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4年12月17日】
茶是中國人的傳統飲品,上古時代神農氏便使用茶來解毒。到了唐代,茶聖陸羽寫成《茶經》,將茶道文化推向成熟。或許是茶本身苦口卻香醇的味道天然就具備著哲思與禪機,茶與文人士大夫的關係尤為密切,故而在歷史上也留下了許多雅號。
甘露
「一甌甘露更馳名,恰二更,夢斷酒初醒。」( 《中呂·喜春來》)這曲中的甘露可不是天降的,而是我們平常喝的茶。
在南北朝時期,劉宋的豫章王劉子尚造訪曇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用茶招待劉子尚,子尚品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如今,我們已經無法得知劉子尚所稱得上甘露的茶是什麼滋味,但經常品茶的人肯定知道,有的好茶,入口時雖苦,但過後會有回甘,讓人回味無窮。這麼說來,將茶比作天降的甘露也是相得益彰。
仙掌
仙掌被用作茶的雅號源自於詩仙李白的一首詩: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諸天。
李白所描繪的這種茶外形如同手掌,茶樹根植在山石中,在泉水的滋養下,枝枝相連,連詩仙都不由的感嘆此是曠古未見的好茶。此後,仙掌即為茶的雅號而流傳開來。
「閒與故人池上語,摘將仙掌試清泉。」 (明·袁宏道《玉泉寺》)
「定瓷親捧更盈盈,仙掌初傾」(清·董以寧《畫堂春》)
「渴解似嘗仙掌露,魂清如近玉壼冰。誰知此際超然處,不減廬山入定僧?」(宋·陸游《夜坐中庭涼甚》)
有茶能得如此仙風飄逸之雅號,或許真是仙家之珍品也說不定。
滌煩子、不夜侯
當然,中國人為何愛喝茶,絕不僅僅是人們喜愛茶的味道,更主要的是茶的功效。傳統中醫認為,喝茶有利尿益肝、清熱提神、止痛息怒、消除疲勞、活躍思維等功效。而現代醫學也發現,茶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胺基酸,有益於身心健康。
《唐國史補》中記載:常魯公隨使西蕃,烹茶帳中。贊普曰:何物?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後世便也稱茶為滌煩子。有詩云:沃頂幾思金掌露,滌煩誰借玉壺冰。(錢惟演《夜意》)古人喝茶以遣悶滌煩,獲得精神上的安然。
《博物志》載:飲真茶,令人少眠。夜晚喝茶讓人興奮,難以入眠, 「沾牙舊姓余甘氏,破睡須封不夜侯」(宋·胡嶠《飛龍澗飲茶》)茶以其提神醒腦的作用深受人們的喜愛,所以古人又稱其為不夜侯。
風生腋
風生腋的別稱是來自於唐代盧仝的一首詩: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雲諫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潤,
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巔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詩人將喝茶時的狀態描繪的細膩傳神,從滋潤喉舌,驅趕孤悶,洗滌煩惱,淨化身心,層層遞進,有如一位打坐入定的修道者的精神世界,當喝到第六杯時,竟覺兩腋生風,飄飄欲仙。
「烹來習習風生腋,拄上羅浮第一峰。」(宋·陳煥《黃龍洞口道人送茶及筇竹杖》),「顧君飲罷風生腋,飛到蓬萊日月長。」(宋·胡寅《黃倅生日送茶壽之》)如此雅致的稱號,涵義深遠,亦不輸「仙掌」之名,不怪說後世文人愛稱茶為風生腋也。
酪奴
前文中介紹了這麼多茶的別號,都是對茶的讚美之詞,而不同的是,「酪奴」卻帶著貶義。南北朝時,南齊的王奐獲罪滿門服法,只有他的兒子王肅逃到了北魏。北逃的王肅開始幾年依然保持著南方的飲食習慣。有一次,北魏孝文帝大宴群臣,看到王肅大口吃著羊肉,喝著乳酪,覺得奇怪便問:「卿中國之味也。羊肉何如魚羹?茗飲何如酪漿?」王肅答道:「羊者是陸產之最,魚者乃水族之長。所好不同,並各稱珍。以味言之,甚是優劣。羊比齊、魯大邦,魚比邾、莒小國。唯茗不中,與酪作奴。」
當然,對於奶酪好吃還是茶更好喝,不少文人對此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平生酪奴謗,脈脈氣未申」(宋·陳與義《陪諸公登南樓》),「甘泉香茗勝醍醐,不信前人喚酪奴」。(清·方文《題劉紫涼山人品泉圖》)。有趣的是,茶葉傳到歐洲後,當時的法國貴族發明出了奶茶的吃法,中西的飲食文化就這樣奇妙的融合了起來。
結語
其實茶的別號還有很多,如水厄、清友、龍團、雲腴、松風、乳花、苦口師等等等等。而每一個雅號的背後,都有著一段別樣的故事。當俗事纏身、心中煩悶之時,不如學習古人,約三五好友圍爐品茶,笑談古今,亦是一大幸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