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5年06月17日】
中共在消滅了地主和資產階級,鎮壓了「反革命」和信教百姓的同時,顯然對造成的血腥和殺戮並沒有滿足。就在土改和鎮反就要結束,全社會驚悸未息之際,1951年9月下旬,中共開始在知識份子中開展思想改造運動,強迫大中小學教職員和專科之上的學生交待自己的歷史,並清理其中的反革命份子。
洗腦還是洗澡:關於知識份子思想改造運動
中共建國後,許多知識份子,特別是從西方歸來的知識份子,身上不僅具有儒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更有著對西方民主制度的渴望。而這些都是中共一黨專制所不能容忍的。由此開展的思想改造運動就是中共確立極權統治的又一步驟。
以延安時期中共整風中的殘酷方法為基礎,劉少奇等人創造了切實可行的思想改造方法。
「思想改造」,顧名思義就是將不正確的思想「歸正」,而其手段就是在不斷加強個人負罪感和羞恥感的同時把個人納入一系列恐怖的心理歷程,具體方式就是疲勞戰術,會議儀式和群體壓力。漢語中俗稱為「洗腦」。而中共的「洗腦」不是簡單的洗澡,它不僅要在身體達到控制的目地,更要達到對精神上的控制。
通常,思想改造可分成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思想,進行自由討論;第二階段是觸及靈魂深處的思想鬥爭。隨著「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加強,個人面臨著集體的壓力並唯恐自己被運動拒之門外。不管參加者是否願意,都要努力挖掘自身缺點並接受別人的鬥爭。並很快會因為感到羞恥而低頭認罪。這時他已經可以通過認罪悔過和自我批判來接受心靈淨化了。第三階段是服從和新生。經過淨化的這個人,覺得只有聽從黨的權威才可以獲得解脫,因此完全依靠了黨。黨的目標是改造這些人的奮鬥目標和思想觀念,讓黨在其思想中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
通過知識份子思想改造運動,許多知識份子接受了效忠的物件是中共和黨的領袖毛澤東。一些秉承「士可殺不可辱」的知識份子則選擇了自殺或者逃離大陸。因為韓戰的爆發,這一改造運動暫時告一段落。但是此後的中共並沒有放過那些知識份子,隨後掀起了對知識份子更大的摧殘運動:反右。
針對知識份子的「思想改造」運動的結果是中共初步加強了對知識份子思想上的控制。
「抗美援朝」的歷史真象
在大陸的所有教科書中,寫著關於1950年中共派兵援助朝鮮的原因是為了抗擊美國入侵朝鮮,進而保衛中國。中國出兵是因為美國挑釁在先。而真實的歷史並非如此。
*北韓挑起戰端的背景及原因
二戰結束後,朝鮮半島被美蘇一分為二,以三八線為界。北方由蘇聯扶持建立了以金日成為首的北韓,南方由美國扶持建立了李承晚政權。隨著冷戰的爆發,朝鮮半島也陷入了冷戰格局之中。
1949年初,朝鮮半島開始處於非常緊張的戰爭邊緣狀態,軍事摩擦不斷。根據俄國最新的解密檔案,可以知曉,蘇聯和中共扶持的朝鮮共產黨因1948年12月蘇軍撤出朝鮮半島後,面臨著由美國支援的南方政權的軍事壓力。因此,朝共領導人金日成極力要在朝鮮半島上實現一種軍事上的平衡。1949年3至4月金日成訪問莫斯科,並與史達林會談,尋求蘇聯的幫助。但此時東西方開始冷戰,史達林的重點防禦方向是歐洲,因此會談沒有什麼實質性結果。到了這一年的夏天,朝鮮半島的局勢越來越緊張。而北韓與蘇聯在對朝鮮半島局勢的看法上分歧越來越明顯。前者要求採取積極的軍事行動,而後者則指示加強在南方的游擊活動並開展和平統一運動。史達林認為,對南方的行動,會為美國向聯合國要求允許對南韓派兵提供藉口。而外國軍隊在南方的長期占領,最終將導致朝鮮統一的推遲。金日成則認為,只要在漢城存在著一個充滿敵意的政權,南方侵略的陰雲就將始終籠罩在北方上空。它不能冒險等著南方李承晚政權來決定是否對自己發動入侵,而應在必要時採取行動。
