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華夏歷史真貌:信史之開端-商朝

(公元前 1766 年 -- 前 1122 年)
心緣


【正見網2004年05月30日】

歷史走過了夏朝,走入了殷商。關於商朝歷史,早期其歷史同夏代一樣,主要靠《尚書》、《史記》等後代典籍來了解,缺乏當時的文字證明。但是殷墟遺址的發掘特別是甲骨文的發現,使商代歷史“信而有證”,故商朝被視為中國信史之開端。這些甲骨文也成為中國最古老的文獻記錄。在殷墟遺址,除了發掘出殷商的宮殿、陵墓、作坊、殉坑,以及數量頗多的青銅器、陶器、石器、玉器外,還發掘了不下十六萬片的甲骨,上有不同的漢字四千餘個,而可辨認的近兩千。甲骨上面的刻辭,內容非常廣泛,主要包括祭祀、天時、年成、戰爭、農事、狩獵等等,還有記載著起居、夢幻等生活瑣事的。因此,這些刻辭有助於了解商朝生產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

商人是帝嚳之子契的後裔,因契輔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於商。夏朝末年,商族逐漸強大。因為夏朝最後的王夏桀暴虐、荒淫無道,引起天下百姓不滿,諸侯也紛紛背叛。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共同滅夏,以執行上天的意志。在伊尹的輔佐下,鳴條一戰,夏桀兵敗逃至南巢,夏王朝因此而被滅亡。三千諸侯歸順商湯,商朝正式建立,並定都於亳(bo,伯),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二個王朝。《周易・革》中認為商湯伐桀滅夏“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史記》記載,從成湯建國到商紂亡國,共傳國十七世、三十代,前後共六百餘年。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商王盤庚遷都於殷,所以後來又將商稱之為殷,或稱商殷,或稱殷商。同夏朝一樣,一部商朝史再次證明了敬順天命的仁德之君才會使國家強盛,人民安居樂業;而導致國家衰敗甚至亡國的是那些荒淫暴虐、無道的君王,因為他們的所為而自絕於天,而遭上天的拋棄,他們也成為上天譴責的對像。可以說,商朝是中國歷史上賢君比較多的王朝。根據《史記》,商朝在成湯之後,第四代大甲、第九代大戊、第十三代祖乙、第十九代盤庚和第二十二代武丁,都是賢德之君。他們敬順天命,以仁德治理天下,因此國運昌盛,人民生活安定,諸侯盡來歸服。

殷商的祖先

殷商的始祖是契,他的母親叫簡狄,是有S唬?ong,松)氏的女兒,帝嚳的次妃。相傳簡狄等三個人到河裡去洗澡,看見玄鳥(即鳳)掉下一隻蛋,簡狄就揀來吞吃了,因而懷孕,生下了契,即所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詩經・商頌・玄鳥》)。契長大成人後,幫助禹治水有功,舜帝便任命契為司徒,讓其認真的施行五倫教育,說:“現在老百姓不相親相愛,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間五倫關係不順。你去擔任施行五倫教育,要本著寬厚的原則。”後來,契被封在商地,賜姓子。契在唐堯、虞舜、夏禹的時代興起,為百姓做了許多事,功業昭著,百姓們因而得以安定。

契死之後,由兒子昭明繼位。傳至十一代,由主癸繼位。主癸死後,兒子太乙繼位。這就是成湯(後稱商湯)。

從契到成湯,曾經八次遷都。到成湯時才又定居於亳,這是為了追隨先王帝嚳,重回故地。成湯為此寫了《帝誥》,向帝嚳報告遷都的情況。

亳是商朝前期最重要的都邑。從商朝建立之前,成湯把都邑遷至亳,歷經6代11王,大約有150~200年之久,商都一直在亳。在商朝歷史上,定都時間最長的是殷,僅次於殷的則是亳。關於亳都的位置,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一說在今河南商丘附近(南亳);一說在今河南偃師二裡頭(西亳);一說在今山東曹縣境(北亳);另有人認為在今陝西長安縣境(杜亳)。一般從商丘說。

