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評議:敬復來函



【正見網2006年11月18日】

(作者:) 正見同修:你好!

11月11日網上通訊已看到。我想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一起切磋。如有不當請多批評、指教。在沒有發表的七首中,可能都給閱讀者帶來了歧義,這是我本意所不願見到的。(以下為行文方便,將原函略作刪節和分段,中間兩段交換了位置)

(同修:) 詩句出現歧義,多數情況下是文字把握和應用上的經驗問題,只要有了這個概念,在實踐中多加注意,這種情況自然會越來越少。特別是,當作者有很強的責任感和為讀者設想的善意時,這種問題肯定能更快更好的得到解決。

(作者:) 作品一寫多了,總想換個角度突破自己,或許寫的含蓄一些,……

(同修:) 「換個角度」去說同一件事,或者「寫的含蓄一些」,那是純粹的手法問題。任何作者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嘗試用不同手法來寫作品。但我們這次審稿中提出的問題多數涉及到字詞、句子熟練使用的問題。寫作手法的問題時時都可以探討,但首先必須把遣詞構句這種最基礎的功夫搞得紮實一些。

(作者:) 比如《大迷將散》。我的意思是說,人表面的一切不過是幻象,人應將慾望、是非之心去掉,從而達到空無的境界。而「競渡」寫作的緣起是想到,正法進程已到最後的階段,每一個弟子都要聽師父的話「越最後越精進」,還有就是想到師父說的「比學比修」。

(同修:) 讀者讀到的詩,其內涵最多只是作者心中想要說的話的一部份。如果作者在凝聚自己心中話語成詩句的過程中有所疏失或扭曲,讀者所讀到的內涵就可能和作者心中的想法有分歧,而審稿的同修就是作者的第一個細心的讀者。因此,如果審稿同修得到的印象和作者自己想表達的內涵之間有了較大的分歧時,作者最好自己認真檢驗從文字內涵到表達方式之間的差別,從中必然有可資改進的地方。作者應考慮讀者會怎樣理解自己的作品,而不可能要求讀者全都從作者的角度和使用作者的思想方法去考慮自己的作品。這裡剛好是一個作者要多為他人(讀者)設想的地方,也是一個修煉人提高的機會。

(作者:) 再有「必償還」,「迫害法徒難逃過」和「層層滅盡必償還」兩句,應作為「流水對」寫作的方式閱讀,才是我的初衷。也就是說兩句並做一句閱讀才完整。意即,「迫害法徒的是難逃過層層滅盡的,這是一定要償還的」。

(同修:) 謝謝作者講出自己構思的方法,使得討論更容易和清楚。請作者注意,「流水對」是指兩個句子之間內涵是「承接」關係,但並不意味著語法上是「承接」不斷的關係。也就是說,要讀者考慮到「迫害法徒難逃過」中的「逃過」與下面一句「層層滅盡必償還」開頭的「層層滅盡」是動賓關係,這就不現實了。因為詩歌的格律中沒有這一要求,那麼讀者就不會自動的朝這方面想。讀者按照每句的文字結構去理解該句的內涵,這樣做是普遍的和一般的作法,這裡仍然是作者要考慮怎樣去適應讀者的問題。

(作者:) 最後想再說說「玉龍雪山」,今年我去了趟麗江,有幸第一次去,就看到了雪山封頂從雲中露出,使我心中有澎湃之意。問當地人他們信仰東巴教,而且山頂常人從未攀登過上去。我是閉著修的,但有一幅圖畫讓我想到,管理那方地域的神是在他們的玉龍雪山最高處的,常人是不可能登上去的。我遊歷麗江,看到雪山的封頂也算是一種緣。看來我今後一定要注意這些問題。寫與不寫要有一個取捨,不能由著性子去寫,三思而行。否則,給閱讀者帶來的歧義,也是我心理所過意不去的。

(同修:) 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為詩歌的材料,但某些東西只適宜從某個角度去寫。上述經歷,如果從另一角度去說就可能是正面的,比如:紅土高原舞玉龍,嵯峨峰頂殘雪融。但願東巴法緣足,新宇之中立一峰。這樣既表達了希望這一舊神投身正法,能夠在未來新宇中留下來的良好願望,同時也表明了任何神,在大法面前都是小神,都要面對大法的取捨和淘汰。原作主要是「東巴神在最高處」一句顯然有與大法相爭的意味,這是法理不容許的。(這裡只是舉例說原作可以從另外角度去寫,不是建議作者那樣去改。)

(作者:) 我想作為一名大法弟子我在寫作這類有關關於大法方面的詩作,我的心態是要調整到最為純淨的狀態,否則,我是不會寫作的。如果引起閱讀的歧義,我一定向內找,避免今後再出現類似的問題。從大法法理上說,我的寫作過程也是我修煉所走的路的不斷修去那些不好和缺點的過程,多學法,向內找,不斷完善自我,在寫作上有一個質的飛躍,同時也要非常感謝正見同修,給予善意的建議、鼓勵和提醒,才使我在大法作品的創作方面能堅持下來。順祝編安。

(同修:) 完全同意作者的想法。大法弟子不管作什麼事,都必須是自己修煉的一部份。在修煉上收穫大的,在詩歌的寫作上收穫也應該是大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