1950年,北韓認為發動對南方的侵略的時機已經來到。其一:中共已經奪取了政權,可以對自己提供幫助;其二,自己已經做好了軍事上的準備;其三,出於對美國亞洲政策的考慮,蘇聯原則上同意了北韓的南侵計劃,其目地在於擴大緩衝地帶,在未來的全球衝突中取得進攻日本的跳板,加深美國與中國的敵對關係,最重要的是把美國的力量從歐洲吸引開。而在史達林的壓力下,正忙於國內建立一黨專制的毛澤東不得不在5月對金日成的侵略方案表示認同,並表示可以給予直接的援助。有研究學者明確提出是蘇聯、朝鮮和中國共同策劃了這場戰爭,即「共謀論」。
1950年6月25日,北韓向南方發動了進攻。在戰爭初期,北韓取得了一些軍事勝利。但隨著9月15日美國軍隊在仁川登陸以後,韓戰的局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9月28日朝共政治局召開緊急會議,經過激烈爭論後,朝鮮領導人一致認為漢城陷落後已無法阻擋聯合國部隊越過三八線,而一旦敵人越過三八線,朝鮮人民軍也無法進行任何有效的抵抗。因此,政治局一致同意要求蘇聯和中國立即提供直接的軍事援助,並通過了給史達林和毛澤東的兩封正式求救信。在給史達林的信中,朝鮮領導人懇求史達林「給予特別的援助」,即「當敵軍跨過三八線以北的時刻,我們非常需要得到蘇聯方面的直接軍事援助」。同時,信中還要求史達林在蘇聯無法提供援助的情況下「幫助我們建立一支由中國和其他人民民主國家組成的國際志願部隊,為我們的鬥爭提供軍事援助」。
史達林在接到此信的當天給平壤回信指出,「不要低估了朝鮮在組織防禦方面的實力和能力」,認為「北韓不能在三八線及以北地區進行抵抗的觀點是錯誤的,朝鮮政府有足夠的力量,所需要的只是把所有的力量組織起來並盡其所能地進行戰鬥」。至於提供直接軍事援助的責任,史達林認為:關於「要求武裝援助的問題,我們認為更可以接受的形式是組織人民志願軍。關於這一點,我們必須首先與中國同志商量」。同一天,史達林給毛澤東發來電報,電報說:「如果您認為在緊急情況下有可能派部隊支援朝鮮人,那麼您應該立即派出至少五六個師到三八線,以便讓我們的朝鮮同志有機會在你們的部隊的掩護下組織起保衛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戰鬥。中國軍隊可以考慮作為志願軍,當然是由中國人指揮」。此時,朝鮮外務相朴憲永攜金日成給毛澤東的信抵達北京,也直接請求毛澤東、周恩來派中國軍隊赴朝參戰。
*中共迫於壓力出兵朝鮮
1950年10月2日,毛給史達林發了兩封電報。一封電報中明確表示中國決定派志願軍入朝作戰,並且說明了出兵朝鮮的部隊數量、出動日期和初步作戰方案。一封電報則列舉了數條理由說明中國暫時不能派出軍隊參與韓戰,從而拒絕了史達林的要求。這表明中共領導人內部對出兵朝鮮表現出「猶豫和缺乏信心」。
史達林收到電報後,馬上回電,以十分堅決的口氣要求中共出兵。毛在猶豫中,決定派周恩來到莫斯科與史達林談判,商談志願軍改換蘇軍武器裝備和蘇聯出動空軍配合作戰問題。關於會談結果,有著不同的說法。一種認為史達林在會談中答應先裝備中國10個師,並同意派空軍到東北安東一帶和沿海大城市駐防。一種認為通知北韓「不失時機的早日做好撤退準備」,並決定「立即採取不出兵的準備和安排」。在蘇聯是否為中國軍隊提供空中援助的問題上也尚有爭論。
不過,在史達林的壓力下,或者說毛本人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使他最終在幾乎所有的政治局成員都反對出兵的情況下,決定派出軍隊協助北韓作戰,協助北韓的邪黨鞏固又一個邪惡政權。
