜,因為他們的擇善固執的堅持不懈創造了奇蹟,成就了自己也改變了他人,這裡要分享的是奇蹟蘋果的創造者------木村秋則的故事。
木村秋則先生,一個日本的普通農民,一九四九年他出生於青森縣中津輕郡岩木町。一九七一年回到故鄉,投入以栽培蘋果為主的農業,由於農藥危害了妻子的健康,從一九七八年左右開始摸索無農藥、無肥料栽培,此後經歷了十幾年沒有任何收穫希望的歲月,只能靠每年去北海道打工的錢維持全家的生活。在最初的兩、三年附近的果農還對他深表同情,但看到他的果園內蘋果樹的葉子每年都掉光,沒有任何收成,很擔心病蟲害會影響自家的果園,對木村先生的態度也越來越冷淡。當時青森縣針對黑星病、斑點落葉病和腐爛病等蘋果樹的病蟲害制定了相關條例,必須使用肥料和農藥徹底預防和驅除。一旦果園被檢舉,不僅蘋果樹會遭到強制砍伐,還必須罰款三十萬元。因為青森縣的蘋果產量占全國的百分之四十,也是青森縣的主要產業,所以規定相當嚴格。在這種困境和壓力下,木村先生一直沒有選擇放棄,甚至有時也考慮是否放棄的時候,大女兒反而質問:「那我們之前辛苦是為了什麼?爸爸,你做的事很了不起,你在一個沒有答案的世界,從零開始挑戰。」這句話給了他很大的安慰。雖然木村先生一直深信「自然栽培蘋果絕對可行,一定可以找到答案」,然而,看到果園的情況始終無法改善,嚴峻的現實終於把他擊垮了。背負著對不起家人的自責,木村先生決定以死謝罪,可是本打算掛上自己的那棵橡樹讓他靈感突現,找到了解決土壤才是良好栽培的關鍵。此後通過改善土壤,木村先生的奇蹟蘋果終於開花結果了。如今木村先生在栽培蘋果的同時,也在全國和海外各地進行農業指導,推廣他的無農藥、無肥料栽培。1991年颱風一九號導致津輕的蘋果園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木村先生的果園成功的抵禦了這場颱風。1992年《日本經濟新聞》文化欄刊登了《大自然的夢幻蘋果》。1994年木村先生以無農藥栽培蘋果上了《日本經濟新聞》晚報的「日本的四十歲」專欄。2007年木村先生登上NHK「專家的作風」節目。2008年幻冬捨出版了介紹木村的《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成為暢銷書,感動了無數讀者。
木村先生的蘋果和其它蘋果相比,更漂亮、保存時間更長。
木村先生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他的擇善固執、堅忍不拔的精神,蘋果樹教他傾聽大自然的訊息,也教他謙卑的面對這個世界:「我經常問全國的農民,你們的身體可以結出一個蘋果、一粒米嗎?人類無論再怎麼努力,都無法自己開出一朵蘋果花。稻穗才能生出米粒,蘋果樹才能長出蘋果。主角不是人類,而是蘋果樹和稻子,人類只是輔助它們的配角。所以,請大家務必牢記這一點。之前,我對自己種蘋果這件事感到很得意。然而,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我終於體會到一件事──我只是協助提供一個適合蘋果生長的環境而已。」「我認為,人類必須更加謙卑。人類不是大自然的支配者,而是必須認為,人類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
在《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的書中,木村先生帶給人們的精神禮物就是 :當所有人都做錯,你是否有勇氣做對?所有新事物並不一定都是正確的,相反地,古老時代的經驗往往才是真諦,是經過實踐所證實的。木村先生用自己獨特的親身經歷和體悟對於現代科技和與之有關的現代人類的成見提出了質疑。
木村先生認為,農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觀察大自然,而且必須長期觀察。
北海道旭川齊藤牧場的齊藤晶先生,藉助牛隻開墾一片原本只有石頭和山白竹的山地,把它變成了漂亮的牧場。當年,當他的開拓業遇到瓶頸,他爬到山頂的樹木眺望四周,覺得「鳥和蟲子總是毫無怨言、悠哉地生活,人類也應該和鳥、蟲為伍,融入大自然」,於是,就想到可以運用山上的自然環境飼養牛隻。這稱為「蹄耕法」,是充分運用牛隻、樹木和牧草生態的自然酪農業。
