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有「訣竅」 思維要「開竅」 (二):貼近人性,走入心靈

——談談情景交融、含蓄美、空靈
大陸大法弟子


【正見網2023年05月01日】

所有名著名篇名劇,都是貼近人性、走入心靈的精品。在這個方面我們同修還很少探討,所以,本小節試著交流三部分內容。其中,我們也會談到開頭提到的「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等文字的美妙之處;還會談及揭露迫害文章的細節處理、回憶文章的技巧、評論借「景」的手法等。

第一部分  失敗的刺客,千古的美名——談談情景交融之美

春秋戰國時期的刺客數不勝數,最家喻戶曉的莫過於荊軻。但是,相當多的人認為荊軻是最不成功的刺客,說他刺殺時動作遲緩(武藝差勁)、刺殺代價太大(沒有智慧)。相對其他刺客,荊軻落得千古美名,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所以,有些人認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名句賦予了他「超值」的光環。

事實是否如此,我們不去探討,我們關心的是這些文字有哪些技巧,也就是我們本小節所探討的寫作「竅門」:情景交融。

「風蕭蕭兮易水寒」景色寒冷,氣氛凝重。「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壯士一去,天人永隔。此情此景,怎不悲傷?

情景交融,可以歸入古人說的「點染」,類似於我們白話裡說的夾敘夾議。不過,「夾敘夾議」這個詞還是淺白了點,「點染」有更深的內涵、意境。「染」,就是寫景、敘事;「點」,就是點出觀點、議論、點評。

也就是說,「點染」就是抒情、議論、寫景、敘事的組合,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例句:春花秋月何時了(景)?往事知多少(情)。小樓昨夜又東風(景),故國不堪回首(情)月明中(景)。 雕欄玉砌應猶在(景),只是朱顏改(景)。問君能有幾多愁?(情)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景)

小議: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每一次寫「景」都是在「染」,布染氣氛。有了氣氛,便「點」出情之所在,昇華「景」的境界和內涵。這種把人的情投射到物上的寫法,被稱為「移情法」,又被王國維叫做「境界說」,是文學創作一道「竅」的門。

例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小議: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融情於境的畫面。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的視覺畫面,我們也看到了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像,見證了他們友情之深。

如果我們只陳述事情過程,不「添加」場景,出來的效果往往是乾巴巴的。舉個例子:

原文:丈夫(大法弟子)被迫害致死,李虹非常憂傷,總覺的丈夫就在眼前。
修改(加入景色描寫,情景交融):
今夜,暴風雨滂沱而至(景),李虹的心也落入了雨季(情),她望向遠處如煙的街燈(景),在模糊的水光中尋找丈夫曾經溫潤如春的笑容(情),她想起丈夫經常說的「心中的光,永遠不要丟失,那是我們來世的夙願。「(情)。

例句:草在結它的種子(景),風在搖它的葉子(景),我們倆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情)
小議:首先「染」鋪排景物,草,種子,風,葉子,構成了靜美的畫面,順承轉到人的情感的美好。我們如果寫妻子同修對丈夫同修的回憶文章(揭露迫害),就可以採用這類句子。比如:
那年春天,我們一起去蒙古遊歷,草原廣闊,雲在天邊水在瓶(景),我們倆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情)。也是那年的冬天,我卻再也看不到他了(講述被綁架過程),……
小議:美景渲染了美好的感情,對比出後面的迫害之殘酷。

例句: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小議:「遼河的雪融化了,富士山的花也開了」寫景,「同氣連枝」「共盼春來」是句子的主題,是潑墨景色之後,「點」出共同的願望,表達溫情的關懷。「同氣連枝」是雙關語,作為鋪墊,讓「共盼春來」的主題更自然。

