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塔之二:開封最古老的建築─宋代繁塔

意文


【正見網2004年06月29日】

位於河南省開封市東南郊區,有一座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繁塔。根據北宋王?寫的《北道刊誤志》記載,繁塔是宋開寶年間(西元968─975年),由當朝的官僚倡導由民間募集資金修建成的,在現存繁塔洞壁上鑲嵌石刻中,尚留存有當時建塔捐獻財物者的姓名和年月。到了宋太平興國三年(西元978年),繁塔才建起一個高高的塔基,直到太平興國七年(西元 982年),甚至到宋淳化元年(西元990年),還不斷有人捐獻財物給建塔工程。所以根據塔內碑刻的記載來推測,繁塔大約籌建於開寶中期,竣工於宋淳化元年(西元990年)以後。也就是說,從籌建到竣工,前前後後經歷了20多年。

關於其名稱的由來,相傳繁塔所在地名叫繁台,附近住過姓繁的人家,塔也因其姓氏而取名。另一種說法是,佛塔原名為「興慈塔」,又因塔建於繁台之上,故稱之為「繁塔」。

五代後粱高祖朱溫曾在台上閱武,所以曾有一個時期稱之為「講武台」。後周顯德二年(西元955年)曾在台上興建寺院,落成之日,恰好為周世宗柴榮的生辰「天清節」,於是取名「天清寺」。

繁塔在宋代竣工時,原為空心造樓閣式磚木結構,是等邊六角九層的寶塔型,塔高240尺的巨型佛塔,極為壯觀。

元太定年間,繁塔上部遭到損毀,傳說當年有條性情十分暴躁的蒼龍,一天,它到東海途經開封上空時,由於繁塔太高,把尾巴甩在塔上,竟將繁塔上半截卷到東海裡去了。事實上繁塔的上部是遭受雷擊所毀。

明永樂年間,明周王朱棣圖謀不軌,讓該塔遭到「株連」的命運,被「鏟王氣」鏟去了上半部,將三層以上拆除,只遺留三級,後來在三層上再建造六層尖頂,形成了現今下粗上尖的獨特塔型。

至清朝重修時,才在三層繁塔上部修成一個平台,在殘塔上仿損毀的型式,增築一座七級小塔,使繁塔成為三層大塔上面摞小塔的奇特造型。

現存繁塔塔高36.68米,底面積501.6平方米。下部三層,最低一層每面寬13.10米,從下向上,各層逐級收縮,到第三層呈平頂狀,平頂上的七級小塔總高約6.5米。歷史朝代的接續,使得繁塔不斷的演變,一直延存至今日,成為獨特綺麗、別有風趣的塔形造型。

塔的結構,塔基南北均有拱券門,每層檐部由鬥拱承托,第一層有兩個塔心室,皆能出入,但互不相通,從南門入可通達六角形塔心室,有木梯可上達三層。從北門入,沿磴道也可上到三層。第二層有兩個通道、四個佛洞。第三層僅西北一個通道、前後兩個佛洞,各層結構不同。欲從第三層登上大塔平台,或下去二層佛洞或上塔頂,必須走出洞門,沿外壁塔檐盤旋而上而下,就是所謂的「自內而上,自外而旋,登於其巔」的說法。

繁塔的另一藝術成就,是塔的內外壁均鑲嵌佛像瓷磚,其用不同的加釉灰色方磚砌成,塔表的每塊磚都是一尺見方,為凹圓形佛龕,龕中有佛像凸起,一磚一佛,趺坐其中。佛像的姿態、衣著、神情各具特色,佛像有端坐在單蓮座或束腰蓮座之上者:有手執各種法器的佛像;還有常見騎著青獅的文殊和騎著白象的普賢二菩薩;有六臂或十二臂的觀音菩薩,以及樂伎等等,近七千塊雕像瓷磚,佛像表情細膩逼真、個個形像鮮明生動、相貌迥異、千姿百態,將繁塔烘托得十分壯觀,顯示宋代雕刻藝術家的超人技藝。

繁塔內各層的牆壁和登道上,琳琅滿目的宋代石刻題記,鑲嵌有各種碑刻200餘方,碑刻以宋代為主。其中以宋代書法家洛陽人趙仁安所寫的「三經」最為著名[注1]。刻石四周雕有蓮瓣開花紋圖案的裝飾,雕技精湛神妙。

繁塔不愧是研究我國建築、美術和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庫。

[注1]三經分別存於塔內上下兩層,東壁為《金剛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西壁為《十善業道經要略》,第二層南洞內東西兩壁上嵌著《大方廣回覺多羅了義經》.以上經均為楷書,有歐、柳書法之長。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科技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