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古代科舉之八股文

雲升


【正見網2024年06月03日】

說起八股文,大多數中國人都會認為那是形式死板、內容空泛、陳舊腐朽的代名詞。還有不少人說八股文是禁錮思想、埋沒人才的封建糟粕。總之,「八股文」三個字絕對是現在人們口中一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

可是事實是,大多數人連一篇真正的八股文都沒有讀過,它是如何禁錮思想的?又為何說其陳舊腐朽?似乎人們也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來。今天,我們就借著這個話題,聊一聊明清兩代莘莘學子所刻苦研習的八股文到底是什麼。希望可以藉此釐清人們固有印象背後的原因,並談它的真實情況。

什麼是八股文

八股文又稱制藝、時文、八比文,是科舉考試的專用文體。據《明史》記載:「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八股文原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劉基所確立的,因其要求文章內要有四段,每段兩股對偶排比之文字,合共八股,故此稱之。值得注意的,八股文的格式的確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到明成化年間大體成型完備。

八股的格式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大結等部分。其每個部分都有規定的寫作要求。具體來說,考生要首先進行「破題」,「破題」就是將題目的意思破釋開來,但又不能直說題意,一般不出現題目的字眼而將題意說的圓融透徹為佳,有點類似寫詩時的含蓄表達。

「破題」之後便是「承題」,這部分是把「破題」中的主旨承接而下,用四五句引申言之。換句話說,這兩部分作為文章的開頭必須做到開宗明義。

元末明初時,文人寫作好浮藻,絮絮叨叨說了一堆卻沒有什麼重點,為了矯正當時這種不良的學風,明太祖要求「一凡作四書經義,破承之下,便入大講,不許重寫官題」。(《大明會典》)

接著寫「起講」,這一部分必須寫明題意,籠罩全局,如人之咽喉。然後到「入題」,這部分的作用是從上文引導至本題,也可不寫入題,直接寫下文。

接下去從「起股」到「束股」就是真正八股的部分,也就是議論部分了。「起股」是用排比文開始議論,其立意之輕重、文字之長短,聲調之緩急,以至於語氣助詞的用法,都必須兩兩相對,重在提起全篇氣勢。「中股」是全篇重心,要求承上啟下,靈活輕便。接著寫「後股」,闡述中股所未盡之理,要求莊重踏實。而「束股」就是用來收束回應全篇,宜短不宜長。總的來說,行文時,要求應重實避虛,俱求實效,不得空發議論。最後到「大結」即是結尾,此時不需對偶,用以抒發情感,總結全文。

可以看到,雖然八股的格式較為固定,但考生仍有很大的空間來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且規定範式實際上是幫助考生行文更有條理,邏輯更加嚴密,承接和過渡更加自然。

不但如此,八股文並不是人們印象裡的古板無聊、言之無物的空洞文章。「令作文務要純雅通暢、不許用浮華險怪艱澀之辭。」,「務要醇正典雅、明白通暢、合於程式者、方許取中」從考試的要求來看,八股推崇行文雅正,摒棄浮誇的炫技文風。而且八股文對字數也是有要求的,明初規定鄉試會試《五經》義限五百字,康熙年間要求限五百五十字。如此來說,八股文的內容應是相當精簡的。

時至今日,中國學生的作文教學仍然能見到八股文的影子。比如開頭的直入主題和結尾的總結全文,正文中大段大段的排比對仗的文字,以及文章的過渡和承上啟下等等等等,都是非常實用的寫作方法。

八股取士的優點

談八股取士的優點時,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科舉考試並不是文人無拘無束的翰墨場,而是一種為了選拔官員而專門設計的能力考試,故而它一定是為了適應科舉各方面需求的。

首先,八股文的寫作是有特定備考範圍的,考題規定採用《四書》、《五經》的原文,內容以程朱學派的注釋為準。因為要照顧到學生的精力和財力,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範圍,面對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學生將無從學習。而有了相同的教材,就等於有了一個公平的學習環境。

