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09月27日】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小時候我們就聽到或讀過許多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如皇帝大戰蚩尤、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春秋五霸爭雄、戰國天下紛爭、秦始皇統一中國、項羽破釜沉舟、蕭何月下追韓信……這些精彩的歷史故事,曾經讓我們想像紛飛,對遙遠歲月裡先民們的生存和智慧有所認識,並從中得到良多感悟和啟迪。
這些歷史故事所以能流傳至今,要歸功於那些歷代的史官們。中國古代設置史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朝。史官具有神聖的職責和崇高的使命,需要有才華和正氣的人來擔當,史官往往世代相傳。
作為一個史官,他決不是為自己記錄,更不是為皇帝服務,而是對後人負責。史官對歷史的記載要原原本本、求真務實,能給後人提供做事的依據和不再重複犯錯的借鑑。因此,就算天塌地陷、泰山壓頂,應該記錄下來的歷史事實,史官也要據實記錄,這正是史官神聖的職責。
為了真實的記錄歷史,具有正義感的史官不惜犧牲生命來完成自己的使命。春秋時期,齊國的野心家崔杼謀殺了國君齊莊公,想篡位當國君。當時的史官,就在史書上把事實記錄下來:「崔杼,謀奪王位而殺死莊公,」崔杼看了惱羞成怒,下令把史官殺了。
崔杼又叫史官的弟弟繼任史官。可是這位繼任的史官,雖然明白哥哥是為何而死,但仍然忠於職守,他如實記錄:「崔杼,謀奪王位而殺死莊公。」崔杼看了暴跳如雷,又把這位史官殺了,然後再讓他的弟弟繼任史官。
沒想到接連死了兩個做史官的兄長,他記錄仍然是:「崔杼,謀奪王位而殺死莊公。」崔杼看了,簡直氣的發昏,怒吼道:「我命令你立刻改過來,不然我就像殺你的兩個兄長一樣殺了你!」史官還是堅持不改,崔杼沒有辦法了。他終於認識到,歷史是無法改變的,最終不殺史官。
齊國史官三兄弟的故事,真是可歌可泣,這段歷史記載在《春秋》與《史記》中。
古代的史官為甚麼具有如此不屈不撓的勇氣,為秉筆直書不惜放棄生命呢?因為他們知道,帝王是代表上天來統治天下百姓的,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百姓,甚至後世子孫。如果帝王胡作非為,老百姓拿他沒有辦法,惟一讓他恐懼的就是史書的記載、後人的評價。史官是上天派來監督帝王做為的人,是唯一能令帝王戒備、恐懼的監督者。他們真實的記錄歷史事實,履行上天賦予的神聖使命。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孔子刪訂《春秋》一書,目地是讓國君感受到歷史的威嚴,不敢胡作非為;讓亂臣賊子感到恐懼,回到以「禮」治國的軌道上來,並為後人提供借鑑。《春秋》中記載了三十六起政變,五十二個政權的滅亡,但它決不單單是一部簡單的歷史文獻。《春秋》如同一部法典,提出了天下人應該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帝王有帝王的行為規範,官員有官員的行為規範,平民有平民的行為規範。符合行為規範,也就是合於「禮」,「禮」得到了貫徹,就沒有社會犯罪現象了。
歷史就像一面鏡子,誰在它的面前都會露出原形,無論好壞、善惡,都會顯現出本來面目。哪怕貴為帝王,也將受到歷史的審查與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