殷商的締造者商湯

*商湯的德行

商湯在夏朝為方伯(一方諸侯之長),有權征討鄰近的諸侯。葛伯不祭祀鬼神,成湯首先征討他。商湯說:“我說過這樣的話:人照一照水就能看出自己的形貌,看一看民眾就可以知道國家治理得好與不好。”伊尹說:“英明啊!善言聽得進去,道德才會進步。治理國家,撫育萬民,凡是有德行做好事的人都要任用為朝廷之官。”商湯對葛伯說:“你們不能敬順天命,我就要重重的懲罰你們,概不寬赦。”於是寫下《湯征》,記載了征葛的情況。

商湯敬順天命,祭祀鬼神,而且他能任用賢臣。據說,伊尹是個有才德而不肯做官的隱士,商湯曾派人去請他,前後去了五趟,他才答應歸從,並向商湯講述了遠古帝王及九類君主的所作所為。商湯於是委任他管理國政。伊尹曾經離開商湯到夏桀那裡,因為看到夏桀無道,十分憎惡,所以又回到了商都亳,繼續輔佐商湯。

商湯為人還十分仁德。一天他外出遊獵,看見郊野四面張著羅網,張網的人祈禱說:“願從四面四方來的,都進入我的羅網!”商湯聽了說:“噯,這樣的話,就把禽獸全打光了!”於是把羅網撤去三面,讓張網的人祈禱說:“想往左邊走的就往左邊走,想向右邊逃的就向右邊逃。不從命的,就進我的羅網吧。”諸侯聽到這件事,都說:“湯的仁德真是到了極至,連禽獸都能受到他的恩惠。”

*商湯順天命討伐夏桀

與此同時,夏王桀卻施行暴政,荒淫無道,還有諸侯昆吾氏也起來作亂。商湯於是率領諸侯舉兵,伊尹相隨。商湯親自指揮,先去討伐昆吾,轉而又去討伐夏桀。商湯對部族的眾人說:“不是我個人敢於興兵作亂,是因為夏桀犯下了很多的罪行。我雖然也聽到你們說了一些抱怨的話,可是夏桀有罪啊,我畏懼上天,不敢不去征伐。如今夏桀犯下了那麼多的罪行,是上天命令我去懲罰他的。現在你們眾人說:‘我們的國君不體恤我們,拋開我們的農事不管,卻要去征伐打仗。’你們或許還會問:‘夏桀有罪,他的罪行究竟怎麼樣?’夏桀君臣大徭役,耗盡了夏國的民力;又重加盤剝,掠光了夏國的資財。夏國的民眾都在怠工,不與他合作。夏朝的百姓指著太陽咒罵夏桀說:‘你幾時滅亡,我情願與你一起滅亡。’(夏桀曾以為他的統治永遠不會滅亡。他說:“天上有太陽,正像我有老百姓一樣。 太陽會滅亡嗎?太陽滅亡,我才滅亡。”)!夏王的德行已經到這種地步,現在我一定要去討伐他!希望你們和我一起來奉行上天降下的懲罰,我會重重地獎賞你們。你們不要懷疑,我絕不會說話不算數。如果你們違抗我的誓言,我就要懲罰你們,概不寬赦!”商湯為此寫下了《湯誓》。商湯曾說“我很勇武”,因此又被尊稱為武王。

湯在伊尹的輔佐下,率領由70輛戰車和5000名步卒組成的軍隊與夏王朝的軍隊在鳴條相遇,展開了一場大決戰。鳴條之戰,夏桀全軍崩潰。桀出逃後死於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