可見,中共軍隊的入朝作戰並不是因為甚麼美國入侵朝鮮,並不是因為美國軍隊打到了中國的大門口,而是出於對同樣的共產政權的支援,為了保證另一個共產政權的不被消滅。
或許中共也意識到了自己出兵的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在入朝作戰時最初中國人民志願軍沒有帽徽、胸章,身著沒有任何中文標誌的服裝,採取夜行晝伏、嚴密偽裝、封鎖消息、控制電報通訊等一系列保密措施,向預定作戰地區開進。
中共派出的志願軍於1950年10月14日進入朝鮮,一共連續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戰役,即1950年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的第一、第二次戰役,把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韓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及其以南地區;1951年1月的第三次戰役,把戰線推進至三七線附近地區;1951年1月下旬,當中共軍隊欲以人數上的優勢以武力統一朝鮮時,遭到了 「聯合國軍」及南韓軍的打擊而失利。最終雙方在三八線地區形成了對峙。至此,中共派往朝鮮的志願軍已超過6萬人。
中國的參戰完全出乎美國的意料。一方面,美國的戰略重點在歐洲,主要敵人是蘇聯,因此不願意將其大量部隊長期陷在朝鮮同中國人而不是同蘇聯人作戰。另一方面,戰爭耗費了美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國內開始反戰,而且其他國家也不再願意派兵參加聯合國軍隊。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決定通過談判沿三八線實現停戰。而中共基於自身實力,也同意停戰進行談判。
停戰談判於1951年7月開始,在停火線附近的板門店延續了兩年。如果戰前的狀況能夠恢復,中國和朝鮮都熱衷於達成和平協定,如果所要求的條件達不到,他們還是比較願意繼續進行談判。中國和朝鮮普遍都不想繼續戰爭,主要的原因是由於美國的大規模轟炸,他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同時,他們也努力避免表現出軟弱,因為他們相信只有處在強者的位置上,才能使美國在談判中變得誠實和靈活一些。但是蘇聯的強硬立場,即史達林希望戰爭拖住美國,加劇美國社會內部以及美國同西方盟國的緊張局勢,同時也防止中國與美國接近的想法,使談判時斷時續。在此期間,雙方戰鬥仍在繼續,入朝的中共軍隊還得到了蘇聯重型武器的支援。
*韓戰結束和戰俘事件
不過,史達林死後,蘇共對韓戰的態度發生了轉變,主張立即實現停戰。1953年7月,朝鮮南北雙方終於達成停戰協定。朝鮮停戰實現,朝鮮北南雙方以三八線為界實行分治。但在戰俘遣返問題上,中共和美國曾一度發生衝突。中共要求遣返所有被俘虜的志願軍戰俘,但美國方面則根據自願原則遣返。大約一半的志願軍戰俘不願被遣返,而後被美國送到了台灣。他們不願被遣返的原因主要是中共在軍隊中實行的種種洗腦等嚴酷政策,讓他們認識到了中共的本性。而這段歷史再一次被中共塵封了。
評論
從歷史的真實來看,韓戰中北韓應該算是侵略的一方,而中共出兵則是在幫助侵略者,幫助一個同中共同樣的邪黨。在中共謊言的蠱惑下,中國勇敢的軍人真的感覺自己是在沉保衛中國而戰。但中共的挺而走險和中國軍人的英勇無畏畢竟讓世界開始了重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