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人背諾」的啟示:看自己而不是看別人

雲溪


【正見網2025年10月10日】

許多寓言故事都蘊含著人生的啟示。然而,要真正看透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層意涵,卻並非易事。這往往取決於讀者自身的心性境界與道德標準。

劉伯溫的《郁離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濟陰有個商人,渡河時船沉了,他爬到一堆水草上呼救。一個漁夫聽到喊聲,趕忙划船前去營救。船還沒靠近,商人就急忙高聲許諾:「我是濟陰的大富人!若你救我,我給你一百金!」

漁夫將他救上岸後,商人卻只給了十金。漁夫質問:「你方才許諾給我一百金,如今卻只給十金,這豈不失信?」商人勃然作色,說:「你不過是個打魚的,一天辛勞能得幾錢?今日白得十金,還嫌少嗎?」漁夫聽後默然離開。

幾日後,商人又乘船至呂梁山下,船再度觸石翻覆。恰巧又被那位漁夫看見。有人催他去救人,漁夫卻搖頭道:「他言而無信,我為何還救?」於是他站在岸邊冷眼旁觀,商人終被急流吞沒。

許多人看到這個故事,往往會聯想到「狼來了」的寓言,認為欺騙終會害己。這種理解固然不錯,也有人從「守信」角度入手,認為這是講誠信的故事。然而,《郁離子》之妙正在於,它並未明示褒貶,而將評判的空間留給讀者。正因為如此,這個故事的意義遠不止於「言而有信」的表層,而在於揭示人心的偏執與私慾。

商人的悲劇,不僅是失信所致,更是由妒與貪所生。初看,他似乎只是在算計——既已得救,便想少付報酬;細想,則是心中衡量他人付出時,夾雜了輕視與不平。他認為漁夫「身份低微」,所得不該多於常理,於是信諾與公道都讓位於私心。那一刻,他的「失信」其實已是「失德」。

人往往不自覺地以自身的得失為衡量一切的尺度。就像故事中的商人,認為自己給得「夠多」;也像現實中那位嫌開鎖師傅「賺太快」的朋友——他們都被一種錯覺所支配:只要別人得的「看似輕鬆」,便覺得不公。其實,這正是私心與妒念的體現。

真正成熟的人,看重的不是他人得多少,而是自己是否盡心、是否守信。做事、做生意,皆當如此——只要付出與所得相符,心安理得即可。若總拿自己的得失去衡量別人,就會陷入無止盡的比較與怨恨之中。

劉伯溫借這個故事提醒世人:人的禍福,往往起於一念。信與不信、公與不公,雖只在言行之間,卻折射出人心的高下。若能去除妒心與私慾,守住一份誠實與厚道,才能免禍得福。

原文:
濟陰之賈人,渡河而亡其舟,棲於浮苴之上,號焉。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曰:「我濟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爾百金!」漁者載而升諸陸,則予十金。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予十金,無乃不可乎?」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之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而退。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於石,又覆,而漁者在焉。人曰:「盍救諸?」漁者曰:「是許金而不酬也!」立而觀之,遂沒。(出自明代《郁離子》)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