有中國網民稱讚「這是治癒系的暖人良言」,確實如此。情景交融,最容易達到這個效果。

情景交融的結構:外景+聯想+點題

在情景交融之後,再加上聯想,延伸思緒,去點出主題,效果會更自然、更有深意。

例句:那天清晨,我們去老城區散步。池塘裡,爽風習習,荷花朵朵(景)。這裡是我小時候常常玩耍的風水寶地。不過,當年我和小夥伴們捉蛐蛐、捉迷藏的小樹林再也找不到了(聯想),20多年的時光改變了好多東西(延伸趨向主題),少年的輕狂理想被現實打的粉碎(點出主題:少年時期的理想夢碎,感喟「物慾」「發展」對人文環境的破壞)。

小議:寫景之後,開始聯想「這裡是我小時……」,讓讀者走入場景。接著,作者又聯想下去:「不過,當年我和小夥伴……」,逐漸轉入議論,把讀者帶入更深語境,最後突然「點」出作者的感觸:「20多年的時光改變了好多東西,少年的輕狂理想被現實打的粉碎。」也就是說,情景交融+聯想+點題,會產生深刻、深沉的美文。這個手法適用於寫故事,也適用於時評的開頭,順著這個情景聯想,轉到大篇幅的評論上。

以上談到的「情」,是基於人的技術層面的。對於修煉人來說,還有慈悲的更高境界,這個是修煉中的問題,是修煉心得體會的內容了,這裡不談。

第二部分  「深山藏古寺」——含蓄的力量更具穿透力

我們揭露邪惡勞教所的作品,大多是直接描寫殘酷的手段和經歷,這確實能直觀展示邪黨的邪惡。但是,我們也可以採取不同的寫法。比如,運用「不經意間的細節描寫」,不露聲色的表達出實際境況,往往效果會更具穿透力。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意思是說:人的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蘊藏於心中,不表露出來,即是「中」;若情感表露出來,有節度,就是「和」。儒家的克己復禮、不走極端的做人規範,之所以綿延千年,是符合人性的。「內斂」「委婉」的語氣,大家都願意接受。

描寫景物,蘊含主題

中國文化中,特別注重含蓄,講究詩意之美,我們以美術作品為例來說說。

宋徽宗趙佶有一次以「深山藏古寺」為題,讓許多畫家作畫。有的畫師畫了深山古寺的全景,有的畫師畫了密林掩映的深山古寺的一角。

但是,作為大藝術大家的宋徽宗卻選中了沒有古寺的畫作:崇山峻岭中,一股清泉飛流直下。一個年邁的和尚一瓢一瓢的舀水倒進桶裡。

和尚挑水,表明附近有寺廟;和尚年邁,卻自己挑水,可以想像那是一座破敗的古寺。含蓄的留白,給觀賞者無窮的想像,更讓人酣暢淋漓、美在其中。

據說,宋徽宗一次又以「竹鎖橋邊賣酒家」為題,宋徽宗選中的同樣是沒有描繪酒家店鋪的作品,而是非常讚嘆李唐的畫作:一座小橋,橋邊一片竹林,林中挑出一個酒旗。

不畫酒家畫酒旗,反而給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那個酒家會有多大、店小二是怎樣的殷勤、店主是如何熱情、酒客是如何划拳勸酒的……

這種留白、含蓄表達作者思想初衷的手法,在文學作品中也是常見的。《三國演義》中,溫酒斬華雄的描寫是這樣的:
關公曰:「如不勝,請斬某頭。」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作者並沒有採用全知視角直接描繪戰場的場面,如何廝殺,如何砍下華雄的頭,再回來報功。而是採用了限知視角,在大帳裡聽到外面的聲音。有意遮擋了讀者視線,欲揚先抑,這也符合關羽「水深不語、人穩不言」的性格特點。(關於「全知視角」 「限知視角」在明慧《寫作思維:開闊一些 再開闊一些》中有介紹)

景中寓意

例句:在那個明媚的早晨,他的臉上卻映著透氣窗上的鐵條被陽光照射下的陰影。……安迪像印第安人一樣靠著牆蹲著,把玩著手中的兩塊小石頭,他的臉朝著陽光轉過來。那天的陽光出乎意料的溫暖。(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劇本)

小議:「明媚的早晨」「 朝著陽光轉過來」「那天的陽光出乎意料的溫暖」,寓意「逃離監獄的希望」象陽光一樣,照射在安迪的心田。「陽光」,也寓意安迪永不放棄希望的人性光彩(堅持二十年,挖洞逃離監獄)。