*商初商湯的仁政

伊尹向諸侯公布了這次大戰的情況。自此,其他諸侯全部歸服,商湯登上天子之位,平定了天下。一個新的王朝開始了。

商湯班師回朝,回到國都亳,廢除了夏的政令,並作《湯誥》告誡諸侯要敬畏上天、修行德政、為民謀利。《湯誥》這樣記載:“三月,殷王親自到了東郊,向各諸侯國君宣布:‘各位可不能不為民眾謀立功業,要努力辦好你們的事情。否則,我就對你們嚴加懲辦,那時可不要怪罪我。’又說:‘過去禹、皋陶長期奔勞在外,為民眾建立了功業,民眾才得以安居樂業。當時他們東面治理了長江,北而治理了濟河,西面治理了黃河,南面治理了淮河,這四條重要的河道治理好了,萬民才得以定居下來。后稷教導民眾播種五穀,民眾才知道種植各種莊稼。這三位古人都對民眾有功,所以,他們的後代能夠建國立業。也有另外的情況:從前蚩尤和他的大臣們在百姓中發動暴亂,上帝就不降福於他們,這樣的事在歷史上是有過的。先王的教誨,可不能不努力照辦啊!’又說:‘你們當中如果有誰干出違背道義的事,那就不允許他回國再當諸侯,那時你們也不要怨恨我。’”湯用這些話告誡了諸侯。這時,伊尹又作了《咸有一德》,說明君臣都應該有純一的品德;咎單作了《明居》,講的是民眾應該遵守的法則。

商湯是這樣說的,自己也是身體力行。商朝初年,發生了一場旱災,延續了七年。史書說,“……三月,商王踐天子之位,是歲大旱。”(《通鑑前編》)“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管子・ 輕重篇》) 連續七年的旱災,使河乾井枯,草木枯死,禾苗不生,莊稼無收,白骨遍野。進進逼人的旱災,震撼著整個商王朝。那時的人們都認為是天帝所為。卜辭中就有“貞(問):不雨,帝佳旱我。”(《龜》1.25.13)意思是:不下雨,是天帝給我的旱災。此時,商代為“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小戴札・表記篇》)因此,自從旱災發生後.商湯就在郊外設立祭壇,天天派人舉行祭禮,祈求天帝除旱下雨。這就是“郊祭”。

郊祭最初的儀式是:燃燒木柴,用牛、羊、豬、狗等家畜作上供的物品。祭祀時,史官手棒三足鼎,鼎內盛有牛、羊等內作供品。史官虔誠的向天地山川禱告說:“是不是因我們的王政事無節製法度?是不是使人民受了疾苦?是不是因官吏受賄貪污?是不是因小人讒言流行?是不是有女人干擾政事?是不是宮室修得太大太美?為何還不快快下雨呢?”這是史官受湯之命,說了六條責備自已的事以求天帝鬼神賜福降雨。然而,祭祀沒有效果。儘管商湯命史官天天祭禮,苦苦哀求,天帝依然無動於衷,沒有賜福降雨。

大旱持續到第七年的時候,商湯命史宮們在一座林木茂盛的山上,選了一個叫桑林的地方設了祭壇,他親自率領伊尹等大臣舉行祭祀求雨。但是祭祀之後也未見下雨,商湯就命史官占卜。史宮們占卜後說:“祭祀時除了要用牛羊作犧牲外,還要用人作祭品。” 商湯稍稍沉吟後說:“我祭祀占卜求雨,本是為民,怎能去焚燒他人? 用我來代替吧!”說罷,命左右把祭祀的柴火架起來,然後將自己的頭髮、指甲剪掉,沐浴潔身,向上天禱告說:“我一人有罪,不能懲罰萬民;萬民有罪,都在我一人。不要以我一人的沒有才能.使天帝鬼神傷害人民的性命。”禱告完畢,商湯便坐到柴上去。左右正要點火,突然烏雲四合,大風乍起,人們盼眼欲穿的大雨驟然而至。這就是歷史上的“湯禱桑林”。人們都認為正是湯的為民犧牲的精神感動了天帝,才使得天降甘霖,旱情解除。

商湯臨政之後,還修改了曆法,把夏曆的寅月為歲首改為丑月為歲首,又改變了器物服飾的顏色,崇尚白色,在白天舉行朝會。

殷商的發展

*太甲思過 重施德政

商湯去世之後,因為太子太丁未能即位而早亡,就立太丁弟外丙為帝,這就是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去世,立外丙的弟弟中壬為帝,這就是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去世,伊尹就擁立太丁之子太甲為帝。太甲,是成湯的嫡長孫,就是太甲帝。

太甲帝臨政三年之後,昏亂暴虐,違背了湯王的法度,敗壞了德業。因此,伊尹把他流放到湯的葬地桐宮。此後的三年,伊尹代行政務,主持國事,朝會諸侯。

太甲在桐宮住了三年,悔過自責,重新向善,於是伊尹又迎他回到朝廷,把政權交還給他。從此以後,太甲帝修養德行,諸侯都來歸服,百姓也因此得以安寧。伊尹對太甲帝很讚賞,就作了《太甲訓》三篇,讚揚帝太甲,稱他為太宗。

