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技巧散論(2):首重謀篇

鄭念行


【正見網2008年07月22日】

中國古代的優秀作家,他們有一條重要的創作經驗,就是「袖手於前,始能疾書於後。」誰如果在動筆寫作之前,未在「謀篇」上殫精竭思,認真下一番苦功夫,就貿然運手,倉促落筆,他便很難寫出上乘之作。

這裡有一個故事,值得我們借鑑:

據《唐山地方志》記載:清代,唐山地區有一位畫家名字叫許碧山,善畫山水人物。慈禧太后派人把他接進宮中,要他給自己畫像,要求是:「既要畫得像,還要畫得美。」許碧山見慈禧本人,生得倒很清秀,可是臉上長著一個大黑痣,著實有點難辦:如果真實地畫出黑痣,把這位女皇畫丑了,後果不堪設想!不畫黑痣嗎?又怕慈禧責備他畫得不像她本人。並且,許碧山還曾聽說,先前已有幾個畫家,給慈禧畫像,他們都採取正面平視構圖法,即畫慈禧正襟危坐,兩眼作平視之狀,黑痣顯得十分突出。慈禧很不滿意,皆被革除功名,逐出宮去!

許碧山推辭、不接受這個任務也不行。他便閉門精思:如何在謀篇上狠下功夫。在頭幾天裡,並不動筆,聚精會神地思索怎樣布局。然後勾出草圖,勒出肩架,忽一日靈感頓生,揮筆疾書,很快就畫好,呈給翰林院。翰林院裡的人,首先過目審畫;大家看了,都說這幅畫很好,匠心獨運,巧奪天工!於是決定呈交給慈禧太后,慈禧看了大喜。原來,許碧山畫的是「慈禧據案理事,以手支頰,作沉思之狀」,??巧妙地掩去了那個令人討厭的黑痣!慈禧厚賞了許碧山一筆銀兩。許碧山用這筆銀兩,修繕了當地的一座廟宇。

從上述故事中可以看出:謀篇的好壞,對於作品的成敗,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什麼叫謀篇?謀篇就是作者在創作開始時,對於作品的主題思想、人物情節、篇章結構的安排與處理。它包括如何選取與處理題材,提煉和昇華主題。它是作品的「總體規劃」。謀篇既佳,作品便有了一個好的藍圖。

講得通俗點,謀篇就是打腹稿,未下筆以前,在肚子裡先想好怎樣寫。

謀篇首重新巧,貴在獨創。生活的進程層出不窮,日新月異。經常深入生活,從生活出發,反映不斷發展著的生活新面目,就能出新;從概念出發,主題先行;或者從模仿他人的作品出發,東施效顰,都不能出新。有了新內容,還要有新角度。角度選得好,就是「巧」了。許碧山畫慈禧「以手支頰,作沉思之狀」,就是角度好,顯得新巧。

提倡新巧,並不是要獵奇。同一個描寫對像,例如瀑布,李白說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是新巧。有一個少年詠瀑布,說瀑布象「爺爺的鬍子",也很新巧。有一位詩人卻又寫出:「呵,這挾雷攜風的瀑布,分明是一條條五線譜,這旋律,這節奏,這音符,皆在這風雷之聲中依附,誰發覺這奧秘之處,將走上音樂家成功的路!」 這也是新巧。可見作品的新巧,並非獵奇所能獲至;而是要靠作者在生活中認真觀察,自己去感受、去思索,才能得到。

謀篇又重截取,講究剪裁。陸游有詩說:「天章雲錦用在我,妙手剪裁非刀尺。」說明了文章剪裁的重要作用。初學寫作者,每寫一事,往往是自始至終、全頭足尾、不分巨細地逐一記敘,結果只能成為一本流水帳。之所以犯此種毛病,皆因不知截取與剪裁之故。

生活的長河無窮,文章的篇幅有限,我們應該截取其中最精彩的一個片段來著重描寫,而將其餘部分或剪裁零用,或割愛棄置。

有個作家在談他如何寫一篇報告文學時說:「自己先是從主人公的三十年代寫起,一直寫到他的七十年代的情境,把主人公的一生都寫下來,當然是不行的。後來在構思上,得到了前輩老作家的指導,我只寫了主人公的一個晚上。通過對主人公的一個晚上的敘寫,濃縮的反映出他的一生。這樣,作品顯得精煉,內容充實,從而受到讀者的歡迎。」這就是善於截取和剪裁的一個典型例證。

謀篇既成,就該列出一個寫作提綱;然後,筆酣墨飽,噴玉濺珠。由於意在筆先,故而胸有成竹。於是乎,文翻銀浪,墨逞奇波,而成佳作!

(附註:許碧山事,筆者從唐山地方志中看到,足證中國畫家的藝術智慧。為保存並傳播這一史料,故在本文中引述。雖有與本人以前引述外國畫家畫狩獵圖故事有雷同之嫌,也不避去。實有保存和傳播這一史料的目的。請讀者諒察!)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