例句:(揭露勞教所的酷刑迫害)麗麗的幾位家屬走入女子勞教所的警衛室,只見左邊的牆上端端正正張貼著《警察文明執法的若干規定》,右邊是「文明執法」的三面紅色錦旗。錦旗已然破舊,卻紅的有些刺眼,象屠殺牲畜竄出的鮮血。這些「文明執法」的規定,是從來不會給勞教所裡被關押人看的,原因當然是不言自明的,麗麗家屬的遭遇就說明了這一點。(知法犯法)

小議:在揭露勞教所的暴力迫害的開頭,平靜的描寫細節,給人想像空間,是揭露迫害的「預熱」,也是吸引人的懸念設定。

例句:(勞教所臨近解體之前)我們走出勞教所,雖然是初春季節,但天氣依然寒冷。大門外的冬日殘雪漸漸消失之前,化成了一條條黑色的泥濘水溝,污濁著這個世界……
小議:暗喻邪黨勞教所被廢除的前夜,魔窟依然殘酷、黑暗,以此作為結尾,給讀者以想像的空間。

意象詞句 隱含主題

例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小議:不直接說打仗,用「黃沙」磨破「鎧甲」的意象(意象詞)來代替,更生動形像。
例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小議:不說出「高興」兩字,而說「春風」「快馬」「花」等意象詞。俗話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花不可太盛,話不說太滿。留白之處,自有氣象萬千和時空無限。
例句:父母在,夜晚不關機。
小議:不去直白的說「擔心父母有病」點到為止,親情更顯彌重,內涵更具深蘊。
例句:留著一個號碼,不過是為了守候—個人。
小議:看似平靜平淡,卻內心波瀾湧起,含蓄美會很感人。
例句:你們可以離開一會兒,但別走散了。
小議:離合,是人生的情味最重的情景,含蓄的表達會很美。離合,最易撥動讀者感情的閥門。
例句:桃花開時,你拖著包裹離開。大雪紛飛的時候,我站在門口等你回來。
小議:又是一個離合的好句子。
例句:牽著我的手,閉著眼睛走你也不會迷路。
小議:關愛你,不直接說,含蓄的說、美美的說。

克制情緒,「含蓄」到最後

2011年列車相撞事故,《永不抵達的列車》一文轟動海內外。文字一直以平和的語態描寫主人公的平靜安好的生活,文章的結尾處依然是深藏不露:

例文(結尾):23日晚上,22時左右,朱平家的電話鈴聲曾經響起。朱媽媽連忙從廚房跑去接電話,來電顯示是朱平的手機。「你到了?」母親興奮地問。
電話裡沒有聽到女兒的回答,聽筒裡只傳來一點極其輕微的聲響。這個以為馬上就能見到女兒的母親以為,那只是手機信號出了問題。
似乎不會再有別的可能了——那是在那輛永不能抵達的列車上,重傷的朱平用盡力氣留給等待她的母親的最後一點訊息。(結束)
小議:作者一直延用她平和的韻致、語態、語氣講述著故事,把悲情的場景「含蓄隱忍」在文字之中。即使在母親聽到女兒最後的一個電話,也是故事的情感最高潮,依然採取娓娓道來的平靜語態,含而不露,顯的客觀、合情合理、絲絲入扣,把讀者完全帶入故事的最深處,並嘎然而止,讓讀者在更大的空間盡情釋放積攢的情緒波瀾,達到最佳的共鳴效應。

克制情緒,最後有節制的爆破

本來應該是抒情式的句子和段落,反而克制情緒(其實是醞釀情緒),在最關鍵的時刻突然爆破,感染受眾。

在台灣獲獎的美文《江上的母親》記述了母親遭受中共各種迫害、最後絕望輕生、投江自殺的經歷。故事結尾:(前面記錄了母親的幾十年苦難)讀到此時,我在北京紫竹院初春的月夜下大放悲聲,仿佛沉積了一個世紀的淚水陡然奔瀉,我似乎也看見了我母親在陽光下為我留下的那把鑰匙……