太宗去世後,兒子沃丁即位。沃丁臨政的時候,伊尹去逝了。又經過三世,到雍已帝時,國勢已經衰弱,有的諸侯也不來朝見了。

*太戊從諫修德

雍已去世,他的弟弟太戊即位。這就是太戊帝。太戊任用伊陟為相。當時國都亳出現了桑樹和楮樹合生在朝堂上的怪異現象,一夜之間就長得有兩手合圍那麼粗。太戊帝很害怕,就去向伊陟詢問。伊陟對太戊帝說:“我曾經聽說,妖異不能戰勝有德行的人,會不會是您的政治有什麼失誤啊?希望您進一步修養德行。”太戊聽從了伊陟的規諫,那怪樹就枯死而消失了。伊陟把這些話告訴了巫咸。巫咸寫下了《咸艾》、《太戊》,頌揚了太戊帝的從諫修德。就這樣,殷商的國勢再度興盛,諸侯又來歸服。因此,稱太戊帝為中宗。

中宗去世,經過中丁、外壬到河?(dan,旦)甲即位,殷朝國勢再度衰弱。

河?甲去世,他的兒子祖乙即位。祖乙帝即位後,修德於天下,殷又興盛起來。

祖乙去世,他的兒子祖辛帝即位。又經過三代到陽甲帝在位的時候,殷的國勢又衰弱了。

自中丁帝以來,廢除嫡長子繼位制而擁立諸弟兄及諸弟兄的兒子,這些人有時為取得王位而互相爭鬥,造成了連續九代的混亂,因此,諸侯沒有人再來朝見。

*盤庚遷都 遵循德政

陽甲帝去世後,他的弟弟盤庚繼位。盤庚即位時,殷朝已在黃河以北的奄地定都。盤庚渡過黃河,在黃河以南的亳定都,又回到了成湯的故居。

商朝歷史上,為擺脫政治動亂和災害困擾,商王多次遷都:仲丁自亳遷於囂(今河南滎陽);河甲自囂遷相(今河南內黃);祖乙居庇(今山東定陶);南庚自庇遷奄(今山東曲阜);盤庚自奄遷殷(今河南安陽市)和後來的武乙自亳遷到了河北。在這第五次遷移時,商朝的民眾一個個怨聲載道,不願再受遷移之苦。盤庚見此情況,就告諭諸侯大臣說:“從前先王成湯和你們的祖輩們一起平定天下,他們傳下來的法度和準則應該遵循。如果我們捨棄這些而不努力推行,那怎麼能成就德業呢?”這樣,最後才渡過黃河,南遷到亳,修繕了成湯的故宮,遵行成湯的政令。此後百姓們漸漸安定,殷朝的國勢又一次興盛起來。因為盤庚遵循了成湯的德政,諸侯也紛紛前來朝見了。

“盤庚遷殷”是商代歷史的一個巨大的轉折點,扭轉了商王朝的頹勢,走上了中興的道路,出現了“百姓由寧,殷道復興”的政治局面。從此商王朝結束了屢次遷都的動盪歲月,迎來了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新時期。

盤庚遷到新邑之後,當時並沒有把這個地方叫做“殷”,甲骨文中把它稱作“大邑商”,商朝也不稱為殷朝。周滅商後,為了表示對商人的輕蔑,便把商都附近商王的田獵區殷原這個“殷”地名稱呼商人。於是,商朝也就稱為“殷”或“殷商”。 經考古發掘,殷在今河南安陽西北小屯村一帶,面積達二十四平方公裡,這只是考古發掘面積,其實際面積應該比這更大一些。這座商朝王都在武王滅紂以後遭到破壞,逐漸廢棄,成為廢墟,故稱“殷墟”。

