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習俗〗除夕

史珂 整理


【正見網2004年01月17日】

在歲末,最大的節日就是除夕和新年了。除夕是指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民間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它與中國新年(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有舊歲至此而除,迎接來年新歲的意思。

王安石《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如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夢梁錄》捲雲:「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家不論大小戶,俱洒掃門,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萬曆嘉興府志》:「臘月,鄉人以朱墨圖面,跳舞於市,行古禮。除夕,易門神、桃符、春貼,井皆封,爆竹、紫,設酒果聚歡,鑼鼓徹夜,謂之守歲。」

除夕守歲,始自南北朝。守歲俗稱「熬夜」,即在除夕之夜,達旦不眠。據傳說,遠古時侯有一種兇猛的怪物叫「年」,它每到臘月的最後一天夜裡出來吞食人畜。後來,人們發現它怕火光和爆竹聲,於是人們便在除夕之夜,通宵不眠,燃起火堆,焚燒青竹,使其發出爆響,使年這個怪物不敢出來為非作歹。這就是除夕晚上熬夜和放炮的習俗的來源。在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之夜,尚有「辭歲」,置、送「壓歲錢」之習俗。《燕京歲時記》:「凡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