小議:因為前面平靜的描寫敘事,積累了巨大的悲情音符,含蓄「釀」到了全文最後,才突然爆發出來。「染」濃度夠了,最後再「點」,功夫恰到好處。作者並沒有直接說「悲慘」「悲傷」「扭曲人性」等情緒宣洩,而是平和描寫情緒的狀態,最後有節制的爆破。

思念、離別的含蓄表達

就像你身邊的朋友,反覆向你絮叨他如何如何想念親人、如何如何夜不能寐、如何如何食不甘味,你未必去感知他的切膚之痛。相反,如果他一言不發,拿起逝者的遺物反覆看,低頭若有所思,然後久久在窗前凝視遠方,你反而更能理解他、感知他的痛楚。

我們先從常人層面舉例說說幾種寫作方法,之後我們再舉一反三,提供大法弟子的寫文章的思路和例句。

思念、離別是人生的重頭戲,也是最感人的情景。我們回憶參加師父學習班、回憶同修、祭奠同修的故事、時評、散文中,都可以用更高級的手法來表達。

下面舉幾個類別的例子來說明。

1.想自己留在這,留不住,羨慕留得住的。

例句:畢業季節,「不捨」成為了我那個期間的關鍵詞。我們不是宿舍外的小草和大樹,不能在這塊土地上悠緩的成長。我們再也不能天天注視著這裡的老師、教室和熱鬧的食堂。

例句:可惜,我不是椰子樹,也不是樹上的那隻小鳥,還能留在海南的風光畫裡盡情搖曳、鳴唱。

例句:學習班結束了,我們各地學員圍著師父一起合影,我真想隨著相機「咔嚓」一聲,永遠定格在世間最珍貴的畫面中。

還可以從另一個時間點上寫,例句:學習班結束了,我們各地學員圍著師父一起合影,隨著相機「咔嚓」一聲,將我定格在人生最珍貴的記憶中。多年後,拿出照片,真想將自己融進相片的一角,永遠圍在師父的身旁。

2.別離後將是什麼樣

例句:未來的多少年後,校園的白樺林依然還在,象牙塔的歷史相冊裡也還保留著這座古老建築的風貌,而我們卻會風逝在天南地北的雲煙人海之中。
小議:不直寫「不捨的心情」,而是描寫分別多年後的校園會是什麼樣,將來的我們會是什麼樣,含蓄,深沉,有內涵。

例句:四年的大學生活就要結束了,我們幾位詩社成員的宿舍牆上,已爬滿了一片片的「甲骨文」。這些雅作將會迎來下一屆新的古文學家們來解讀。他們也許想像不出,自己所住的鐵架上曾經住過怎樣的一位前輩……
小議:作者想像「後來者們」,其實是留戀今天的擁有,而不直接說出。

例句:(故事的最後)許多年後的人們,也許會淡忘邪黨造出的各色假新聞的細節,卻不會忘記插播英雄們此刻的壯舉!我似乎看到了未來的人們,在英雄墓碑前焚香祭拜,表達對大法弟子勇毅和善良的崇敬。

例句:我們分開很久了,不知道陽台上那束藍色滿天星凋謝了沒有,也不知道衛生間角落的那塊香皂,是胖了,還是瘦了。
小議:分別後,他們怎麼樣了?本是牽掛,卻不說牽掛,而是聯想描述那個場景,反而讓人印象深刻,感同身受。

3. 想帶走,卻帶不走,羨慕帶的走的......

例句:我帶走了他給我的花種,但帶不走他如花的笑容,燦爛只有留給別人欣賞了。
例句:我帶走了許多保溫杯,卻帶不走他一次次體貼的溫度。
例句:校園太沉,不能打包成行李帶走,……
小議:不直接說懷念這裡,而是表達「不能帶走」的遺憾。

4. 想讓時間停止,停不住,鬱悶能停的住的......