「大自然不會說話,因此,人類必須磨練感性,感受大自然。」當我們聊天時,不禁為彼此的共同點感到驚訝。齊藤先生說:「木村先生,和你聊天時,我們完全了解對方想要說什麼。因為我們觀察的都是整體,知道將會發生什麼變化。不使用多餘的技術,而是靜下心來觀察非常重要。高學歷的人往往無法不多做點什麼。如今正缺乏能夠忍耐、靜下心來觀察的人。」
中國古人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為學日新,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早《道德經》中也提到:「因其不爭,故無人與之爭」都蘊藏著東方文化的智慧,中國古人的科技傳承是一種守道為先的傳承,例如:習武之人必重武德,才能得到師父的傾囊傳授,現代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隨之而來諸多負面效應,而只有順應自然、順應事物發展客觀規律才是萬物健康發展、生生不息的生存經驗。
木村先生在觀察害蟲時,發現它們長得十分可愛,圓圓的眼睛目不轉睛的看著他,而益蟲的長相卻很可怕,葉色草蛉簡直就像電影裡的怪獸,人類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好惡把昆蟲分為害蟲和益蟲,其實吃葉子的毛蟲是食草動物,表情祥和,吃害蟲的益蟲是食肉動物,面目猙獰。
木村先生的故事讓生活在時下物質化環境中的現代人類反思一個問題:在「正確」科技的催生下,生命是在進步還是在退化?
一位經營葡萄莊園的朋友曾經提到,中國幾乎所有肥壯的食用葡萄或提子,都是拜生長激素的功勞,我們只是化工廠的下水道。化學肥料是科技產物,沒有幾個果農能抵擋住先進的增產、抗菌、抗旱、抗寒、耐澇、抗乾的膨脹誘惑,科學讓植物無需太用力,就可以碩果纍纍,而且從此你就很難離開它。
這也就有了一個奇怪現象,似乎人類了解世界越深,控制世界的慾望就越旺盛,貌似終有一天人類可以控治世界的節奏。結果是,人類離開科技就變得脆弱。人類萎縮雙腿,把它交給了汽車;人類讓大腦失憶,把它交給了電腦;人類習慣了用手機搞關係,而不是付出真情和心意。人們迷戀上了快,卻不知道這麼急急匆匆走向何方。
在電子激素的催長中,人類沒有時間紮根,表面的枝繁葉茂下是一顆空洞的心,原本以為通過快速的科技可以提高效率(比如微信),卻發現人們所有的「時間節約」都又變本加厲的奉獻給了科技。為了拚命生長(成功),人類變得無限虛假,因為真實而自然被看作毫無效率,人類離它們遠去。結果是什麼?有誰說得清,玩得起?在一個激素的環境,你想傻傻的活得自然、活得單純是一件奢侈的事。在周邊鮮艷蘋果的襯托下,你會顯得特不帶勁,好吧,就算你耐得住寂寞,等著,可還沒等你長出自然的果實,就很有可能被鏟除掉了……
如果要說木村的蘋果園與普通蘋果園最大的不同,那便是在果園裡,輕輕扒開浮土,你到處都可以看到果樹的根須。普通蘋果樹的根系也就長到兩三米左右,木村的蘋果樹則會長到地下20米。
根深了,蘋果與枝葉之間的聯結也更有力。一次遇到颱風,別人家的蘋果基本全被吹落,木村的果園裡80%的蘋果仍在枝頭搖曳。這是多麼旺盛的生命力!
木村先生成了種植果樹的專家。雖然他在果園裡任由各種植物生長,但在秋天會割草,以讓土壤溫度降低,「這是要告訴蘋果秋天來了」。他不用肥料,土壤仍舊能保持充足的肥力。即便是連修剪樹枝這樣看似不起眼的細節,他都有自己的理論。
今天的世界充滿著淺薄、功利的論調,有多少人會在堅持10年之後等到那7朵蘋果花的盛開?這便是木村的意志,一如他的蘋果堅定、執著,歷經風霜而甘甜彌香。日本的腦科學家、也是NHK主持人茂木健一郎形容這種傻瓜的意志:他們擁有相信眼睛看不到的東西的力量。
「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那便是用心專注的做一件秉承良知和仁義的事情。種蘋果如此,做任何事皆是如此。
參考文獻
[1]石川拓治著,王蘊潔譯,《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南海出版社,201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