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4年04月29日】
現存於今河北省趙縣交河之上的趙州橋,原名為安濟橋。是大約在隋唐皇初期到大業年間所興建成的,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它不但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石造拱橋,同時也是世界橋樑史上有據可查的最遠古石造拱橋。
趙州橋橋面37.37公尺,加上南北兩座橋頭全長50.82公尺,橋寬9公尺,橋高7.23公尺。據今天橋樑學家的研究歸納此橋有幾大特點:
石橋兩端為開放式造型的三角壁拱洞,是由兩端橋面與拱環之間所形成的夾角三角形部分,又稱為側拱。這四個側拱在漲水期間就成為排水口,能有效減低水流對石橋所造成的壓力。而此種建築法可節省大約七百噸石材,也使得石橋本身重量減輕15.3%,安全係數提高11.4%。
趙州橋在1300年間,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1966年3月發生的7.2級邢台大地震,其震央離趙州橋僅40公裡,附近建築物都遭受到極大的毀損,而石橋卻安然無恙,其具有此強烈的抗震性,引起許多專家的興趣。
架設的橋墩地基堅固無比,重量測定也極其正確,直到一千三百多年後的今天,兩端的橋墩僅僅下沉5厘米,當時如何能有此準確的測量,目前專家們還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當時的石拱橋都是半圓型,因為把直徑拉長便很難建成。而趙州橋是一緩和優美的弧型,橋高雖只有7.23公尺,可是其坡度卻很適合馬車與人的通行。石拱橋不但造型優美,恰似一彎新月,而且欄杆上的龍獸雕刻,各個表情、型態各異其趣、栩栩如生。
那麼這座被喻為古代建築之奇蹟是何人所建呢?趙州橋橋墩下的一塊石碑刻有「趙郡交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等十三個字,是其唯一的歷史記錄,多年不知去向,直到近年來才被尋獲,但字跡都已模糊難辨認。唐中書令張嘉貞著《安濟橋銘》中記載:「趙州交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