盤庚帝逝世,他的弟弟小辛即位,這就是小辛帝。小辛在位時,殷又衰弱了。百姓們思念盤庚,於是寫下了《盤庚》三篇。小辛帝逝世以後,他的弟弟小乙即位,這就是小乙帝。

*武丁復興商朝

小乙帝逝世,他的兒子武丁即位。武丁帝即位後,十分想復興商朝,但一直沒有找到稱職的輔佐大臣。於是武丁三年不發表政見,政事由冢宰決定,自己審慎的觀察國家的風氣。有一天夜裡他夢見得到一位聖人,名叫說(悅)。白天他按照夢中見到的形像觀察群臣百官,沒有一個像是那聖人。於是派百官到民間去四處尋找,終於在傅險找到了說。這時候,說正服刑役,在傅險修路,百官把說帶來讓武丁看,武丁說正是這個人。找到說之後,武丁和他交談,發現果真是位賢德聖明之人,就任他為國相。從此,國家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因在用傅險這個地方找到說,就用傅做為說的姓,管他叫傅說。

有一次武丁祭祀成湯。第二天,有一隻野雞飛來登在鼎耳上鳴叫,武丁為此驚懼不安。大臣祖己說:“大王不必擔憂,先辦好政事。”祖己進一步開導武丁說:“上天監察下民是著眼於他們的道義。上天賜給人的壽運有長有短,並不是上天有意使人的壽運夭折,中途斷送性命。有的人不遵循道德,不承認罪惡,等到上天降下命令糾正他的德行時,他才想起來說‘怎麼辦’。唉,大王您繼承王位,努力辦好民眾的事,沒有什麼不符合天意的,還要繼續按常規祭祀,不要根據拋棄正道!”武丁聽了祖己的勸諫,修行德政,商朝的國勢逐漸強盛。

武丁時期,商王朝的版圖和政治影響空前擴大,以王畿為中心,商朝的統治區域西至今陝西西部,東至大海,北至遼寧,南至漢水以南的長江流域,包括今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陝西、安徽、湖北的大部以及江南的一部分,可能還包括今內蒙古的某些地方。

武丁在位期間,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達到了商朝的鼎盛階段,進入了繁榮時期,史稱“武丁中興”。

武丁帝去世後,他的兒子祖庚帝即位。祖己讚賞武丁因為象徵吉凶的野雞出現而行德政,給他立廟,稱為高宗,寫下了《高宗肜(榮)日》和《高宗之訓》。

殷商的衰落和滅亡

祖庚帝去世後,他的弟弟祖甲即位,這就是甲帝。甲帝淫亂,殷朝走向衰落。甲帝去世,兒子廩辛即位。廩辛去世,他的弟弟庚丁即位,這就是帝庚丁。庚丁去世,他的兒子武乙即位,這時,殷都又從亳遷到了黃河以北。

*不敬天地的暴君武乙之死

武乙暴虐無道,曾經製作了一個木偶人,稱它為天神,讓旁人替他下子,來跟他下棋賭輸贏。如果天神輸了,就侮辱它。又製作了一個皮革的囊袋,裡面盛滿血,仰天射它,說這是“射天”。有一次武乙到黃河和渭河之間去打獵,天空中突然打雷,武乙被雷擊死。其在位時間僅有四年。

武乙死後,他的兒子太丁帝即位。太丁帝死後,他的兒子乙帝即位,乙帝即位時,殷朝更加衰落了。乙帝去世後,小兒子辛繼位,這就是辛帝。

*紂淫亂滅國

天下都管辛帝叫“紂”,因為 “紂”表示殘義損善。

紂雖然天資聰穎,有口才,行動迅速,接受能力很強,而且氣力過人,能徒手與猛獸格鬥;但是他剛愎自用,拒絕臣下的諫勸;他善於掩飾自己的過錯,而憑著一些才能在大臣面前自我誇耀,憑著聲威到處抬高自己,認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他還迫害賢良、殘害百姓。他嗜好喝酒,放蕩作樂,寵愛女人。他特別寵愛妃子妲己,一切都聽從妲己的。他讓樂師涓為他製作了新的淫樂樂曲,以供玩樂。

他還加重賦稅,把鹿台錢庫的錢堆得滿滿的,把鉅橋糧倉的糧食裝得滿滿的。他多方搜集狗馬和新奇的玩物,填滿了宮室,又擴建沙丘的園林樓台,捕捉大量的野獸飛鳥,放置在裡面。他對鬼神傲慢不敬。他招來大批戲樂,聚集在沙丘,做“酒池肉林”,即用酒當做池水,把肉懸掛起來當做樹林,讓男女赤身裸體,在其間追逐戲鬧,飲酒尋歡,通宵達旦。

