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4年05月22日】
傳說在明末清初時,福州一戶家境貧困的人家出了一名孝子。
50歲盲眼娘:兒啊,上山小心呀!
10歲孝子:娘,飯菜就在桌上,若您餓了就先吃,別等我啦。
由於孝子的上進,幾年後家境有了改善也娶了媳婦。
妻:娘,你吃吃這豬肉很營養的。
60歲娘:孝順的媳婦呀,娘年紀大了,牙齒咬不動肉的,娘還是吃青菜吧。
20歲的孝子默想:娘連小小的肉絲都咬不動,我得想想法子讓娘能夠享用豬肉的美味。
孝子:嗯……這應該是個好方法。
(廚房內,孝子把豬肉塊捶成肉漿,再捏成丸狀,放入水中煮熟。)
孝子:娘,您嘗嘗看這豬肉丸的味道如何。
娘: (咬了一口) 嗯這肉軟硬適中,美味可口,娘吃起來方便多了。
孝子: 娘,那您就多吃點多吃點。
娘: (笑)好,好,好。
這聰明的孝行,不久便廣為人知,被人爭相效仿。因為 「捶」的閩南發音為「貢」,後來人們就為這食物取名為「貢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