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翰萃真(4):桑弘羊之問折射出的義利磨盤背後的玄機

王舍微


【正見網2025年04月20日】

據《漢書·食貨志下》記載:「昭帝即位六年,詔郡國舉賢良文學之士,問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皆對願罷鹽、鐵、酒榷均輸官,毋與天下爭利,視以儉節,然後教化可興。弘羊難,以為此國家大業,所以制四夷,安邊足用之本,不可廢也。乃與丞相千秋共奏罷酒酤。弘羊自以為國興大利,伐其功,欲為子弟得官,怨望大將軍霍光,遂與上官桀等謀反,誅滅。宣、元、成、哀、平五世,無所變改。元帝時嘗罷鹽、鐵官,三年而復之。」  

這裡所記載的就是兩千年前鹽鐵會議的情況。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六月,杜延年建議行文帝時期政策,提倡節儉、對民寬和,被首輔大臣霍光採納, 「令三輔、太常舉賢良各二人,郡國文學高第各一人(《漢書·昭帝紀》)。」 「賢良方正」是漢代不定期甄選德行與學術兼備士人的一個科別,又稱為賢良文學或賢良,也是漢代最受重視的選才類科。獲選者入朝後,由皇帝親自策問,依其表現,授予高下不等的官職。循此途徑曾選拔不少名臣,如晁錯、公孫弘和董仲舒均為此科出身。  

漢武帝去世6年後的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召集抵達京師的賢良文學,「問民間所疾苦(《鹽鐵論》卷一)。」 在會議上,從各地來的賢良文學與桑弘羊就包括鹽鐵官營在內的經濟政策等,展開了激烈論辯。直到始元六年(前81年)七月,會議結束。辯論的一方是漢武帝時期的財政大臣(大農令)桑弘羊及其屬下,另一方則是一群賢良文學。這場經濟政策辯論核心是——「鹽鐵行業是要放開民間自由競爭,還是繼續國營壟斷?」《鹽鐵論》記錄了這次對後世影響至深的大辯論。   

一上來,賢良文學就歷數鹽鐵官營的弊端:   

(1)聽說治理人民的方法,應防止產生放縱享樂的根源,以發揚道德為端始,抑制捨本逐末之利而廣施仁義,這樣才能興教化、移風俗。「竊聞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廣道德之端,抑末利而開仁義,毋示以利,然後教化可興,而風俗可移也。」  

(2)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乃是與民爭利。破壞了忠厚的本質,形成了貪婪卑劣的風氣。「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與民爭利。散敦厚之朴,成貪鄙之化。」  

(3)官吏自己經商,就會和姦商勾結,豪吏、富商乘機囤積居奇,等到市場上缺貨時就高價出售,看不到所謂平準之平在哪裡。「自市,則吏容奸。豪吏富商積貨儲物以待其急,輕賈奸吏收賤以取貴,未見准之平也。」  

桑弘羊在回答中為鹽鐵官營等政策進行了辯護,桑弘羊之問由此而來:  

因為匈奴侵擾邊境,邊防費用不足,所以才實行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以補充邊防經費。現在你們想要廢除它,對內則使國庫空虛,對外則使邊防費用缺乏,讓守衛在邊疆的戰士挨凍受餓,國家用什麼去供給他們呢?「邊用度不足,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以佐助邊費。今議者欲罷之,內空府庫之藏,外乏執備之用,使備塞乘城之士,饑寒於邊,將何以贍之?」    

從《鹽鐵論》中記載的桑弘羊的闡述可以看出:桑弘羊避開了賢良文學提出的「施仁義」、 「興教化」 和「與民爭利」的道德層面問題,只是站在朝廷財政的角度論述,由於匈奴侵擾,國庫空虛,需要補充邊防經費。由此不難看出,這場爭論的本質實際上是傳統的「義利」價值觀之爭,就好比古代磨麵、磨豆腐用的石磨,轉動的上磨盤代表「利」;基礎支撐的下磨盤代表「義」。通常是套上毛驢來拉磨,逆時針方向旋轉(左旋)。上、下磨盤的相對轉動方向相反,作用力方向相反,才榨瀝出鮮美的豆汁和廢棄的豆渣。這與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是不是有些相像呢?在這場歷史劇編排的義與利的磨礪中,一部分人的道德昇華如潔白的豆汁,另一部分人的道德沉淪如碎裂的豆渣。這場爭論雙方的闡述其實不在同一個層面上,因此很難爭論出個所以然。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這是孔子學說中對後世影響較大的一個重要思想理念。其主要意涵是,利要服從義,要重義輕利,也就是以道德作為根本的價值衡量標準。  