學生們在長期的儒家經典的學習中,也是在不斷的提升著自己的人品道德。而且作八股文時要求學子要「代聖人立言」。就是說,寫作時學生必須站在聖人的角度上思考,議論。在這種長期的思維習慣的影響下,學生們也會將聖人的言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著道德。這是一種非常好的修習德行的方式,乃真正的德育之法,非常有借鑑意義。

中舉為官後,有著長期道德修養基礎的官員們便能教化一方百姓,施行仁政,是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礎。即便考生最終名落孫山,這些士人們仍然可以將仁義禮智信等傳統觀念播撒在各自所處的環境中,所起到的正面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就考試本身而言,八股文使用同樣的文風和寫作格式使評卷更為標準客觀。古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說法,對於文章的好壞優劣的評判本身就是難點,其判卷者的主觀想法越多,越不利於科舉的公平性。試想,如果將李白的《將進酒》和蘇軾的《赤壁賦》放在一起硬要評個高低,恐怕大家要吵上三天三夜了。八股文要求文章風格「醇正典雅」,「典實簡古」,考生們通常會避免使用浮誇的辭藻。在固定的範式中,文章的觀點、文筆、邏輯的對比就會非常明顯,這極大的提高了評卷的公平和效率,符合以才取士的宗旨。

但也有不少人因為八股的格式固定,就說它模式僵化,禁錮思想。其實這些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就拿律詩而言,其格式更加固定、模式更加「僵化」,不但要求平仄和押韻,中間四句必須兩兩相對,創作者還要在有限的字數內把情和景容在一起,在起承轉合的節奏中進行藝術化的表達,如此多的限制可謂是難上加難。可是即便如此,從古至今仍舊湧現出了無數佳作,根本不影響它的可讀性。

而八股文在程式上參考了散文的章法、駢文的排偶和近體詩的格律,因此天然就具備了它們的長處和美感,甚至可以說是集中國古代文體之菁華。「論者以明舉業文字比唐人之詩,國初比初唐,成、弘、正、嘉比盛唐,隆、萬比中唐,啟、禎比晚唐雲。」(《明史·選舉志》)這又何來陳舊腐朽之說?

許多人批判八股不能選拔人才,其實這較高的創作門檻本身就是一種天然的篩選機制。而且科舉不只是考八股,還要考策文、論判及政府公文的擬定。況且科舉要經童試、院式、鄉試、會試及殿試,考生們要經歷一層層的學習、培訓、教育、考核過程,是一套非常系統、科學的選拔制度。如現代教育中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樣,難度是不斷加大的。

其實能登科中舉的學子們,都有著相當強的學習能力和分析判斷力,現代人把那種「死讀書」、「孔乙己」的腐儒形像套用在當時的學子和士人身上不能不說是極其片面的。

明代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論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為萬曆皇帝所出的殿試試題,是唯一存世的真品狀元卷。他在文中論述了帝王與百姓、政策與法治,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係。全篇氣勢磅礴、觀點鮮明、說理透徹,一氣呵成,哪裡有什麼所謂的死板、老套?趙秉忠官至禮部尚書,其人品行高尚,剛正不阿,是名副其實的狀元之才,又何來八股埋沒人才一說?

「時藝所論,皆孔、孟之緒言,精微之奧旨。參之經史子集,以發其光華;范之規矩準繩,以密其法律。雖曰小技,而文武幹濟、英偉特達之才,未嘗不出乎其中。」,「清代名臣多由科目出身,無不工制義者。開國之初,若熊伯龍、劉子壯、張玉書,為文雄渾博大,起衰式靡。康熙後益軌於正,李光地、韓菼為之宗。桐城方苞以古文為時文,允稱極則。雍、乾間,作者輩出,律日精而法益備。」(《清史稿》)八股取士在五百多年的實踐中,選出了無數文武全才,這是不爭的事實。

