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技巧散論:(1)畫家「傑」作與村女「俗」眼

鄭念行


【正見網2008年07月20日】

古代有一位畫家,把自己創作的一幅《青青池邊樹》圖畫,出售給一個藝術收藏家。收藏家正準備交付一筆相當可觀的現金,將它買下;因為,據說這一幅畫兒,是畫家的傑作。這時,圍攏來許多看熱鬧的人,大家看了這幅傑作,都十分驚嘆,交口稱讚。這個說: 「畫得好極啦!象真的一 樣。那個說:「你看那陽光照耀下的樹木,多麼蒼翠可愛;那池塘裡的水,多麼清澈如鏡!」

正在這個當兒,有個村姑打扮的女子,說了一句: 「樹在塘邊,又當陽光照臨,為啥池塘裡,沒有樹的倒影啊? 「就這一句話,恰似一聲晴天霹雷。眾人再看那畫兒:確實陽光照映,樹在塘邊,塘水明靜,卻就是缺少倒影。一剎間,空氣十分沉寂。

再說那位畫家,原來還打算跟收藏家討價還價,想多賣一些錢呢!現在一聽這個農村姑娘的批評,猛然吃了一驚,方才這種備受稱讚的歡欣與要價時的執拗,都化作冷汗出了。他本想罵她多嘴多舌,敗壞了自己的聲譽和生意;但他畢竟是個誠實的藝術家,轉念一想:人家批評得很有道理。古諺云: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就很快冷靜下來,謙虛地問道: 「您的批評很對。請問這位大姐,如何一眼即能看出拙畫的毛病?」

那位農村姑娘答道:「我在家裡,每天要到池塘挑水。池塘裡樹的倒影,我已看得慣了。所以,一看您的畫兒,塘中沒有樹的倒影,我就感到欠缺。我說的對嗎?」

畫家聽了連連點頭,高興地說: 「對,對!你的批評很好!」說罷,便將畫兒收捲起來,不賣而歸。並寫詩感懷道:

從此休夸畫藝精,
如何塘中忘倒影?
辜負胸中書百卷,
不及村女俗眼明!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那位畫家有一條優點和一條缺點。

那位畫家的優點是:能夠做到知過必改,從善如流。他原來自以為創作的畫兒堪稱傑作,要價很高。當他聽到別人指出畫中的缺點後,很快回嗔作喜,不僅能收畫不賣,並且還對提意見的農村女子,表示由衷地欽敬。這就很不簡單!這種精神,確實是一切文藝作者所應有而必具!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禮》曰:『學然後知不足。』可見知足者皆不學之人,無怪其夜郎自大也。」又說:「少陵云:多師是我師。非止可師之人而師之也。村童牧豎,一言一笑,皆吾之師。」袁枚還舉例說明虛心的好處:鍾和鼓心虛,所以能發出宏亮的聲音;笙和竽心虛,故而能吹出美妙的歌曲。「試看諸葛亮之集思廣益,勤求啟誨」,「孔子入太廟,每事問」,顏淵「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一個作者,如果想使自己的藝術水平蒸蒸日上,就應該象那位畫家一樣,虛心聽取意見,接受批評,砥礪德藝,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那位畫家的缺點是:沒有正確的理解讀書、生活與寫作的關係。他在詩中所說的「辜負胸中書百卷,不及村女俗眼明!」就有片面性。一位作者,讀書很多,是件好事,不應有「辜負」之嘆。但是,如果以為自己讀的書多,有知識,就必定出筆精妙,落墨生彩;就真的能夠「峙山融水取世界,咳雲吐雨呼雷風」(朱煮詩句),那就錯了。文學藝術來源於社會生活,只有植根於生活的土壤,文藝之樹才能枝葉繁茂,四季常青;否則,就會枯萎、衰落。陸游在總結詩人蕭彥毓的創作經驗時,詠道:「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鏤虛空。君詩妙處吾能識,盡在山程水驛中。」陸游指出:蕭彥毓詩作的妙處,不在於孤立地追求藝術技巧,不在於脫離現實,閉門造車;而在於趨趕現實,深入社會,去熟悉種種人、種種生活。不辭辛苦於道途奔波,詩思得力于山程水驛。所以,我們應該把「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意為實踐與熟悉社會)結合起來。

這樣,多讀書,經常深入生活,再加上虛心聽取意見,勇子接受批評。經常把自己的作品,拿給那些「俗」眼人(他們實際是各行各業的內行)去看,去評,擇善而從,聞過則改,才有可能不斷提高寫作水平,寫出真正杰出的作品。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