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塔之三:古樸秀美的松江宋代方塔

意文


【正見網2004年08月05日】

上海松江市區城東有一座方塔,為五代古興聖教寺的遺物,千年歷史的方塔原為「興聖教寺」寺塔,建於北宋熙寧至元佑年間(西元1068─1094年),距今有900多年的歷史。在元末戰亂中「興聖教寺」被毀,只剩塔以及鐘樓。「興聖教寺」原名為「興國長壽寺」,改名「覺元寺」,後來又改回「興聖教寺」。該塔承襲唐代佛塔的四方外形建築,故俗稱方塔。塔高42.5公尺,四面九層磚木結構。它的特色是頭出檐,瘦塔身,形制與結構承襲唐代磚塔造型,體現出盛唐時代的建塔特點。

方塔塔體修長、結構合理、精巧,造型更是端莊秀麗,被譽為江南造型最美的塔。同時也是大陸磚木結構方形塔的代表之一。在松江「竹枝詞」一書中記載有:「巍巍樓闕梵玉宮,金碧名藍杳震中,近海浮圖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瓏。」的讚譽。

關於優美塔身結構的由來,在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北宋時,一位技藝高超的老木匠,被邀請來設計方塔。他參考了全國各地的寶塔,可還是無法構思出一個理想的塔型。一天,這老木匠回家,見他生得苗條秀美芳齡十八的女兒,在灶邊燒飯,就隨口喊了一聲;女兒一聽,急忙扭轉身來,這一轉,穿在身上的裙子便飄了起來。老木匠發現,女兒細巧秀美的身材和隨風飄逸的裙子展現了無比的美感。老木匠由此想到塔的造型,於是當場起筆畫下了這一情景。造型端莊秀麗的方塔,美名響譽很快的就在江南傳了開來。

方塔在在南宋和元、明、清時都進行過多次修葺,直至清乾隆三十五年(西元1770年)作過大整修。原塔的7、8、9層圯毀重建,重新更換塔心柱和塔剎。且在第8層的樓板上,豎立一根高13米的木柱,穿過塔頂露出8米在外。

近百年來,方塔的磚身結構出現裂縫,塔內各層的木造結構也毀壞嚴重。1974一1977年松江文物部門重新整修時,力求保存塔內宋代原始構件,保存較完好的部份,換下了一部分的腐蝕構件,修復過程中保留了鬥拱111條,還有其它如塔心木、塔剎、相輪,以及扶梯、樓板、平座、腰檐、欄杆、圍廊等。還有部分券門上的月梁、外檐之羅漢枋;撩檐枋等亦為宋代原物。總體上保留宋代原物達總數百分之六十二左右。是江南古塔保存原始構件較多的一座古塔。

方塔每層四面辟有壺門,門上有目梁,門內通道上施疊澀澡井,內室用券門,設有木梯,可層層登高。塔上屋面,各層腰檐、乎座和塔內樓板,均靠鬥拱承托支撐。頂部由復盆、相輪、寶瓶等組成8米高的塔剎。有4條鐵索從尖頂分出系向9層的四角塔檐,名「浪風索」。塔檐翹角處系有銅鈴,名曰「驚鳥」,共有36隻。風吹銅鈴動,聲聲悅耳,方圓數裡皆能聽聞。仰觀塔身外形,古樸秀美,高聳入雲。若登高憑欄俯瞰,則全城景色盡收眼底。

方塔園中尚有一處非常有價值的古代磚刻建築遺物,就是明代松江府城隍廟大門前的照壁。「照壁」,古時是作為殿宇大宅前的屏障,這座照壁寬6.1米,高4.75米。是明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建在塔南興聖教寺院廢基上的城隍廟之遺物。在抗戰期間,城隍廟遭到毀損,僅存照壁。面上精雕有走獸、花卉、樹木、和珍寶物等。中間刻一巨獸,長著鹿角、獅尾、龍鱗、牛蹄。張著大口露出尖齒,銅鈴般的雙眼,挺拔的雙角,似龍的形像。據說這個巨獸叫「貪」,什麼東西都吃,貪得無厭,一天它在海邊看到紅日,也兇猛撲去欲食,終於蹈海而亡。是一個富有寓意的故事。這座照壁是現今上海地區最古老、最精緻,也是保存得最完好的大型磚雕藝術品。

該塔於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七年初進行復原修建,歷時三年。當時在塔底層正中央,發掘出一處地宮,離地面1.5米以下的一間面積約十三平方米,高約三米的磚室,中間橫臥著一尊塗金的釋迦牟尼銅佛像,在漢白玉石匣頂上,是一尊塗金的供養人銅座像。在銅佛像旁的兩隻銀匣子上,分別鑄有追薦之母與追薦之妻的圖樣。可見唐宋時期佛教已在松江相當盛行。此外,地宮中還有用象牙化石替代的「佛牙」以及100多枚唐開元錢幣與宋代錢幣,都是當時信眾捐獻的。此外,還發現在方塔第三層的側壁石灰層中,埋藏有一幅壁畫,是一尊佛像清晰色彩鮮艷的新色佛像打坐圖,經專家鑑定,系建塔時的原畫。這也是上海地區迄今發現的惟一的最早壁畫──宋代佛像。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科技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