除此之外,科舉規定的程式能有效的防止作弊。在宋朝時就有人在試卷內容的開頭結尾中使用虛詞作暗號,串通考官作弊。到了明清時期,防止作弊手段也更加完善了,除了糊名和謄錄外,考試時,考官們會現場給學子們發放特定的虛字,這更減少了作弊的可能性。可見,當時倡導的公平取士絕不是口號虛言。

從大了說,公平的環境給了底層的學子以機會,打通了社會階層流通的脈絡,很好的緩解了階層固化帶來的社會問題。正因如此,這更加促進了國人崇文重學的社會氛圍。相較之下,現今中國大陸的教育卻是一片亂象,一方面「讀書無用論」大行其道,另一方面中產們「雞娃」之烈古今罕見,所談皆是「成績」、「學校」、「錢途」,足見社會階層的固化板結與腐化學風的程度之深,此皆人們只重利益而不重德育之弊也。

八股文和科舉制度的廢除及其影響

當然,肯定有人會質疑:既然八股文有這麼多優點,它怎麼就被廢除了呢?其實,八股的廢除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彼時的世界,早已在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變革中改換了面貌,傳統之勢日漸衰微。而中國又敗於歐洲諸國和日本,大量割地賠款,這激起了天下讀書人的憤慨,不少士人急於給國家灌下一劑猛藥,希望一夜之間便能救中國於強敵環伺的危險之中。

1895年,康有為聯絡各省一千多名舉人上書光緒帝,直言發展教育、推廣西方科學文化,並提出「八股取士」戕害人才,是稱「公車上書」。

從理性上講,科技的無序發展和其強大的力量狂妄了人心,進而孕育了許多反傳統的理論已經影響了當時的一部分士人。清廷內部,改革和保守之爭參雜在各自的利益之中,使得時局變得異常複雜激烈。改革之士將矛頭指向八股和科舉制度,所言誇大、極端、片面,成了因改革需要所樹立的一個「虛擬敵人」,劍鋒直指守舊派人士。科舉制度和八股文因此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挑戰。

1901年,清廷宣布改革科舉,停止八股文考試,八股文走到了歷史的盡頭。1905年,清廷宣布:「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綿延1298年的科舉制度從此終結。

同時,清廷改革教育,建立學堂,引入西學。在京師大學堂落成後,光緒皇帝對在場的學生髮表講話時說「然而這個心中之賊究竟是什麼呢?在朕看來,這第一個賊就是偽善!平常大家學習程朱理學,學到的無非是,存天理,滅人慾。可是翻翻我們的歷史,歷朝歷代,靠聖人之學,仁義道德當真就能夠治國平天下了?滿口仁義道德是無法挽救一個國家的危亡的,你們想想,你們所學的四書五經、你們苦苦研習的八股文,能夠抵抗洋人的堅船利炮嗎?能夠改變貪腐橫行,土地兼併,流民千裡,國家積弊叢生的局面嗎?重名節而輕實務,這裡面隱藏著的其實就是虛偽和虛弱。再說說你們,如果這次朝廷沒有下旨,讓京師大學堂的學子們畢業後,能夠享有科舉及第的待遇,你們能棄科舉而就新學嗎?朕不是責怪你們,朕只是希望你們每個人都能明白,道德改變不了一個人的命運,也根本改變不了一個國家的命運,空談道德仁義,就是世間最大的偽善。」

光緒帝有著變法圖強之決心,可他卻不知道社會之所以危機叢生,正是道德下滑人心墮落所致。如果沒有道德作為國家的支撐,即便武力再強大的朝代也無法長久,這是歷史早已證實了的。

此時的清廷衰頹之像盡顯,鴉片泛濫、義和拳亂、太平天國運動,各種因人心墮落導致的政治腐敗和社會不公所孕育的危機接踵而至。而他卻誤以為改革就必須把古老善良的觀念一同革除,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失誤。