紂如此荒淫無度,百姓們非常怨恨他,有的諸侯也背叛了他。於是他就加重刑罰,設置了叫做“炮烙”的酷刑,讓人在塗滿油的銅柱上爬行,下面點燃炭火,爬不動了就掉在炭火裡。紂的臣子中有三公,為西伯昌、九侯、鄂侯。九侯有個美麗的女兒,獻給了紂,她不喜淫蕩,紂大怒,便殺了她,同時把九侯也施以醢刑,剁成肉醬。鄂侯極力強諫,結果鄂侯也遭到脯刑,被製成肉乾。西伯昌聞見此事,暗暗嘆息。崇侯虎得知,向紂去告發,紂就把西伯囚禁在凌裡。西伯的僚臣閎夭等人,找來了美女奇物和好馬獻給紂,紂這才釋放了西伯。西伯從獄裡出來之後,向紂獻出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請求廢除炮烙這一酷刑。紂答允了他,並賜給他弓箭大斧,使他能夠征伐其他諸侯,這樣他就成了西部地區的諸侯之長。紂任用費仲管理國家政事。費仲善於阿諛,貪圖財利,殷國人因此不來親近了。紂又任用惡來,惡來善於毀謗,喜進讒言,諸侯因此越發疏遠了。

西伯回國,暗地裡修養德行,推行善政,諸侯很多背叛了紂而來歸服西伯。西伯的勢力更加強大,紂因此漸漸喪失了權勢。大臣比干勸說紂,紂不聽。

後來,西伯攻打飢國並滅掉了它,紂的大臣祖伊聽說後既怨恨周國,又非常害怕,於是跑到紂那裡勸諫道:“上天已經斷絕了我們商國的壽運了。不管是能知天吉凶的人預測,還是用大龜占卜,都沒有一點好徵兆。我想並非是先王不幫助我們後人,而是大王您荒淫暴虐,以致自絕於天,所以上天才拋棄我們,使我們不得安食,而您既不揣度了解天意,又不遵循常法。如今我國的民眾沒有不希望商國早早滅亡的,他們說:‘上天為什麼還不顯示你的威靈?滅紂的命令為什麼還不到來?’大王您如今想怎麼辦呢?”紂說:“我生下來做國君,不就是奉受天命嗎?”祖伊回國後說:“紂已經無法規勸了!”

西伯昌死後,周武王率軍東征,到達盟津時,諸侯背叛殷紂前來與武王會師的有八百國。諸侯們都說:“是討伐紂的時候了!”周武王說:“你們不了解天命。”於是又班師回國了。

紂更加淫亂,毫無止息。微子曾多次勸諫,紂都不聽,微子就和太師、少師商量,然後逃離了商。比干卻說:“給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拚死爭諫。”就極力勸諫。紂大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於是剖開比乾的胸膛,挖出心來觀看。箕子見此情形很害怕,就假裝瘋癲去給人家當了奴隸。紂知道後又把箕子囚禁起來。商國的太師、少師拿著祭器、樂器,急急逃到周國。

紂的暴行,也引起了上天的震怒。商朝末年,發生了一次地震。《竹書紀年》載:“帝辛四十三年春……?山崩。” 另據《淮南子》載:“殷紂時,?山崩,三川涸。” 史籍在解釋地震原因時說:“紂王無道,故?山崩而薄落之水涸。” 這加速了商王朝的崩潰,也預示著商朝氣數已盡。

周武王見時機已到,就率領諸侯討伐商紂。紂派出軍隊在牧野進行抵抗。周曆二月初五甲子那一天,紂的軍隊被打敗,紂倉皇逃進內城,登上鹿台,穿上他的寶玉衣,自焚而死。商紂王重蹈了六百多年前夏桀的覆轍。周武王趕到,砍下他的頭,掛在太白旗竿上示眾。周武王又處死了妲己,釋放了箕子,修繕了比乾的墳墓。封紂的兒子武庚祿父,讓他承續殷商的祭祀,並責令他施行盤庚的德政,殷商的民眾非常高興。於是,周武王做了天子。