法家思想的先驅荀子在《荀子·大略》中闡釋:「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雖桀紂不能去民之好義;然而能使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故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其中大意是,民好利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君主所要做的是,如何使民好義重於好利。這也是亂世與治世的分水嶺。君主重義還是重利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從桑弘羊實施的鹽鐵官營等政策的初衷來看,顯然是基於一種「利克義」的設計。因為國庫空虛需要充盈,就顧不了許多了。同時也反映出在桑弘羊的思想和價值觀中,以利為「實」,以義為 「虛」 。以獲利為䏻吏的實務,把仁義視為儒生的清議,與當前朝廷的急所無用。這也是中國兩千年的歷史中,桑弘羊式的人物還會出現的原因。北宋朝王安石的出現,又重現了極為相似的一幕。然而,朝廷重利的方式在本質上只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聚斂」,不同於民間的產業做大、擴展後帶來的社會財源基本盤擴大,稅收隨之增長。這種 「上好利」的聚斂的確會使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下滑,國與民在利益上處於難以兼顧的兩方,那麼還有誰來引導老百姓好義呢?  

從歷史的發展看,義利之爭的出現,與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道德水準相關聯。三皇五帝時期,盛德普照,德合天地,以道德大一統天、地、人及萬物;三王之後,逐漸加重了擁有天下和坐天下的概念,政教分立,進入了大統一的政權統治狀態,君王與百姓的利益也開始出現分離、對立。而在教化方面,儒教是以孔子的學說為教義,與後來逐漸形成的儒家思想不是一個概念。因為儒家思想中還匯集了孟子等歷史不同時期人物的思想和學說,包含了對孔子的思想的不同層次的理解、擴充和變異,更多的體現出入世的特徵和指向。 

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從世間表現看往往是反理主導下的權力意志顯得更為強勢,但由於相生相剋的理存在,社會和事物發展和因果卻受到宇宙特性展現出的層層正理的制約,在歷史劇的角色扮演中,道德的提升或下滑、積德或造業,對一個生命來說才是最重要的。上古時期,人以道德為本;春秋戰國之後,道德下滑後的人苦難增多,表現上開始背本逐末,更多的以利為實在。  

從另一方面看,鹽鐵官營是一種國家壟斷行為,強行改變了經濟的自由發展狀態。因為漢朝初期的賦稅制度是,田歸民有,所以全國田賦都收歸掌管朝廷經濟的大司農;而山林田澤歸皇家,所以山川池澤之稅都收歸掌管皇室經濟的少府。由於從文景之治時期為了鼓勵農業,田賦降低到只有三十分之一;而原本私營的鹽鐵的商稅逐漸超過了田賦。 

鹽的官營採用募民煮鹽而官府專賣的做法;鐵的官營,則由官府徹底壟斷。然而,鹽鐵官營也存在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 為了完成任務,官營鐵器只注重產量,所生產的鐵器多為應用很少的大農具,根本不適合農民使用。不僅如此,官營鐵器還存在成本高、質量低、強買強賣和強迫農民服役等問題,而且官營的鹽鐵價格昂貴。這與共產中國國營經濟體制下出現的問題十分類似。  

因為人類社會的狀態本是由高層生命安排的,每個人的福份大小取決於所積累的福德多少。鹽鐵官營體制改變了經濟自由發展的狀態,強制劃定了某種利益格局。假如說有一個人福份大,本來應當是可以發大財的,這在鹽鐵私營的狀態下能夠實現上天的這種安排,而在鹽鐵官營後卻不再有實現的機會,相當於打亂了高級生命對社會的有序安排。這也就是自由經濟有利的方面,表面上看是每個人機會均等,本質上是具有按照福份大小實現天意有序安排的空間。  

漢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鹽鐵官曾與齊三服官、常平倉等一同廢除。永光三年(公元前41年)財政困難,恢復鹽鐵官營。最終是在地皇二年(公元21年)徹底廢除。桑弘羊的生命軌跡就在鹽鐵會議之後的第二年(公元前80年)發生突變,因捲入燕王劉旦及上官桀謀反事而被誅殺。這是否可歸因於義與利的選擇所產生的因果呢?義與利的磨盤還在不停的旋轉,古往今來,有幾人能參透其中的玄機?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