「陵夷至嘉、道而後,國運漸替,士習日漓,而文體亦益衰薄。至末世而剿襲庸濫,制義遂為人詬病矣。」《清史稿》的說法切中時弊。混亂的世道,不良的學風,促使八股取士的弊端突顯。光緒帝搞錯了因果關係,其實他所言八股文之弊病,乃是人心的弊病,而非考試之弊也。正因如此,廢除科舉並沒有挽救清廷,而是嚴重打擊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和八股文背後所蘊含的傳統思想及價值理念。

當然,筆者並不是反對改革,反對西學。事實上,歷代英明的統治者,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守舊之人。關鍵在於改革是為了順應時代的步伐,而不是自我詆毀式的文化毀滅。以至於在中國後來的變革中,都延續了這種自我文化詆毀式的極端改革因子,因而最終給了共產邪教禍亂神州大地以生存的土壤。在中共發動「文化大革命」後,五千年神傳文明根脈幾近斷絕,科舉和八股以及背後的儒學內涵更成了中共極力批判詆毀的對像。

無奈的是,即便所有中國人都知道共產黨在篡改歷史,破壞傳統,但只要一談到那些具體的問題時,大部分人仍然如鸚鵡學舌一般,重複著中共的那些謊言並信以為真。正因如此,八股文才會成為人們口中迂腐陳舊、禁錮思想的代名詞。中共正是通過批判八股文來詆毀程朱理學,破壞儒家學說背後的傳統理念,目的是用來「解放思想」,灌輸給人們無神論和鬥爭哲學,最終摧毀中國人的道德,用心極其險惡。

中國人的道德觀念在中共歷次的運動中被摧毀殆盡,現今社會亂象叢生、民怨沸騰,正是其毀滅傳統的惡果。可笑的是,瘋狂批判「八股」的中共,卻將其「黨八股」發揚光大。它的報紙文章、新聞稿件、政策宣傳,甚至連基層官員的工作會議都充斥著歌功頌德的馬屁和自吹自擂的謊言,所言皆是模板套路,絮絮叨叨廢話連篇。以至於隨便一個毫無從政經歷的普通民眾一開口,都會冒出諸如「同志、宣傳、貫徹、執行、鬥爭、代表、路線、號召、奮鬥、會議精神、提高認識」等等各種各樣的「黨八股」詞彙,中國人的語言體系已被中共破壞的體無完膚,其洗腦之甚可見一斑。

在這種錯誤觀念和中共謊言欺騙下的今天,八股文連同科舉制度一起,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中,有識之士們迫於大多數人的嘲笑和不解,再也不敢發表不同於中共的見解,實乃中華文化的一大劫數。

科舉制度對世界的影響

平心而論,不管詆毀之聲是多麼強烈,沒有人可以否認中華文明在歷史上的輝煌成就,而她所孕育出的科舉制度的影響其實早已遍及全球。

在亞洲,越南和朝鮮在歷史上皆實行科舉制度,而日本在8、9世紀時,便仿造唐朝的科舉制度舉辦貢舉。

不只是亞洲,法、德兩國也因受中國科舉制度的影響而建立了通過考試選拔文職官員的制度。其後,英國也大力改革官員選拔制度。1853年,英國皇室任命查理·特羅威廉和斯坦福·諾斯克特兩位爵士草擬英國文官制度的改革方案。其草擬的《關於建立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中指出,建議學習、實行中國的科舉制度,通過公開、競爭的考試來招聘官員。此報告最終被英國國會採納。

受此影響,1883年美國國會通過《改革美國文官制度的法案》,現代公務員制度最終確立。可以這麼說,如今全世界所通用的官員選拔體系,根本上是來源於中國的科舉制度。

結語

科舉制度起始於隋,發展於唐,成熟於宋,鼎盛於明清,八股取士更是歷明清兩代五百餘載,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萬曆中興、康乾盛世而日盛,足以反駁一切詆毀之語。回歸理性平和,不隨中共雲而亦云,才是我們得以尋回傳統,重塑社會道德和人心的基礎。屆時,中華文明自會為我們顯示出其超乎尋常的正面力量。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