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9年04月26日】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筆墨紙硯文房寶
追溯源起南北朝
書畫雕刻裝飾品
文人雅士夕伴朝
古人戲言稱四侯
筆為管城侯
墨為松滋侯
紙為好畤侯
硯為即墨侯
湖筆浙江湖州制
徽墨安徽徽州研
宣紙安徽宣城造
端硯廣東端溪制
宋朝至今享盛名
筆:指毛筆 別稱毛穎 管城 管城子 中書君等
「伏羲初以木刻字,軒轅易之以書刀。虞舜造筆,以漆書於
方簡。——明代羅頎《物原》
毛筆亦是神傳人
中國書畫專用品
筆字原本稱作聿
筆桿竹製會意筆
書寫用筆起源早
夏商時期見雛形
石器彩陶花紋描
清晰流暢筆墨飽
春秋戰國普遍用
吳稱不律燕叫弗
楚國稱幸秦叫筆
嬴政始皇統一國
筆成定名沿至今
古代制筆用獸毫
雞鵝羊鹿豬虎豹
更有人須胎髮毛
兔毛制筆原料好
尤以秋冬山兔妙
戰國時期河南筆
野兔箭毛制筆頭
筆鋒堅挺宜簡牘
秦朝名將之蒙恬
南下伐楚經安微
中山兔毛造秦筆
世間流傳蒙恬筆
管城便成筆別名
朝代演變筆錄記
人神共存上古時
盤古開天又闢地
女媧造人傳說真
三皇炎帝神農氏
天帝神鞭相與贈
遍嘗百草藥王神
伏羲教佃漁蓄牧
燧人教鑽木取火
有巢教人架木巢
天神助人渡蠻荒
浩如煙海古典籍
詩辭歌賦文獻集
書畫作品碑帖拓
神傳文化育後人
敬天法祖懿德行
仁義禮智信五常
倫理道德世傳揚
韓愈撰寫《毛穎傳》
毛穎管城代稱筆
唐朝文嵩仿韓愈
所作書名《四侯傳》
戲題筆謂毛元銳
毛筆別稱雅號多
「毛錐子」 「龍鬚友」
「尖頭奴」「文章貨」
「諸毛」「寶帚」「兔穎」
「栗毛」「三寸雞毛」
因筆束毛故譽毫
宋梁同翰叫柔毛
白居易稱筆毫錐
唐馮贄拜龍鬚友
毛筆筆桿竹管制
古代詩詞管謂之
玉管 翠管 銀管 像管
筠管 斑管 毫管 寸管
因用筆時飽蘸墨
故喚其
墨曹都統
墨水郡王
毛椎刺史
墨亦稱「陳玄」「龍賓」
「玄光」「烏金」「燕正言」 「組圭」「體玄逸客」
徽墨幻妙意境顯
古代書寫不可缺
人工制墨發明前
書畫皆用天然墨
史前彩陶與紋飾
竹簡甲骨文縑帛
相傳周宣王時期
邢夷擅畫弄髒手
河邊洗手撿松炭
回家研製成粉末
加水糯米粥固狀
後用鍋灰加水磨
中國墨汁始誕生
曬乾用時極方便
邢夷取名叫黑土
後將兩字合為墨
中國最早一塊墨
史稱此為邢夷墨
墨以黑而光為貴
燕地易水產名墨
松樹燃煙而製成
先號亦稱青松子
徽墨始產於南唐
奚超奚廷父子創
皖南古松為原料
加之搗松和膠術
創製馨香佳品墨
豐肌膩理澤如漆
南唐後主之李煜
酷愛書法和繪畫
召奚廷任墨務官
賜於國姓變李氏
墨家宗師指李墨
享譽天下第一品
北宋宣和年間傳
「黃金易得,李墨難求」
紙
東漢蔡倫造紙術
四大發明占其一
文化傳播貢獻卓
唐代造紙術發達
宣紙傳承數千年
用於書畫直至今
用法臘之可摹寫
舊唐書中有記載
唐朝天寶二年間
江川皖浙進貢紙
宣城郡獻紙精美
宣紙號稱紙中王
蔡倫弟子孔丹創
樹皮纖維作原料
傳統藝術熠生輝
東晉生產藤皮紙
隋代批量楮皮紙
宣紙聞名始於唐
原產安徽省涇縣
宣城太平等地區
古代屬宣州府轄
因而宣紙得其名
南唐後主之李煜
監製澄心堂宣紙
膚如卵膜潔如玉
細落光潤冠古今
宋代畫家李伯時
此宣白描五馬圖
傳世佳作嘆觀止
古代名紙美譽斐
傳世極少今難求
宣紙具韌且能潤
江東紙白如春雲
輕蟬翼白抖似綢
潤墨性強滲透潤
文人墨客皆愛之
宣紙題字作書畫
墨韻清晰層次明
骨氣兼蓄氣勢秀
濃而不渾淡不灰
紙壽千年韻萬變
透而彌光色不變
久藏不腐折不損
少蟲蛀且壽命長
保存百年至千年
越老越適於書寫
中國大量古珍本
名家書畫宣紙存
距今逾1,200年
十大傳世之名畫
唐代韓滉五牛圖
現存最早宣紙畫
硯稱硯台
中國四大名硯:
甘肅洮硯
廣東端硯
山西澄泥硯
歙州(徽州)歙硯
墨須加水調磨用
發墨之石刑則硯
陶泥磚瓦金漆石
常見還是石端硯
廣東端硯數第一
歙硯始於唐元年
傳世至少千餘年
歙硯青瑩紋縝密
堅潤如玉磨無聲
南唐元宗之李景
遂在歙州設硯務
李少微為硯務官
高手專理制觀事
南唐後主李煜稱
澄心堂紙李廷墨
龍尾棗心天下冠
歙硯頓時聲名振
五代末江南戰亂
硯坑淹沒硯業衰
宋朝年校理錢芝
歙縣任職找硯坑
疏浚溪流石乃出
制硯業又重興起
嘉右年間征民掘
歙硯生產呈繁榮
高手周全善雕硯
論述專著 頻頻現
《歙州硯譜》《歙硯說》
《歙石辨》繼刊印
宋代歙硯石質堅
雕琢古樸無繁縟
歙石地質年代久
距今已經十億年
地質泥質黏板岩
廣東端石泥盆紀
距今已是四億年
歙石堅潤硬度高
多年宿墨一濯瑩
讚美歙硯詩文多
北宋書法四大家
蘇武、黃庭堅、米芾、蔡襄
都對歙硯評價高
蘇軾詩云:「羅細無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雲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拉瑟聲。」
端明殿學士書法家蔡襄偶得歙硯喜吟道 :「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歙硯比作和氏壁
珍貴精品而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