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解三國(5):劉備登場 德先行

劉如


【正見網2019年10月03日】

上篇交代,因黃巾軍叛亂,張角一軍來犯幽州邊界,情勢危急,幽州【注1】太守劉焉,發榜各縣召集義兵,榜文行至涿縣【注2】,這才引出劉備,正式登場。

劉備登場  德志先行

於是桃園結義的故事正式開始,劉備首先出場,我們仔細看原書的行文順序。首先交代的是他的品性與大志:「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

大家一定覺得奇怪,為何作者一上來先寫的,不是漢景帝玄孫這樣的帝王之後的出身,也不是姓名呢?

原因只有一點,作者著書,旨在通過人物故事,表達義理。寫人物,尤其是主人公的關鍵人物,首重德行,一句「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就定下了他的基本品德——心仁,理性穩重。並有大志,什麼大志呢?濟世安民。桃園結義的誓言,將會具體展現。

德與志,這是古代君子最基本的要素。無論為王還是為臣,君臣一體,同心同德,共同上演君臣之義,此理相同。因此作者首先交代這兩項基本信息,表明這是劉備能成就帝王功業的兩大關鍵要素。整部作品描寫劉備時,必將以此為核心,劉備的形像必然成為仁義之君。義理中重點會突出劉備的仁厚之心。因此,將來我們會看到,劉備辭讓陶謙的徐州,不奪劉表的荊州,火燒新野後逃避曹軍追殺的過程中,因不忍放棄追隨的百姓,幾乎喪命等過程,都寫的十分詳盡,尤其是把徐州讓給呂布,被呂布追殺的章節中,劉備居然對人感嘆,得到不一定值得高興,失去也不一定就是壞事,非常豁達,就是為了表現古人篤信天命的同時,堅守仁義之道。

為何不好讀書?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是君子,必為讀書人,那為何開頭會有那句「那人不甚好讀書」的句子呢?這個答案,作者會在諸葛亮舌戰群儒的章節中,對大儒與腐儒的區別論述中,講的非常透徹。漢朝末年,道德人心走向了敗壞,很多讀書人已經忘記了讀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明白做人的道理,並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進行實踐。看看當時漢末的讀書人,雖然滿腹經綸,就算是四世三公的出身,比如袁紹袁術,兄不友,弟不恭,心胸狹隘,用人不信,待人不仁,君臣不和,成了追逐名利的小人。縱然讀萬卷書,卻不付諸實踐,最後失去人心,眾叛親離,被曹操滅掉,有何意義。因此,作者寫下了這樣一句話,表明劉備讀書也許不多,但做人天生就有君子的秉性,比那些天天讀書,行為卻背離聖人教導的腐儒,要強多了。

其實成為君子,不一定只有讀書這一條路,多接觸賢者,見賢思齊,就是孔子的教導,也就是一條捷徑。這是孔子自己的觀點,如果大家讀過《論語》的學而篇,就會知道,孔子與弟子有過兩句對話: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身為弟子,首先要做的,是在家裡懂得孝敬父母長輩,出門在外,如同對待兄弟一樣友善待人,言行謹慎,廣泛仁愛眾人,親近仁義之人,這些都做到了,才去讀書學文,掌握更多的學識。孔子講話的重點在於孝悌忠信等義理的實踐和親近仁者,見賢思齊,把讀書學文,放在第二。

弟子子夏聽了孔子的話,就將自己的理解對孔子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意思是,向賢者看齊,端正態度(此為親仁),侍奉父母,能盡心盡力(此為入則孝),侍奉君王,能交付身心,對朋友,言而有信(對外的言行),即使此人說自己沒讀書,我也要說,這人已經學過了,真正懂得了學問的真諦。

因此,《三國演義》的作者,是在還原孔子對學問的真義,君子的真諦不在讀書的多少,而要看人的行為。文中後來寫到「玄德幼孤,事母至孝」,玄德是劉備的字,幼年喪父,侍奉母親非常孝敬。這就是說劉備的行為符合君子的本質,聖人的教導。  

景帝玄孫   家境貧寒

之後作者才描述長相、帝王之後的出身、名字和當下的貧寒家境:「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賣鞋)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

預言必出貴人  帝王之命

最後寫劉備未來將成帝業的預言:「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能推算命數的預言者)云:『此家必出貴人。』」

「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年十五歲,母使遊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這些敘述,不僅表明了劉備的帝王之後的身世,與目前孤兒寡母的貧寒家境,還道明了他也並非沒有讀書拜師,而是正如孔子說的,十五歲,在家實踐了孝道之後,拜當時的大儒鄭玄、盧植為師,開始了讀書學文,學識定然過人。

接著就是張飛和關羽的出場。我們下期再續。

【注1】幽州,古九州及漢十三刺史部之一,《周禮》言:「東北曰幽州。」北方太陰,故以幽冥為號。因召公受封此地,成為燕國。東漢時,幽州轄境相當於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及朝鮮西北部。當時州下有11個郡(國)、郡下有90個縣。州的最高長官是刺史。太守一般指郡國的長官。

【注2】涿縣,位於今河北省中部,一般指現今的涿州市。被譽為北京「南大門」。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