例句:水房裡嘩嘩的流水,總有好心的同學去關上。而時間不是管子裡的水,是永遠關不上的。時間更像是大河裡的洪峰,將會把我們沖向遠方,我們不時的回望著來路。(水能關上,時間停不住,鬱悶)

例句:我一直讓燈亮著,我執著的相信燈光會讓黑夜消散、讓時間暫停,讓我們依然聊著他的家事和修煉上的苦樂。但是,他還是沒有停下腳步,匆匆的走了。(他「停」不住,懷念被害去世的同修)

5. 想把結果藏住,卻無法藏住.....

例句:悲傷,不能象我的小秘密,可以藏起來。她被推入火化車間那一瞬,我努力掩飾自己的痛苦,可是眼淚卻不爭氣的流出來。
例句:轉身時,淚水已經做出表白……
例句:我大聲唱起我們曾經一起唱過的老歌,試圖沖淡心中鬱結的冰河,卻發現冰河迸濺,從我眼裡呼嘯著奔涌而出,我已淚流滿面。

6.本應繼續做事兒,可是做不了,沒有心情......

文章不直接說「我捨不得你走」,而是描寫人沒有心情,什麼都不想做,無心做,因為悲傷。

例句:宿舍裡的同學,沒有人再張羅打牌。髒衣服堆積在床頭,足球躺在黑暗的角落裡,沒有人搭理它,就這樣我們靜默的注視著小小寢室的「一草一木」。

7.睹物思人

睹物思人的手法,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示:開頭景物描寫+敘述故事+結尾重複開頭的景物。

紀念同修的例文:
(開頭)深秋十月,桂花香氣襲人,(開始聯想)20年前的這個季節,正是我和老劉走入修煉的幸福時刻。每天我們都會穿過一戶戶人家的村莊,來到河邊的那片桂花樹下,學法煉功。
(中間過程)講述老劉學法後的身心變化,做了多少好事(比如,為了大家的桂花樹而捨棄了自己的利益),被村裡人稱頌,後遭迫害致死的悲痛經歷。
(結尾)深秋十月,桂花香氣依然襲人。只是今年的香氣,在我們村多了一絲思念的味道。
小議:結尾不再說老劉一個字了,只寫景色。但前提是開頭有這個景色、景色裡有老劉,而且整個故事中老劉做的事情儘量與此景色有關聯,後面的「景」才能滲透出更多的「情」(思念)。你越含蓄,撥動受眾心弦的情致就越濃,就越容易讓人接受真相。

接著舉例,按照時間順序例文:
(從故事開頭講起)那是一個陰雨的季節,路上的行人很少,恬靜的花園是我和老張同修第一次認識的地方。
(中間)順著開頭的時間線講故事……
(結尾)窗外的雨,依然淅淅瀝瀝的下著,我路過那個熟悉的花園時,發現小草們經過一夜的風雨更綠了,樹更挺拔了……
小議:文章的最後,不直寫思念同修,只寫草更綠、樹更挺拔(更多同修在風雨中成長)。這樣寫,才會意猶未盡,讓人體會深刻。
當然,還改變一下故事的時間起點(倒敘)。

例文:
(開頭)窗外的小雨,淅淅瀝瀝下了一夜,我打開傘去雨中散步,經過那個熟悉的花園時,再次想起了我的好同修老張。
(中間)開始講述故事……
(結尾,回到開頭的時間)雨,漸漸停歇了,而花園裡的小草們經過一夜的風雨更綠了,樹也更挺拔了……

再有,文章還可以描寫看到的某個物品、某個場景,進而想起同修。
例文:
(開頭)傍晚的彩霞照進窗子,照到麗麗同修桌上塵封很久的日記本。我一頁一頁的翻開,撫字思人,想起了她的點點滴滴。
(中間)故事開始(包括麗麗優秀品格的故事,最好在故事中帶有彩霞的景色,給後面鋪墊)
(結尾)合上日記本,我打開窗戶,看到彩霞滿天(歌頌大法弟子的人性輝煌)。
小議:開頭的景,是讓人跳進故事,結尾就要從故事中跳出來,回到起初的場景。結尾的這個「景」,與開頭的「景」一定要有所呼應,中間過程中也儘量有這個「景」(彩霞),始終有所呼應就會增加景色的情感力量。相反,如果你懷念一種景,不是懷念人,最後結尾就一定要寫人,一定不寫景。