商王朝的文化和科技

(一)科技

*手工業和鑄造業

根據殷墟的發掘以及甲骨文所記載的史實,商朝的青銅器的鑄造技術發展到高峰,成為商代文明的象徵。石器、玉器、骨器、銅器等都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而且商朝人已經發明了原始的瓷器,潔白細膩的白陶頗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細的玉石器表 現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藝。絲織物有平紋的紈,絞紗組織的紗羅,千紋縐紗的垮,說明商朝已經掌握了提花技術。此外,還有製革、釀酒、舟車等等。孔子就曾經說過,殷人的車子很好。

商朝時的白陶工藝水平最高。白陶是把高嶺土燒制達到1 000攝氏度以上高溫製成的,質地潔白細膩,花紋刻鏤精美。

商代的玉器十分美觀,形狀各異,有雙龍相接的圓形,有的呈雙魚相對的半圓,還有的雕成人面、獸頭、虎、象、兔、鳥、蛙、蟬、魚等形狀,姿態生動活潑。在河南安陽商王武丁之妻婦好的墓葬中,考古工作者發掘出了六百餘件玉、石器和三件高達三四十厘米的象牙雕刻品,集中反映了商代高超的工藝水平。象牙杯是其中的代表作。這件圓雕玉人,是所有裝飾品中最精美的一件。

 

 


跪坐玉人(商代)通高7厘米 76年河南省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總數有幾千件之多。青銅器種十分複雜,商代的青銅器,主要是禮器。常見的有:鼎、鬲(音歷)、甗(音演)、彝、尊、爵等等,還有樂器、兵器和車馬飾。這些青銅器的形式花紋非常精巧,有許多是精美的藝術品。

出土的商代最大的青銅容器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它重達八百七十五公斤,鼎腹長方形,上豎兩隻直耳,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鼎高1.32米,長1.1米,寬80厘米,器形雄偉,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依當時的生產水平,鑄造這樣一個巨型的青銅器,需要二、三百個熟練工匠分工合作才能鑄成,而且技術十分複雜。它是1939年安陽武官村農民在田中掘獲的,因為在鼎腹內壁上鑄有“司母戊”三個銘文。故而得名,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紀念器物。鑄造工藝主要有制范和澆鑄兩道工序。司母戊鼎的鑄造不僅代表了商代冶鑄技術的高度發展,也說明商代青銅鑄造業規模宏大、組織嚴密、分工細緻。

 

司母戊鼎(商代)通高133厘米,重875公斤 1939年河南省安陽殷墟出土 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天文

商代日曆已經有大小月之分,規定三百六十六天為一個周期,並用年終置閨來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依據卜辭所記,殷歷大月30天,小月29天,而把太陽曆與太陰曆相參差的天數合併到一月時,就在這一年的年終增加一個13月,叫做“歸餘於終”,這是中國設置閏月的開端。為中國傳統曆法奠定了基礎。

商代繼承了重視天象觀測的傳統,殷墟卜辭就有不少關於天象的記錄。其中有日月食的記錄,對恆星也有一定認識。特別重要的,是有世界最早的新星觀測記錄。

*數學

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萬的數字,明確的十進位制,有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

*光學

光學知識在很早就得到應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鏡,能在較小的鏡面上照出整個人面。

(二)文化和藝術

*文字與文學

文字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階段的一個標誌。歷史上有倉頡造字,但因為資料有限,我們無法看到當時的文字如何。今日所見的商代文字最多的是甲骨文,此外,也有金文(刻在金屬器皿上的文字)、陶文和玉石銘文等類型。商代的甲骨文是中國目前能讀懂的最早的文字,距今大概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商代甲骨文已超越原始圖畫文字階段,而能以極簡單的線條符號創作文字。書刻方向的多變,使字形結構異常活躍。同時,自上而下章法的縱勢化開啟了中國書法的章法程式,兼有象形、會意、形聲、假借、指事等多種造字方法,已經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總共發現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學者認識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歷史,軍事,天文曆法,地理氣候,禮儀民俗,醫學,文法等。甲骨文因刻寫材料堅硬,故字體為方形,而同時的金文,因系鑄造,故字體為圓形。