第三部分   空靈之美,思索人生真諦

神韻有一個節目叫《塵緣》,見義勇為的少年英雄,做官後利慾膨脹,以致貪污受賄、鋃鐺入獄。最後一幕的場景富有啟發性:賜予他修煉機會的神,因為失望絕他而去。這個曾經英姿勃發、嚮往神界、被神召喚修煉的年輕生命,在權力和金錢的腐蝕中空度百年,老態蒼然的消失在茫茫雪海之中。

由此,觀者感悟:英雄轉為貪官,名利化為泡影,人生的繁華不過如此。人在茫茫的天地之間,實在太渺小了。如果年輕時不錯過修煉的仙緣,怎會有今天的悲劇?故事在人的靈魂深處大聲呼喚:看淡即刻的榮華,甦醒人的佛性吧。

2008年,邪黨瘋狂迫害大法弟子,本地的兩位同修被非法起訴。正義律師從法院回來,很有感觸的描述「法官們」的心態:「幾個法官說完案子,都感嘆法輪功群體的人們雖然被迫害,卻活的很充實,因為他們有信仰。而我們呢,都不知道為甚麼活著?我們活著太沒意思、太沒價值了!」

我們在講清真相的過程中,會發現許多常人願意探討人生的意義、感喟生命的短暫、迷茫於生命的未來。如果我們能啟悟人的佛性,讓他們清醒意識到邪黨宣揚的「人定勝天」「最美不過夕陽紅」的所謂樂觀主義,其實是麻醉劑。我們人類只有正視生命短暫和渺小,才容易冷靜下來、謙卑的對待天地,也就容易正確看待修煉人的智慧選擇,這有助於他們冷靜的接受真相、了解真善忍信仰者的境界。而且,溝通的層次會更上一個台階,是心靈的交流。

人的空虛感,並非象邪黨說的絕對的「消極、厭世」。恰恰相反,它反而能讓人對人生意義有所反思,是積極人生的開始。所以,邪黨才會批判「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消極的悲觀主義,不讓你反思人生。每次中國發生災難之後,邪黨「把喪事當成喜事來辦」的目地,除了歌頌邪黨、給自己畫皮,還有一個目地就是麻醉你的靈魂,不讓你面對現實人生的無常。

從創作的角度來說,觸發人對天地人生的空靈感和滄桑感,描繪親友離別的懷念和孤獨寂寞的深層心靈感受,以及對人生的終極反思,容易把作品帶到一定高度,產生的共鳴往往是心靈深處的。

空靈美 悽美

很多寫作者都在探討什麼是空靈美、悽美?定義眾多,說法不一。因為每個人的心理感受、審美情趣都有差異,再加上科學的發展、經濟大潮的沖蝕、左派思想的覆蓋,失去純真的人類對世界越來越缺乏安全感。所以,筆者認為,這種空靈美是超越人間情感的,是對宇宙萬物的凝思,是對天道悠悠的敬畏,是對自我渺小的感悟,是對人生過往的懷念和未來的不確定性的茫然,是尋找人生意義而終生不得其解的失落。

正因為如此,在遣詞造句中,如果我們加入了「生死、日月、星辰、山川、天涯、海角、時間感、巨大空間與渺小個體的對比、感悟生死、回憶從前」的畫面和聯想,就會產生出悽美和空靈美。

1.博大浩遠的場景,映襯生命的渺小,構建空靈美

我們先舉一些名句,之後,試著寫一個大法話題的片段。

山川四季浩浩蕩蕩,捲走個人的悲喜。(山川四季的博大,個人悲喜的渺小)
與天共遠,與月同孤。(天,月,人)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天地和沙鷗的大小落差,形成悽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天地、草原的博大,牛羊的渺小)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古今,天地,愴然,淚)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世界和戴蓑笠的老翁,大小對比)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鳥,高處,孤雲,山,自己)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漠的天高地闊與孤煙,長長的河流與落日,孤獨寂寞的畫面)
言師採藥去,雲深不知處。(茫茫雲海之中,人的渺小,神的神秘)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人,構成孤獨的氛圍,好悽美啊!)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西風、凋碧樹、高樓,天涯路,對比人的渺小)

我們試著寫一個揭露迫害的例子:
中共警察帶走了我的爸爸和媽媽,家門被貼上了封條。我失落的走出村子,滿天飛雪,刷白了整個世界,只有那個小小的我枯立在雪海深處發獃。
小議:「雪海」映襯「小小的我」,博大與渺小,形成了空靈感、悽美感。比如,「茫茫草原上的我」「大雨淋著大地和我」「颱風刮著台灣和我」

孔子曾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天道無法被推行的話,就乘坐一葉小舟漂浮於大海。「小舟」與「大海」,對比出孔子的浩遠、悲嘆的心境。也許是出於感悟(或者模仿),蘇東坡的「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柳宗元的「孤舟戴笠翁,獨釣寒江雪」,都是這樣的描寫,也都是千古名句。

2.空間廣闊  

通過描寫空間的廣闊、光陰的匆匆而逝,感喟人生的蒼茫。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淒涼。
世界那麼大,讓我遇見你;時間那麼長,從未遇見你。
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月亮天然的就給人悽美的心理感受)

例文:(報導當地整體大法弟子堅持講真相壯舉的開頭)
這裡曾經是xx被貶的流放地,他因為一句真話得罪了當時的昏君,而被全家流放。一千年的花謝花開、月升日落,只剩下他的一座孤墳告訴我們他曾經來過,曾經說過真話,曾經為民請命。(花,日月,孤墳,空曠感,空靈感)

其實,如果xx地下有知,今天的他並不孤獨。有那麼一個群體在物慾橫流、泥沙俱下的霓虹燈影裡,冒著惡黨狂魔的種種酷刑威脅,踐行著他們的信仰,……(物慾橫流、泥沙俱下的霓虹燈影,污濁面積之大對比信仰者看似弱小的畫面,突出信仰者的堅毅)

3.滄桑感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原來如花美眷,抵不過似水流年。
獨自倚欄,待得冷顏瘦。心依舊,淚沾衣袖,遙問伊知否?
青燈對窗牖,幾番清秋過。誰憶紅塵,從來寂寞。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歷史滄桑感)
我在杯子裡看見你的容顏,卻已是匆匆那年。
虛幻大千兩茫茫,一邂逅,終難忘。
(勸善)你看看迫害法輪功的周永康、王立軍、李東生、孫立軍、傅政華的命運,他們的不可一世、他們的錦衣玉食,最終,為他們的今天買單。勸你別為了一時升遷而無惡不作,遭惡報之時才想起「原來那些曾經,不過是一枕黃粱。」……

4.分別

例句:
那次上訪前的最後一餐,竟然是我們的人生訣別,從此天人兩隔。
那些以前說著永不分離的人,早已經散落在天涯了。(天涯,分離,構成悽美氛圍)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小議:以上「再也回不來了」的句式,是很打動人心的。

5.死亡 絕望

例句:
高牆內的每次「過堂」,都是與死神的對決。(高牆,死神)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生,死,老)
雪花與天空做了最後的訣別。(加入了死亡的概念「訣別」,悽美就出來了)
大法弟子被邪黨非法拘禁,是眾生的損失,甚至是有些生命的永久陣亡。
(洪法)李華奮鬥多年,終能一擲千金,但換來的卻是十多種疾病纏身,生不如死。曾經的翩翩少年,已然垂垂老矣。醫院的最後通牒讓他終於醒悟「原來如花美眷,抵不過似水流年。」他此時再次捧起女兒多次向他推薦的《轉法輪》,心想:臨死前,再次聽聞一次佛法,平生足矣。

結語:空靈美、悽美的例句例文,在網絡上還是很多的,我們這裡是說說其中的規律,便於同修高效率的去自學借鑑。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