金文的文字內容比甲骨文更豐富。從殷商器上的一兩字到西周春秋器上的數百字,記錄了祭典訓誥,征伐功勳,賞賜策命,盟契誓約,婚嫁家用等史事。跟青銅器一起鑄成的銘文,其形式要求莊嚴,穩重,端肅,有序,精美,以符合“藏禮於器”的禮儀文化的特點。

在章法上,除了保持自上而下,自右至左的列方法外,十分注重整體的方整性:即天地頭的齊平,很少有參差的行腳,首行與末行也幾乎控制在同一天地水平線上。西周金文形體演變的主要趨勢是線條化,一直化。早期金文象形特點在後期金文中得到了改變,這為篆文粗細均勻的書寫方式的產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商代已有豐富的文獻典籍。大量的甲骨卜辭是當時文獻記錄的一部分。有專職的史官“作冊”,收藏典籍。現存《尚書》中的《商書》是殷商史官所記的誓、命、訓、誥。其中可靠的有《盤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等篇。據周初文獻說,殷先人有冊有典,上述諸篇就是包括在這些典冊之內而被保存下來的。《盤庚》(三篇)是殷王盤庚遷都前後對世族百官、百姓和庶民的講話。此三篇共有1200多字,語言生動,文字簡練,是古代文學中的上品。

*音樂

商代社會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尊事鬼神。凡祭祀等“禮”,舉行時要伴以歌舞。商人以音樂與神鬼對話,是唱給神鬼聽的。樂舞成為人們進獻、事奉、娛樂神鬼,以使人神溝通的重要手段。

-樂器

 

 


商代的鼓很有特色。現存僅兩件,都是以青銅鑄的仿木鼓。

商代音樂發展水平之高,從樂器上也可窺知一二。當時已出現了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商代已有成組的樂器,現已發現的有陶塤、石磬、銅鈴、銅鐃、鼓等,反映當時的音樂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

商代的樂器,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當數鍾和磬。河南安陽武官村大墓出土的大石磬,浮雕成瞪目張牙的虎形,紋飾與器物渾成一體。伏虎紋石磬,長84厘米,高42厘米,厚2.5厘米,是用白而帶青的大理石經精雕細磨而成的,外觀莊重端雅。磬的一面以細雙線刻一伏虎圖案,姿態優美,設計巧妙,與器形渾然融為一體。即使以現代的審美眼光看,整個磬也不失為一件上等的工藝品。經測音,它的音高比#c1略高。發音渾厚洪亮,音色近似青銅,並有較長的延續音。這枚伏虎紋大石磬是單件,不成組,這樣的磬又稱特磬。是迄今發現最早的一件大型樂器,也是一件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雕塑品。

 

 


商虎紋石磬,出土於婦好墓中。這件虎紋石磬可稱為商代磬中之王,正面刻有雄健虎紋,據測定此磬有5個間階,可演奏不同樂曲。

-樂舞

商代樂舞,可考證的有《桑林》和《劐》(“劐”去“刂”加“氵”)。“桑林”本是一種大型的、國家級的祭祀活動,性質與祭“社”(土地神)同。直到春秋的墨子時代(約公元前5世紀),“桑林”仍是萬人矚目的盛大祭祀活動。“桑林”之祭所用的樂舞,也就沿用其祭名,稱為《桑林》了。

《劐》(“劐”去“刂”加“氵”)在周代被用來祭祀周的先母姜 ,其內容應與其祭祀性質有關。

除傳世文獻外,甲骨文中也記錄有一些祭祀樂舞,但過於簡略,很難詳考。

商朝王系表 (1766 B.C. -- 1122 B.C.)

太乙 -> 太丁 -> 外丙 -> 中壬 -> 太甲 -> 沃丁 -> 太庚 -> 小甲 ->雍己 -> 太戊 -> 中丁 -> 外壬 -> 河?甲 -> 祖乙 -> 祖辛 -> 沃甲 -> 祖丁 -> 南庚 -> 陽甲 -> 盤庚 -> 小辛 -> 小乙 ->武丁 -> 祖庚 -> 祖甲 -> 廩辛 -> 武乙 -> 太丁 -> 帝乙 ->帝辛 (紂王)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